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我們,從此不失聯!

寫在前面:

秋冬天心情抑郁有解嗎?

現階段青少年四大高發心理問題有哪些?

目前的大環境下,我們父母可以做一些什麼事情避免孩子的心理問題嗎?

孩子厭學怎麼辦?

如何提高孩子學習的内驅力?

……

成年人可以做一些讓自己感受好的事情來克服悲秋情結。對于孩子也同樣,讓孩子感受好,看到孩子的進步,相信愛的力量,維護學習興趣,真正讓孩子學好。

本文來自于景芳老師與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彭凱平進行的直播對談。

這也是上一篇景芳關于抑郁症起因的解讀的下篇。

嘉賓介紹:

彭凱平

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中國積極心理學發起人

01

秋冬天心情抑郁有解嗎?

•    悲秋是一種季節性的情緒障礙

•    動起來,做一些讓自己感受好的事情

秋冬天心情不好的原因

從科學解釋上來說,悲秋是一種季節性情緒障礙。

秋天白天變短,黑夜變長,日照時間減少,造成身體中的維生素D和血清素這兩個激素下降。

維生素D下降,我們就不愛動。

血清素下降,我們心情就不太好。

所謂悲秋情結,是季節的日照時間長短的變化,造成生活方式的變化,進而造成生理上的變化,進而帶來心理上的變化。

做一些讓自己感受好的事情

人要動起來。

維生素D和血清素是可以通過我們的行動來增加的,特别是當你做擅長的、讓你得意、做得好的事情時,是可以刺激血清素,改善心情的。

我們可以:

到戶外去跑步,騎車,運動。

多和朋友溝通交流。

甚至學習也可以提高血清素,特别是對愛學習、擅長學習的人來說。

對于現代人,逛商店又不買,也是特别好的方法。

切忌在家裡悶着。

當你心情好,覺得自己有資源,有魅力,有能力,這些好的感受都可以提高我們的血清素水準。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02

現階段青少年四大高發心理問題:

•    學習的内驅力下降

•    社交能力下降

•    意義感的喪失

•    對真實生活無興趣

1.學習的内驅力下降

很多孩子覺得自己的學習能力不行,其實就是學習的内驅力下降。

如果總是收到大量的消極回報:你不行,你很差,你不如别人……容易讓學生喪失學習的主動精神。

人的本質是愛學習的。

學習是好奇心,學習是一種愉悅,學習是一種欣賞。

但現在學習變成了競争,變成了排名,變成了攀比,變成了人生的磨難。是我們把學習搞錯了。

很多孩子認為自己不愛學習,不會學習。其實是因為他們得到了太多的消極的回報。

如果沒有評價,沒有考試,沒有名額要求,讀書其實是很開心的事情。

人類發明書籍,不僅是為了傳播知識,更是為了傳播愉悅的感覺。

當孩子不愛讀書時,可以鼓勵孩子讀“閑書”、讀“雜書”,從愛讀的東西開始。隻要他看着這些書在微笑,就是好事情,不用非得看教材“學習”類的。

内驅力下降,不是不愛學習,而是這些讓人激動的内驅力喪失了。

2.社交能力下降

孩子不太會說話,不太會讨人喜歡,不太會做人。

我個人覺得人最大的魅力是:讨人喜歡。

在這個世界上,憑着單打獨鬥是做不成什麼事情的。人最大的本領是擅長合作。人的天性是要合作的,團結互助,把事情做成。

讨人喜歡,心理學叫做情商。

3.意義感的喪失

不知道活着是什麼,活着的目的是什麼?

北京大學有一位老師将之稱為“空心病”。

4.對真實生活無興趣

大量時間在網上,打遊戲,看劇,刷短視訊,活在虛拟世界。

對真實的人,對活生生有血有肉的人,對身旁的人,沒有興趣。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03

我們父母可以做一些什麼事情

避免孩子的心理問題嗎?

•    上醫治未病

•    别讓情緒籠罩你的智慧和心靈

•    從我是到我有再到我能

上醫治未病

上醫治未病。我們可以做一些預防性的工作,讓孩子别得病。可以了解心理學的知識,了解人類情緒活動的規律,了解情緒調節的技巧和方法,特别是學習一些幸福的原則技巧。

人類的心理的問題是社會問題,比如:社會的競争,社會的攀比,社會的感染,社會的表達。

很多人喜歡關注與表達一些負面的事情。負面的資訊容易受到關注,這是人類溝通的一個特點,叫做:負面資訊加工優勢。

其實很多人活得還是很正常的。我們選擇相信,選擇傾聽,選擇學習,這本身就是積極的心态。

可以做些什麼,讓我們去應對這種殘酷的競争呢?

不要做什麼?

