獅子、大象、駱駝等動物,在古代是怎樣輸入中國的呢
以下文章來源于曆史學堂君,作者未定君
作者:未定君 編輯:莉莉絲
全文共3040字 | 閱讀需11分鐘
出于實用或者觀賞的需要,中國其實很早就開始了從域外引進動物的曆史,包括牲畜、野獸、禽鳥等等。外來動物輸入的途徑,一般有三種,一是随着物種的演化自然遷入,二是朝貢及交易,三則是戰争掠奪。
在衆多的動物流通中,最尋常最為大衆所熟知的,莫過于良馬輸入。馬匹是漢唐時期交流和傳播最為廣泛的物種,由于戰馬的多寡優劣直接影響着國家權力的鞏固和邊疆建設,更使得馬匹交易的重要性直線上升。
僅漢代一朝,即至少先後輸入過獅子、犀牛、白象、安息雀、駱駝、沐猴、孔雀、白雉、長頸鹿及鹦鹉等動物。
而唐代一朝,則更加繁多,關于具體詳情,在謝弗先生的一篇論文《唐代的外來文明》文中總結了170種外來動物,分為17大類。
其實關于外來動物,可簡單分為兩類,
其一是中原本就有,但在不同時期從西域等地引進的不同品種的動物,譬如說馬。
其二則是中原本就沒有的動物,如獅子,大象等。

一、馬
不過,比起大規模的馬匹交易,更常見的則是納貢,北方草原民族如鮮卑、高車、柔然、突厥及西域諸國,都有着向中原入貢名馬的記載。
譬如漢末時,曹操打下南皮,一時風頭無二,于是“太祖破南皮,柔将部曲及鮮卑獻名馬以奉軍,從征三郡烏丸,以功封關内侯。”此類記載,在漢武之後,數不勝數,當時的獻馬,動辄數千,完全能組建一支勁旅,這都得益于當時國家實力的強大。
除了獻馬,還有政治禮物,譬如說突厥為了擺脫柔然的控制,于是倒向中原,派遣使者送上禮物,當時突厥送來的禮物,同樣也是衆多良馬。政治禮物和獻馬其實有不同之處,漢武之後的獻馬,往往隻是因為仰懼“天朝神威”,而自發送來的禮物。北朝後期突厥的送禮,則有了政治交易的暗語在内。
當然,有實力強大的時候,自然也有裝孫子的時候,漢初匈強漢弱,漢朝每年都要向匈奴進貢。與此同時,漢朝則下大力氣養訓河西走廊的“秦馬”,并引進匈奴的“代馬”,漸漸攢出了一支精銳的騎兵部隊,這才有了漢武時期的耀武揚威。
曆史在這裡出現了奇妙的對比,當年清軍入關,被火器打的痛不欲生,于是在入主江山之後,清人對此深惡痛絕,随後火器的發展即陷入停滞甚至開始倒退,鴉片戰争拿出來的火器可幾乎都是爺爺貨。
而在漢唐,卻完全不同,哪怕在取得優勢之後,被騎兵打得痛不欲生的漢朝人,反而更加熱衷于引進良馬,建立更精良的騎兵部隊,與清人相比簡直是截然不同。
元狩十年,張骞出使西域,帶回數十烏孫名馬。
李廣利遠征大宛,帶回三千大宛“天馬”。這種身材修長,高大俊美的良馬,立刻征服了漢朝人的心,成為了長安貴族的摯愛。
現在的評書一說天下好馬,繞不過大宛的汗血寶馬,就是從這個時候引進中原的。
引進良馬,同樣也是唐朝的政策,雖然時間不同,但漢唐兩朝都采用了同樣的政策。根據不完全的統計,從漢而唐,引進的馬種包括骨利幹馬、結骨馬、悉密馬、同羅馬、吐火羅馬、大食馬等近50餘種良馬。
以至于大唐天寶年間,史記曰“諸軍戰馬,動以萬計”
當然,馬雖然是動物域外動物輸入最重要的一環,但卻并非是動物輸入的全部。
二、駱駝
除去馬之外的動物流入,主要是作為奇珍異獸獻禮而來的。比如說駱駝,一般會送來名駝或者毛色有異的奇駝,當然,單峰駝也屬于異獸。“後魏正平元年,遣使獻一峰黑橐駝。”在這裡,迷密國就将單峰駝視為異獸進獻。
三、獅子
獅子這種印象中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大貓,其實早在漢朝就已經流入中國。當時西域有一悉萬斤國,在魏書中的記載是“都悉萬斤城,在迷密西。…其國南有山,名伽色那,山出獅子。每使朝貢”。這個悉萬斤國大約在今新疆向西之處,每次朝貢都送獅子,是以當時的史官就将這國的特産記為獅子。
這個悉萬斤國知名度比較低,但是同樣送過獅子的還有一家比較出名,這就是波斯。為了紀念這些國家送獅子的舉動,在洛陽永橋南道修建了獅子坊。在《洛陽珈藍記》中就記載了波斯獅子在中國的冒險經曆,“獅子者,波斯國胡王所獻也。為逆賊萬俟醜奴所獲,留於寇中。永安末,醜奴破,始達京師。”
在那個時候,擁有一頭獅子顯然是倍兒有面子,那沒有人送獅子的朝代該怎麼辦呢?
