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五位90後教授、副教授:有人與同齡學生打成一片,有人連續數月每天工作18小時

作者:上遊新聞

15歲考上中科大少年班,24歲博士畢業,26歲成為中山大學副教授。在媒體的報道下,陳逸倫火了,如今28歲的他正帶着多名與自己同齡,甚至年長的研究所學生,圍繞“台風”開展研究。

從公開報道可以看到,陳逸倫在博士畢業兩年後被聘副教授,迅速渡過了普通“青椒”(青年教師)漫長的成長過程。上遊新聞浏覽網絡發現,随着近年來高校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不少在學術上有着突出貢獻的青年人才在很短時間内拿到了副教授甚至教授職稱。

陳逸倫:

少年班時曾兩門重修

“如果你在某一領域特别有想法(例如氣象元宇宙)我也可以跟着你做!”陳逸倫個人首頁上的招生語,盡顯95後導師的開放活潑。

目前,陳逸倫已經以第一作者或通訊作者身份,在知名期刊上發文20餘篇。還曾獲得中國科學院院長獎、廣東氣象科技傑出青年獎等榮譽。

1995年,陳逸倫生于陝西西安,15歲時,他考上中國科大少年班。但開學時的英語分班考試,陳逸倫成績排名靠後,後來在期末考試時,甚至有兩門課重修。巨大的落差感包圍了他,甚至一度在網遊裡找存在感。

五位90後教授、副教授:有人與同齡學生打成一片,有人連續數月每天工作18小時

中科大的傅雲飛教授是陳逸倫走進大氣科學的領路人。他早早發現了陳逸倫的程式設計天賦,研一時,傅雲飛交給了陳逸倫一個頗具難度的任務。用程式設計的方法,從海量衛星資料中識别出“雨團”。沒想到僅過3天,陳逸倫就編完了程式,這讓傅雲飛刮目相看。基于此,他們提出了,幾何形态與實體特性相結合的衛星遙感雨團識别技術,并申請了國家專利。此後他還發表了不少重要文章,獲得2018年中國科學院院長獎。

2022年4月,陳逸倫獲批副教授、碩導資格。

“台風圈”是陳逸倫做博士後時的導師、中山大學教授黎偉标建的微信群,陳逸倫當導師後建立了自己團隊的微信群“台風圈分舵”,任“分舵主”。在這支由9名90後、95後組成的“分舵”裡,陳逸倫和學生像打成一片的夥伴,每周組會,陳逸倫總會請客吃飯,有時還會被學生們拉去唱歌。他們的微信群除了學術探讨,還有生活雜談。

安琪兒:

畢業回到附中所屬高校

16歲入學清華大學,24歲博士畢業,将去往西北工業大學航天學院擔任準聘副教授……去年7月17日清華大學分享了電子工程系博士生安琪兒的經曆,引發關注。

大學期間,安琪兒并未像其他人一樣,立即在挑戰杯等科研培養計劃或賽事中大展拳腳,反而選擇“潛水”于電子系各個方向老師的課題組、實驗室裡。“通信、圖像、人工智能、電路……大學時,我去旁聽了系裡所有專業方向代表老師的課題組組會。”

經過深入思考,安琪兒發現了一個尚未取得完全技術突破的藍海領域:在社會生活方方面面越發自動化、智能化的今天,要将自動駕駛變得更完備、要把機器人變得更加智能,其背後都離不開一個關鍵問題的解決——視覺感覺。

五位90後教授、副教授:有人與同齡學生打成一片,有人連續數月每天工作18小時

安琪兒和研究團隊希望通過多個機器人或多移動平台實作多機協作,使得視覺感覺實作“1+1>2”的效果。

她把博士研究所學生的五年看作一場馬拉松,終點線是實作“多機協同視覺感覺”——安琪兒讀博期間的所有研究課題都圍繞着其展開。

博士五年來,安琪兒以第一作者在國際知名期刊及會議發表共11篇論文,其中SCI期刊文章6篇、EI會議文章5篇。

此外,安琪兒還榮獲博士研究所學生國家獎學金、清華大學校級獎學金等多項榮譽。

去年畢業季,高中畢業于西北工業大學附屬中學的安琪兒,最終選擇加入西北工業大學,任航天學院準聘副教授。

邵典:

