天天看点

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作者:一杯醽醁醉花阴

视频加载中...

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易中天谈大器晚成

最近看了一段有关易中天讲解老子《道德经》的视频,他的一些观点再次颠覆了大家对传统文化经典的认知,他的解释有片面性和理解性的错误。在《道德经》里有老子很有名的几句话,后来演变成了耳熟能详的成语就是“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在易中天看来“大器晚成”不是“晚成”而是“免成”。他的理由是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文物中发现了《老子》这本书。在帛书中,也就是易中天认为的乙中本里是“大器免成”,在甲种本中没有看到,易中天认为的甲种本实际上是流传很广的魏晋时期的玄学家王弼注释的《道德经》版本,而这本书里的四十一章里就有是“大器晚(微)成”的记录,而出土的文物帛书中确实有“大器免(明)成”之说,那是不是易中天认为的就没有“大器晚成”之说,难道是非此即彼的关系?

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易中天谈老子哲学思想

我觉得如果“大器晚成”和“大器免成”从字音上考虑实际上是一个意思,有专家认为因当时m辅音与w辅音互通,“免”读作“晚”,“晚”作“免”解。而这种辅音互通的现象在古汉语中并不少见,在古代秦统一中国以后虽然书同文,但语不一定同音。易中天认为老子的学说和哲学思想是“无为”,是顺其自然,以不变应万变,所以他认为“大器免成”更符合老子的观点。

其实在我们看到古人的语言表达里几乎没有看到“大器免成”这样的说法,如果不是出土的文物帛书里有,大家就会认为它是错别字,汉代王充《论衡·状留》里就有:“大器晚成,寳货难售。大崇一朝辄成贾者,菜果之物也。”的表述,西晋·陈寿《三国志·魏志·崔琰传里也有:

琰从弟林,少无名望,虽姻族犹多轻之,而琰常曰:“此所谓大器晚成者也,终必远至。

后来的人都是用“大器晚成”而没有看到过用“大器免成”的典籍,从读音互通的角度来看,“大器免成”就是“大器晚成”。

当然没有“大器免成”的表述就不能说没有这个来由,它也有存在的依据。如果从字面理解的意义来看“大器免成”不是“大器晚成”的翻版,不是像易中天说得“没有大器晚成”只有“大器免成”,这种观点未免也太武断和主观了,其实它们有着不同的意义。

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老子骑青牛去函谷关

“大器晚成”强调的时间和经验的积累对于成就的重要性。它需要经历较长时间的磨砺和积累才能最终显露出其价值,是对耐心和毅力的肯定。

比如古今中外的一些人物:姜子牙,黄忠,齐白石,爱迪生就是大器晚成的杰出典范。

而“大器免成”则是在强调一种自然而然、无需刻意追求的状态。它意味着有些人或事物本身就具备非凡的潜力和价值,无需经过过多的雕琢和修饰,就能够自然而然地展现出其独特的魅力和价值。

这种理念则更多地体现了对自然和本真的尊重,鼓励人们不要过分追求外在的形式和表象,而是要发掘和珍视内在的本质和价值。

像王羲之的书法就是一种“大器免成”的浑然天成,还有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而大自然那些鬼斧神工的杰作更不用说,非人工能雕琢而成,像大江大河,名山大川。

易中天之所以用非此即彼的观点来看待老子的学说就在于他混淆了它们的内涵和本质意义,它们是并列的关系而不是替代关系。

视频加载中...

易中天还有一个可笑的观点,认为孔子请教老子是靠不住的历史,意思是说是后人杜撰、虚构而来的。事实上老子大孔子有十多岁,有史可据:

孔子在他十七岁的时候问礼老聃(老子)。

二十六岁的孔子到周朝观光,拜访了老子,老子当时在周朝任守藏室之史,也就是现在的图书馆馆长。

五十一岁的时候,孔子到老子故里向老子问学求教。

为什么易中天会无视这些历史而说不可靠呢?显然是他的无知或者有意在贬低老子。

另外易中天认为既然老子批判儒家思想,为什么孔子还去拜访他,向他请教?这恰恰表现了孔子的谦恭自省。在易中天看来老子不可能批评儒家思想,是后来的人篡改了他的言论。

《道德经》比孔子的《论语》《大学》言论要早,并不意味着老子就不可以批评儒家思想,虽然孔子比老子小十多岁,但孔子只活了七十多岁,而老子据说比孔子的寿命长,老子难道就不看不到儒家的学说吗?就一定是后继者庄子和韩非子等人所为吗?

老子和孔子作为同一时代的思想家,他们的思想观点也会相互影响和碰撞,老子和孔子之间的思想交流和分歧也是客观存在的事实。所以易中天的推定是荒谬的,根本不符合历史逻辑。

大器晚成还是大器免成?易中天再次颠覆了大家的认知

△孔子虚心问礼于老子

以前我也说过易中天是学中文的,学的古代文学,但他实际上在古代文学并没有什么建树,他专心他的野史三国去了,开口闭口就是谈三国中的人物以此来求名得利,实际上易中天也不是“大器免成”的天才。

他在武汉大学的经历就是一段受挫折而郁闷的历史,后来到厦门大学,再后来《品三国》才让他大器晚成,有了名望。本来他应该对老子的这句话应该深有体会,可是他偏偏要改弦更张,去推翻老子的学说,表现了他一贯的反传统性。

我认为他对老子的哲学,孔子的儒家思想也只是知道一个皮毛而已,但他胆子很大,敢坐在讲台上侃侃而谈,真佩服他假道学的勇气,可谓无知者无畏。从他谈“大器免成”和否定孔子请教过老子的历史说明他对老子,孔子都不太了解,更不要说去阐述他们的哲学思想,他的讲解只是信马由缰自我发挥,这样的人不能让他进大学的讲台,会误人子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