答案是寫信要一個。
南朝皇帝劉義隆在元嘉五年寫信給師子國(今斯裡蘭卡),《報師子國王诏》“聞彼鄰多有師子,此獻未睹,可悉緻之。”
然而遺憾的是劉義隆并沒能如願以償,原因很簡單,衆所周知,外号獅子國的斯裡蘭卡沒有獅子,人家斯裡蘭卡雖然叫師子國,但境内并沒有獅子,師子國隻是“梵文字sinhala”的意譯而已。至于獅子國這個外号,則是因為獅子和師子太像了,在長期的流傳過程中完全弄混了。
不過粟特國(今烏茲别克共和國)給劉義隆送了一個獅子,遺憾的是,走在半路,獅子丢了。
“道中遇寇,失之。”
一個慘字送給劉義隆先生。
四、象
其實大象在東南亞是有很多實際用途的,譬如說修建吳哥窟的時候就征用了五千頭大象,隻不過在中國,它們的作用和獅子一樣——用于觀賞。是以進獻給中國的大象一般是巨象、白象或者舞象。
三國時期,交州的地主老财士燮每年都給孫權送賊拉多東西,“燮每遣使詣權,緻雜香細葛,辄以千數,明珠、大貝、流離、翡翠、玳瑁、犀、象之珍,奇物異果,蕉、邪、龍眼之屬,無歲不至。”
在士燮的禮物裡,就包括了大象,然後孫權又将大象作為禮物送給曹操,這就是大象最早到達中原的記載。順便一提,因為孫權送象,還引出了一個知名度極高的典故——曹沖稱象。
“時孫權曾緻巨象,太祖欲知其斤重,訪之群下,鹹莫能出其理.沖曰:"置象大船之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稱物以載之,則校可知矣."太祖悅,即施行焉.”
等到魏晉南北朝,依然有時能從西域各國,或者海外的一些國家收到大象。在衆多大象中,最被珍視的是白象。白象并非是大象中特殊的品種,而是得了白化病的大象,當時被視為祥瑞。
還是在《洛陽珈藍記》中記載,“永橋南道東有白象(坊),白象者,永平二年,乾羅國胡王所獻”
大象經過馴養,就能表演,這就是所謂的舞象,三國時期,就已有了訓象的記載。“獻帝建安七年,于阗國獻訓象”。
關于大象,最有趣的莫過于晉康、晉穆兩位皇帝,當時扶南國來送訓象,晉康帝覺得玩物喪志,于是退還。等到晉穆帝即位,扶南國又來送訓象,結果又被晉穆帝退還。
但是這個扶南國還是不死心,破除千難萬險,一定要送大象,在唐朝的時候,扶南國的附屬國真臘,光是白象就送了三十二頭,這些白象都經過特殊訓練,會跪拜舞蹈,每逢節日就在宮苑中表演。
扶南送象,使命必達。
為什麼這些國家都這麼積極的要給中國送禮物呢?
其實就是因為中國人比較講究禮數,凡是來送禮物的,必定會以高于禮物的價值回禮。
五、犀牛、鹦鹉、貂
和一般人想的不太一樣,犀牛其實本是中國的原産動物,不過在漢朝時就已經成為了珍稀動物,是以,也成為了進獻禮物的選擇。王莽為了炫耀其武德,就曾寫信給黃支國王讨要犀牛。
至于鹦鹉,被送來的原因往往是因為毛色有異,譬如說五色鹦鹉之類的。“扶南東有漲海,海中有洲,出五色鹦鹉,其白者如母雞”,這種奇奇怪怪的鳥兒,也非常的讨中原人喜歡。
然後是貂兒,産于亞洲北部,以皮毛聞名海内,三國時遼東太守公孫淵就給中原送過貂。“魏遼東太守公孫淵遣校尉宿舒、阆中令孫綜稱籓於權,并獻貂馬”。
關于更多的動物,本欲細述,奈何字數過多,是以,不得已到此戛然而止。其實境外輸入的動物還有衆多,實在難以細細說清,不過,魏晉南北朝因為統治者太喜歡奇珍異獸,以至于造成了“舟車接次,駝驢銜尾”的情景,一直被史家诟病。
前車之失,當以為鑒。
參考資料:
【1】《域外動物的輸入與中古社會》石雲濤
【2】《唐代的外來文明》謝弗
文字由曆史大學堂團隊創作,配圖源于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号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