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把多姿多彩的湖湘文化傳承好發展好

作者:華聲線上

——習近平總書記在常德河街考察回訪記

全媒體記者 孫敏堅 姜鴻麗 陳奕樊 卓萌 李傑

沅芷澧蘭,弦歌悠揚。千年歲月沉澱的湖湘文脈,綿延不絕、貫通古今。

位于柳葉湖畔的常德河街,曆經千百年的滄桑巨變,如今涅槃新生。3月19日上午,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這裡考察調研。從特色美食到非遺技藝,從曆史文化街區修複利用到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近一個半小時的時間裡,習近平總書記一邊走、一邊看,一路交流、一路叮咛。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多姿多彩的地方特色傳統文化,共同構成璀璨的中華文明,也助推經濟社會發展。常德是有文化傳承的地方,這裡的絲弦、高腔、号子等要以适當載體傳承好利用好,與時俱進發展好。

殷殷囑托鼓舞人心,深切期盼催人奮進。循着習近平總書記的足迹,記者來到常德河街,回訪在現場聆聽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的幹部群衆,感受那些難忘的瞬間。大家表示,要把多姿多彩的湖湘文化傳承下去、發揚光大,持續扮靓璀璨的中華文明。

老街新生:留住城市的鄉愁與活力

河街,是常德人記憶裡的一抹鄉愁。

這裡曾是繁榮一時的“湘西大碼頭”,屈原、劉禹錫、沈從文、黃永玉等在此吟詩潑墨。後來卻在戰火硝煙中逐漸沉寂。

2015年起,常德市政府在穿紫河北岸易地重建常德河街,打造集旅遊、休閑、度假、居住于一體的曆史文化街區,并堅持修舊如舊,複原昔日繁華。

春日暖陽一掃連日的陰雨,3月19日一早,常德河街就熱鬧起來,晨練、嗦粉、逛街的人們絡繹不絕。

上午10時許,習近平總書記的到訪,讓整條街巷沸騰起來。現場歡聲雷動,大家紛紛向總書記問好,總書記親切揮手、微笑回應。

壹德壹是常德米粉的地标品牌之一,不少遊客慕名前來“打卡”。

“路過我們店鋪時,總書記好奇地問我店名的含義。”回想起這一幕,壹德壹米粉店服務員張尚鳳格外激動。她告訴總書記,壹德壹堅持一邊是員工、一邊是顧客,以德行凝聚人心。“總書記聽完點點頭,我了解這是鼓勵我們繼續憑良心做事、用真心待客,把常德米粉的金字招牌擦得更亮!”

依托河街的火爆人氣,以售賣常德特産為主的鄉村振興館也開進了街區,常德香米、常德茶油、常德茶葉、常德甲魚等在這裡集中“亮相”。習近平總書記走進館内,詳細詢問這些土特産的制作工藝和銷售情況等。

“價格、産地、保存期限……總書記問得很仔細,叮囑我們一定要把好産品品質關。”店員楊洋回憶,“從總書記親切細緻的問話中,我真切地感受到他對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視和對做好‘土特産’文章的期許,也更加激勵我們不斷拓寬銷售管道、創新銷售模式,讓更多常德特色優質農産品‘香’飄出圈!”

一路走來,随處可見的缽子菜招牌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注意。

常德河街缽子樓店經理李宗美熱情“推銷”:常德當地仍保留着古人“鼎食文化”的遺風,用陶制的炖鍋盛裝食材,邊加熱邊吃,以驅寒祛濕。

“總書記饒有興緻地問我有哪些特色菜,真後悔沒請總書記進店來品嘗一下。”李宗美笑着說,我們一定把常德缽子菜發揚光大,歡迎全國各地朋友們前來嘗鮮。

國潮非遺:文化在傳承創新中“熱辣滾燙”

麻質畫、桃源刺繡、常德木雕、花鼓戲、澧水船工号子……種類繁多的非遺,是常德厚重的“文化家底”,也是文旅融合的“富礦”。

在常德河街的非遺傳承基地——鴛鴦走馬樓,習近平總書記看常德絲弦表演、聽船工号子合唱、品常德擂茶美味。

“沅水号子喊大的地方,洞庭魚米養胖的地方……”常德絲弦經典曲目《常德是個好地方》響起,用剪剪花傳統曲牌和常德方言講述當地的風土人情。

這首曲子當地群衆耳熟能詳,習近平總書記一邊聽一邊點頭。

“一字一句,總書記都聽得非常認真,這讓我們緊張的心情也慢慢放松下來。”現場表演的常德絲弦青年傳承人張蘭和李庭婷既感動、又自豪,“我們要始終堅定文化自信,創作出更多無愧于人民、無愧于時代的優秀文藝作品。”

和婉轉清麗的常德絲弦不同,澧水船工号子團隊6人的小合唱,渾厚高亢、氣勢如虹,把澧水流域船工戰狂風、掌穩舵的勞動場景展現得淋漓盡緻。

習近平總書記走上前與演出團隊親切交流,叮囑他們要把曲目傳承下去。“船工号子唱了一輩子,沒想到還能唱給總書記聽!”澧水船工号子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黃蘇平激動地說,“這是對我們巨大的鼓舞,我們一定會把曲目永遠傳下去!”