随《不正經招生指南》火了

“長相比較可愛,圓臉,顯小,大緻可以參考院系裡給我拍的形象……”去年5月,一位28歲女博導招生指南在學術圈引發熱議。

據報道,西北工業大學無人系統技術研究院邵典副教授在知乎賬号和學校官網教師首頁釋出了這一則《不正經招生指南》。說是“不正經招生指南”,不過邵典招生的内容還是相當硬核的。

根據西工大官網提供的履歷顯示,邵典在北大獲得學士學位,此後在香港中文大學獲博士學位,博導是深度學習與計算機專家、香港中文大學教授林達華教授,2023年1月入職西工大。目前邵典在西北工業大學和上海人工智能實驗室兩個機關開放碩士招生。

其中,西北工業大學-實驗室研究方向:實驗室圍繞人工智能、計算機視覺、新型傳感等前沿技術展開研究,包括視覺目标檢測和跟蹤、弱監督學習、新型動态相機運動檢測、場景模組化、行為語義識别、細粒度視覺分析、深度視訊了解、多模态學習等領域。

五位90後教授、副教授:有人與同齡學生打成一片,有人連續數月每天工作18小時

對于招生的要求,邵典寫道:正直、善良(做人的前提),不怕吃苦(做科研不是容易的事情),有學術道德(這個是底線),有研究基礎(不喜歡數學計算機寫代碼的就算了),對人工智能有自發的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不要變成我天天逼你去看論文),容易溝通(我就是有啥說啥的性格)。其他要求參見下面的本人招生優勢與劣勢部分。

最受到關注的就是邵典對自己列出的優勢和劣勢。在優勢部分她表示自己“長相:比較可愛,圓臉,顯小,大緻可以參考院系裡給我拍的形象照”,在劣勢部分則包括“語速快:怼人小鋼炮,不喜歡事事悶在心裡不溝通的學生,希望你能表達、能交流”。

高昊宇:

學生時代參與國家金融重大課題

同樣在短時間内獲得副教授職稱的“90後”還有中國人民大學的青年教師高昊宇。

2011年,高昊宇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大學畢業于北京化工大學應用數學專業,推免保送至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管理科學與工程專業攻讀碩博連讀項目,師從楊曉光研究員。在導師的帶領下,高昊宇多次參加到中國人民銀行、中國銀監會、國家開發銀行和國家發改委等政府部門的重大研究課題中,這讓他充分意識到對于這些課題的研究不僅僅是帶來了學術成果,更直面經濟主戰場和國家重大需求。

五位90後教授、副教授:有人與同齡學生打成一片,有人連續數月每天工作18小時

公開資料顯示,高昊宇畢業于中國科學院數學與系統科學研究院和香港城市大學,他曾是香港城市大學進階研究員、南洋理工大學通路學者,2016年任中央财經大學金融學助理教授、碩士生導師。2019年9月,高昊宇加入了中國人民大學,擔任金融學副教授。

人大方面介紹,學校開放各類晉升通道,既鼓勵競争又尊重貢獻,讓各類人才各行其道、互不幹擾。其中,優秀青年人才可破格晉升副教授、教授,極其優秀的講師、副教授可直接破格晉升教授二級、三級崗位。

胡劍:

連續數月每天工作18小時

在從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博士畢業後,胡劍被聘為華東交通大學材料學院教授,成為該校首位90後教授。

胡劍第一次進入公衆視野,源于2019年9月26日一段名為“90後博士獲聘教授:我其實不是學霸”的視訊。視訊中,胡劍作為華東交通大學首位“90後”教授接受采訪。他表示,自己并非學霸,“能夠有一點小成果,可能更多還是因為我們比較用功一點或者說勤奮一點,有好幾個月都是6點左右去實驗室,晚上12點才回宿舍。”