第一,不要攀比。

從自己開始,不參與任何形式的攀比。不去傳播這種競争氛圍,不去喝彩。

我們要關注的是孩子的成長,孩子自己是否受益。

第二,不要選擇頌揚消極的錯誤的育兒觀念。

比如,嚴格要求、殘酷教育,這些是沒有科學意義的。

不要頌揚孩子考上名校。孩子活得幸福、健康,活得有道德,才是最重要的。

第三,少去看讓我們覺得焦慮傷心憤怒的事情。

少去參與浪費生命的,毫無意義的事情。

互相内卷,卷得所有人更加難受。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要做什麼?

我們要去保護我們的孩子,有幾個方法可以嘗試一下:

第一,既然是内卷,我們就向外拓展資源,給孩子找到他做得好的事情。

不僅僅學習好,任何事情你覺得自己做得好,都可以克服悲秋。

亞裡士多德兩千年前就說過,人一定要把自己的天賦美德充分展現出來。

各美其美,美人之美。每個人的美不一樣,隻要把自己的美展現出來就會很開心的。

孩子長得漂亮,那就讓孩子充分感受到自己的魅力。

孩子愛幹活,愛運動,把這些特長、優勢做出來。

孩子誠實、厚道,道德的天賦也可以做出來。

孩子會說話,會表演,把這些才華在生活中用出來,給周圍人帶來快樂,給自己帶來幸福,何樂而不為呢。

家長挖掘孩子自己内在的優勢、天賦、特長,讓他覺得自己做得好的事情,做得快樂的事情。

第二,多和朋友交往,和社會融合在一起。

人在這個世界上最重要的就是資源的整合,互相成全,互相配合。絕對不是把自己的力氣用到極緻,借别人的資源,借别人的力量,來成全自己的夢想,也是一種很好的方法。

互惠合作,是人競争的優勢。

第三,培養孩子情緒調節的能力和技巧也很重要。

别讓情緒籠罩你的智慧和心靈。

第一步,發現我是。

我是誰。

對自己有全面的接納,悅納。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但接納不足,不要用消極的自我認知傷害自己。

第二步,發覺我有。

從我是到我有。

我有什麼優勢,天賦,特長,我的擅長的地方。

第三步,培養我能。

從我是,到我有,再到我能。

我能,在心理學上叫自我效能感。我能做好一些事情,我能完成一些事情。

成功是成功之母,做成一件事情就會形成愉悅的獎勵回路,這個回路讓你願意繼續做這個事情,慢慢培養我能。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04

幸福與哪些因素有關?

•    家庭出身、學曆對幸福影響不大

•    做一個善良的好人

•    不是讨好他人,是成人之美

哈佛大學從1938年到現在,有一項跨越85年的長期追蹤研究,研究發現:

一、家庭出身對幸福沒有影響。

富人的孩子,窮人的孩子,幸福程度沒有差別。有錢沒錢各有各自的麻煩和痛苦,自殺比例是一樣的,在幸福的水準上沒有差别。

二 、從某種意義上講,學曆對幸福也沒有太大的影響。

有沒有考上哈佛大學,對未來幸福的差異沒有那麼大的影響。

研究發現,剛畢業的第一份工作的收入,會與學曆專業有關系。畢業15年後,人的收入與他的學曆專業沒有關系。

父母如果隻看到的剛畢業幾年的收入,因為短期的利益而讓孩子不開心、不幸福,一點意義的沒有。

三、決定一個人的幸福最重要的要素是:婚姻,人際關系,社交技巧和本領。

你會不會做一個好人,這才是真正的競争優勢。幸福來自于做一個“讨人喜歡”的好人。

壞人得勢,他的得勢是暫時的。

做一個善良的好人,一個有智慧有道德的人,長此以往就會成為一個幸福的人。

這也是孔子的智慧:仁者不憂。

對善良的誤解

對善良容易有兩個特别大的誤解。

第一個錯誤的觀點:善良就是愚蠢。

一個聰明善良的人,第一條就是保護自己不被欺負,也不要去害人。

孔子說的很清楚,善良就是不去騙人,不去害人,不去坑人。

另一個錯誤的觀點:善良就是無私。

私,是我們對自己的保護,是我們的本能。

你是好人,你就應該無私,認為私一定是無償的犧牲,是錯誤的宣傳。

做一個善良的人,不是讓大家委曲求全,活得悲催。

一個善良的好人,首先是愛自己,我是我有我能。隻有愛自己才能愛别人。

一個善良的好人,是願意去幫助、成全、照顧他人的人,是健康、長壽、幸福的人。

不是讨好他人,是成人之美

讨好型人格的人的特點是:過于關注别人的意見。

一個好人是幫助别人、成全别人,而不是讨好别人。

耶魯大學心理學教授保羅·布魯姆,提出一個觀點:反對共情,提倡同理。

共情,想要别人開心,甚至會委屈自己,這樣不能長久。委屈自己,會産生大量的身心障礙問題。最後一定會用扭曲的方式表達出來。

同理,我知道你受苦受難的原因,我也知道怎麼去幫助你。

共情,很多時候是一時的情緒。同理,是長期有理性的,是有結果的幫助。

當把他人從痛苦的狀态下變成好的狀态,是真正的幫助他人。

“讨人喜歡”的人,不是讨好他人,而是成人之美。成人之美需要智慧、知識、能力、行動。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05

孩子厭學怎麼辦?