如何讓非遺進入大衆視野,融入現代生活,真正“活起來”,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面對這一時代課題,常德努力探索“非遺+文旅”“非遺+教育”“非遺+科技”的跨界、跨域、跨業新模式,桃源刺繡、麻質畫、常德木雕等50餘家非遺團隊入駐常德河街,打造情景式、沉浸式多元文化體驗,讓國潮非遺融入到市民遊客的日常生活中。

鴛鴦走馬樓大堂一側,巨型木雕《湘行散記》設計圖吸引了習近平總書記的目光。

常德潘氏藝術木雕傳承人潘能輝告訴習近平總書記,這是自己正在創作的“湘西北版《清明上河圖》”。

2019年,潘能輝的工作室入駐常德河街,他和妻子胡美華一道以沈從文《湘行散記》為創作藍本,用木雕技藝再現湘西北地區的人文、建築等民俗生活。

“聽說這座木雕長達10米、計劃用10年時間完成時,總書記感慨地說,非遺傳承之路非常艱辛,你們做得很好。”潘能輝難掩興奮,“我将投入更多時間精力,把木雕技藝與文化藝術深度融合起來,創作更多好作品。”

一根擂棒将花生、茶葉、生姜等細細研磨,粉末置于碗中,開水沖泡,滿屋生香。

擂茶習俗非遺傳承人謝元團隊現場制作了常德傳統美食擂茶,習近平總書記端起茶碗,細細品味。“總書記品嘗了幾口後說,‘擂茶有兩大類,我在福建工作時喝過另一種,風味各不相同’。沒想到總書記對我們擂茶文化這麼了解!”團隊成員文峰興奮地說。

得知文峰是個“00後”,習近平總書記鼓勵他要發揮年輕人的創造力,在發展中把傳統文化保護好。“我一定會帶動更多年輕人參與進來,讓中國擂茶文化走向世界。”文峰說。

治水興水:建設造福于民的幸福河湖

河街的美,一半在街,一半在河。

一陣微風拂過,穿紫河碧波蕩漾、水光粼粼,柳樹婆娑、水草搖曳。習近平總書記沿着河堤漫步,不時駐足察看沿岸風貌,詳細了解城市水環境綜合治理情況。

随行的講解員、常德市海綿城市建設投資開發有限公司董事長王長江向習近平總書記介紹穿紫河名字的由來。唐代詩人劉禹錫在任朗州(常德舊稱)司馬時寫下《采菱行》:白馬湖平秋日光,紫菱如錦彩鴛翔。取詩中“紫菱”之意,穿紫河得名。

一泓碧水流淌千年,哺育了兩岸百姓。上世紀80年代,因水系改道切斷了水源供給,加之兩岸污染物大量排放,千年古運河穿紫河一度成為“臭水溝”,也成了當地老百姓的“心頭之痛”。

全線截污、降堤修閘、修建生态濾池、打造海綿城市……經過多年綜合整治,穿紫河又恢複了生機,成為一條流光溢彩的“金腰帶”、人民群衆安居樂業的“幸福河”。常德人鄉愁裡的泱泱碧波又回來了。

臨河商鋪的陋室聽茶茶社老闆鐘媛對此感受尤為深刻。“在風景如畫的穿紫河畔開店,幸福指數很高。”她說,“你看,連總書記都來‘打卡’了,我們的幸福生活節節高!”

江湖滔滔,洞庭淼淼,穿紫河與洞庭湖是一脈相承、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在得知常德城區水環境治理取得顯著成效後,習近平總書記關切地詢問洞庭湖生态治理情況。

“這是6年來總書記第二次來到洞庭湖邊,親自關心指導洞庭湖治理和保護工作。”省水利廳黨組書記、廳長羅毅君回憶說,2018年4月25日,習近平總書記深入東洞庭湖濕地和城陵矶水文站考察,留下了“守護好一江碧水”的殷殷囑托。

羅毅君向總書記報告,6年來,湖南牢記囑托,持續推進洞庭湖區重點區域排澇能力項目建設,開展“洞庭清波”等專項行動,西洞庭湖、南洞庭湖的水質長期穩定在Ⅲ類,湖區建成農村集中供水工程2959處,城市管網延伸到千家萬戶。如今的洞庭湖,江豚騰躍、麋鹿嬉戲、白鹭翺翔,一幅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好圖景正徐徐展開。

今年降雨怎麼樣?安排了哪些水利工程項目?目前還有什麼困難?習近平總書記一一詢問,言語間,是對洞庭湖的深切牽挂。

“總書記關心的正是我們下一步努力的方向。”羅毅君說,湖南将統籌水資源、水環境、水生态治理,強化流域統一規劃、統一治理、統一排程、統一管理,多措并舉,守護好三湘大地的青山綠水、藍天淨土,将“一江一湖四水”建設成造福人民的幸福河湖。

聽說習近平總書記來到家門口,周圍的群衆無不歡欣鼓舞。大家自發聚在廣場上,聆聽習近平總書記的重要講話。

“總書記說,常德是有文化傳承的地方,這句話鼓舞着在場的每一個人。”柳葉湖旅遊度假區黨工委書記伍彩霞說,“我們将牢記囑托,堅持生态立區、旅遊興區、産業強區,積極建立國家級幸福河湖試點區,儲存好城市的曆史和文脈,把柳葉湖打造成最美城市會客廳。”

免責聲明:華聲線上對文中陳述、觀點判斷保持中立,不對所包含内容的準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證。文章僅是作者個人觀點,不應作為投資依據。讀者應詳細了解所有相關投資風險,并請自行承擔全部責任。 部分文章是網絡作者投稿釋出,版權歸投稿作者所有。作者應對文章及圖檔的真實性及版權負責。一旦是以引發版權糾紛,權利人提出異議,華聲線上将根據相關法律法規的規定,删除相應内容。侵權責任由投稿者自行承擔,如由此造成華聲線上損失,投稿者應承擔賠償責任。如對本文有任何異議,請聯系我們38160107#(#改成@)qq.com。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