年紀輕輕就當上教授,這位90後有何過人之處?對此,華東交大官方網站曾發文提到:胡劍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發表高水準文章,由于科研業績突出,2017年7月來校後直接享受教授的績效工資待遇,2018年順利成為省聘教授。而在胡劍自己看來,成為教授或者當選碩導,最重要的還是勤奮與毅力,“如果能夠投入大多數時間潛心科研,肯定會有成果,别的都是水到渠成的事。”

五位90後教授、副教授:有人與同齡學生打成一片,有人連續數月每天工作18小時

事實上,胡劍個人履歷非常出衆。根據華東交大材料學院官方網站消息,胡劍,1990年生于江西南昌,博士畢業于中國科學院金屬研究所,師從盧柯院士,曾獲中科院“優秀畢業生”、中科院“師昌緒獎”、中科院“院長獎”特别獎等,主要從事納米金屬材料的制備及性能研究,揭示了納米金屬材料的結構-性能本征關系,相關研究成果發表在《Science》(《科學》)。

2019年9月21日,華東交大官方網站釋出文章介紹該校舉辦2019(首屆)國際青年學者論壇的具體情況,其中明确介紹了學校引進胡劍的具體理由。文章稱,論壇召開期間,胡劍作為青年學者代表發言。“我校首位‘90後’教授胡劍博士,曾以第一作者身份在《Science》發表高水準文章,由于科研業績突出,2017年7月來校後直接享受教授的績效工資待遇,2018年又順利成為省聘教授。”

高校教授、副教授年輕化背後:

已成攻堅克難排頭兵

上遊新聞注意到,近年來,随着高校人事人才制度改革,不少青年人才憑借傑出的學術成就破格晉升教授、副教授,其中有不少都是“90後”。

2022年,“95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博士生張志維,一畢業即留校任教并被聘為特聘副教授。5年碩博連讀期間,他以第一作者共發表了10餘篇SCI論文。

2021年,西北大學化工學院2021屆博士畢業生趙浩安留校任教。當時的他手握20餘篇國内外學術期刊論文,斬獲5項國家發明專利。

2020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學2020屆博士畢業生侯濤剛,一畢業就被北京交通大學聘為電子資訊工程學院的副教授。直博的三年間,他發表了第一作者論文7篇,所設計的智能機器人共斬獲11項專利,并被北航永久保留展覽。

2020年6月博士畢業的李晟曼發表了10餘篇高水準SCI論文,一畢業就被湖南大學聘為副教授和博士生導師。

《第四次全國科技工作者狀況調查報告》顯示,2018年大陸科技工作者平均年齡為35.9歲,呈現年輕化和高學曆化趨勢,青年科技人才在很多領域已成為攻堅克難的排頭兵。不過,對青年人的長期穩定支援,則是目前評價和經費管理改革中仍需繼續改善的。

2021年,教育部教師工作司司長任友群表示:“我們鼓勵高校對優秀青年人才破格晉升,大膽使用,根據學科特點,确定青年教師的評價考核周期,鼓勵大膽創新,持續研究。”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今年将加快形成支援全面創新的基礎制度,深化科技評價、科技獎勵、科研項目和經費管理制度改革,健全“揭榜挂帥”機制。

對于高校教授、副教授年輕化這一現象,電子科技大學教授彭真明曾在科學網部落格撰文表示,教授年輕化是高校順應時代的必然趨勢。他認為,給年輕人一個快速成長的平台和機會,也是高等學校發展的必然之路。至于年輕人,早早晉升教授,在過早的光環下能否把握機遇和促成良性發展,那就看個人了。

上遊新聞綜合自 中國人民大學官方微信公衆号、澎湃新聞、極目新聞、大象新聞、新京報、中青網、環球網等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