•    孩子的厭學辍學分重中輕三個程度,每個程度的方法是不一樣的

輕度厭學

對于輕度的厭學的孩子,可以培養孩子愛學習、去學校的習慣。

首先要溝通交流,找到孩子厭學的原因。

孩子不想學上學,肯定不是突如其來的,會有一些原因。要和孩子溝通不愛去學校的問題是什麼?原因不解決,隻是要求孩子積極面對,孩子是做不到的。

如果隻是因為成績不好、學習的經曆産生挫折感,家長可以跟學校、老師溝通合作,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家長有一個誤區,認為隻要努力奮鬥,孩子就一定能學好。其實,孩子身邊的同學、老師的教學風格及要求,對孩子都會有很大的影響。我們一定要量力而行,尖子班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上,普通班也能出大人物。可以在小池塘裡做大魚,而不是在大池塘裡做小魚。

其次,孩子自身也存在生理期,有成長的焦慮和煩惱。家長此時也是要陪伴和教育的。

爸爸媽媽和孩子交流,幫助孩子認識到自己身心成長的變化,讓孩子了解他的心在覺醒,他在變成一個新的人。

中度厭學

中度厭學需要心理學專家的幹預。包括一些行為的塑造,慢慢培養孩子的自信心。

心理學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成長型思維,相信一切會變,而不是相信一切是宿命。

相信一切是宿命:現在考不好,将來就考不好。

相信一切會變:現在考不好,将來可以考好。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需要家長、老師和孩子共同努力,一起記錄孩子的成長:一開始怎麼樣,後來又怎麼樣,一步一步積累自信心。

讓孩子自己和自己比,看到自己在不斷發展、變好。

嚴重厭學

嚴重厭學,一想到去學校就嘔吐,就想自殘。這種情況需要看精神科醫生,甚至也許需要離開學校一段時間,去到一個充滿了愛、關懷的環境,逐漸恢複到正常的狀态。

成長型思維需要家長平時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看到孩子每一個細小的改變,把每一個細小的不一樣識别出來,去鼓勵和認可孩子。

看到孩子的進步,看到孩子的改變,是學習内驅力的來源。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06

其他提高孩子學習的内驅力的好方法:

•    積極的心态

•    交替興奮法

•    相信愛的力量

積極的心态

一個人在積極、開心、愉悅的狀态下,學習效果是最好的。

一個人在緊張、焦慮、恐懼、抑郁的狀态下,學習效果是最差的。

父母對孩子最大的貢獻,不是孩子考試多少分,而是能夠以身作則,給孩子創造一個輕松愉悅的充滿了愛的環境,讓孩子感覺到這份輕松愉悅,他會有榜樣、有追求。

不要在孩子面前鬧情緒,更不要把孩子作為談判的工具。如果家裡的環境很糟糕,爸爸媽媽成天吵來吵去,希望孩子學習好就很難。

交替興奮法

人類大腦有一個學習特點:喜新厭舊。

大腦不喜歡反複的重複的舊的内容。刷題可能對于同樣類型的題目可以考得好,但不會有創造力和想象力。

孩子的學習要采用交替興奮法。

大腦對一件事情的興奮,大概是15分鐘。15分鐘學一門課程,下一個15分鐘學另一門課程,采用交替興奮的方法。而不是一個晚上一門課疲勞戰,這樣會越做越累。

發展多方面的興趣,讓大腦處于交替興奮狀态,讓用得比較多的腦區得到充分的休息。

睡覺也非常重要。大腦長期活動産生的垃圾會阻斷大腦神經元的連接配接。睡覺讓神經元産生空隙,通過化學酶讓新陳代謝的廢物清洗掉。睡好後,會特别神清氣爽。不要熬夜,不要連續作戰。疲勞作戰是錯誤的方法,沒有被疲勞作戰摧毀的人是幸存者偏差。

家長可以學習一些腦科學、心理學的知識,把這些知識用在孩子的教育上,維護學習興趣和學習能力,真正讓孩子學好。

相信愛的力量

家長一定要相信愛的力量。

我們以前太相信奮鬥、拼命、吃苦,太相信隻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這些也确實是美德。

現在是資訊化人工智能的時代,需要的是大腦和心理的智慧,需要把動心動腦的能力挖掘到極緻。而動心動腦,隻有在充滿了愛,充滿了積極,充滿了幸福的時候,效果才是最好的。

相信愛的力量,相信積極的力量。相信你的才華,你會做得很好的。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好文回顧 | 對談彭凱平:為什麼青少年會有這四大高發心理問題?又該如何解決?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