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放棄清華附中,留學瑞士,沒想到兒子剛來就驚動了心理醫生....

作者:雲龍老師心理坊

青少年心理健康,近些時候越來越受到關注。面對孩子一些反常行為,需要“小題大做”,盡早幹預嗎?什麼程度需要看心理醫生呢?瑞士一家中學的做法,為我們提供了可借鑒的方案和理念,将心理問題化解于無形。

最近經常有朋友問我們,孩子多大出國留學合适,剛到國外的時候适應嗎,為啥考上清華附中了還要去國外念書等,吧啦吧啦一大堆問題。

看着眼下在瑞士公立高中就讀高三,連續3年獲得日内瓦州優等生證書,明年即将申請洛桑聯邦理工大學(EPFL)的兒子,個頭竄得比我還高了,各種酸甜苦辣就禁不住湧上心頭。

其中,最讓我有感觸、也記憶猶新的一次經曆,莫過于兒子初來瑞士學校,就驚動了學校的心理醫生……

求學日内瓦

時間回到6年前。兒子參加完小升初考試,錄取通知書還沒焐熱乎,稀裡糊塗被我們帶到了日内瓦。

臨行前,我帶他去了一趟清華附中,找到年級主任滿懷期望地問,如果出國念書,孩子的學籍可以保留多久?答曰,按北京市統一要求,最多一年。

出了校門,我扭頭對兒子說,想好了沒,等上了飛機,可沒退路了。

出國念書,一年沒可能回來啊。

放棄清華附中,留學瑞士,沒想到兒子剛來就驚動了心理醫生....

10月下旬一到日内瓦,我們馬不停蹄的去州教育局為兒子辦理入學申請,不到兩周就接到了入學通知,足見瑞士對适齡學生教育的重視。

因為全程法語授課,當地要求義務教育階段的外國學生到當地公立學校讀書,享受歡迎班待遇。這是專為法語零基礎學生開設的“小竈”班,課程設定偏重法語教育訓練,學習一段時間評估合格後轉回正常班就讀,歡迎班一般為期不超過2年。

按照就近入學的原則,兒子分到了布迪中學,距離聯合國駐日内瓦辦事處(俗稱“萬國宮”)一站地兒,從家裡出發坐公交需要轉一次車。

第一次上學是我陪着去的,學校的兩棟建築灰灰的,中規中矩,學生們一臉陽光燦爛,穿啥的都有,好像沒有校服的概念。

班主任艾倫負責法語教學,一頭銀發,人很和善,但英語不怎麼靈。我隻會英語,簡單表達了“添麻煩、拜托了”一類的話後,知趣地離開了。

新學期就這樣開始了。

我發現,當地教學沒有國内的那種正規課本,授課資料發給學生後,用活頁夾裝訂起來,有些還需要自己影印,有的參考書讓學生自己去書店搞定。

教學方式在我們中國家長看來,簡直過于靈活随意,法語課也不是遵循國内字母-音标-單詞-句型-文法的順序,和國内的教育風格迥異,兒子感覺非常吃力。

不過每次問起學習情況,他總是回答,還好。

一次特殊的“家長會”

直到兩個月後,突然收到艾倫的一封郵件,内容非常簡短,約我面談,帶着兒子一起。

後來知道,那是學校安排的一次特殊“家長會”。

下午四點,正好是放學時間,我們如約趕到,辦公室裡除了艾倫,還有一位不熟的老師,手邊放着一堆表格。簡單寒暄後,艾倫用不太熟練的英語說,兒子在學校裡十分内向,上課反應有些消極,并介紹旁邊的女士是學校的心理醫生。

接下來的談話,我已經記不清自己說了些什麼,隻記得醫生在表格中不停做着記錄。

放棄清華附中,留學瑞士,沒想到兒子剛來就驚動了心理醫生....

當時的感覺可以用“震驚”兩個字形容。我完全不明白,為啥孩子在留學初期最自然不過的适應階段,需要心理醫生參與。

出了校門,我拍拍兒子瘦小的肩膀,啥也沒說,接過了他肩上的大書包。

然後一家三口到附近的瑞士餐廳吃了一頓奶酪火鍋。後來的談話是這樣的:

兒子,味道咋樣?

爸,瑞士的飯真貴。

回家給我好好背單詞!

......

和朋友聊起這次經曆,我會用《英雄本色》裡小馬哥的那段話打趣:我長那麼大,從來就沒有哭過,那次是我第一次掉眼淚,我發誓,以後再也不會讓别人用槍指着我的頭!

永生難忘。

後來才知道,瑞士人把心理健康看的與身體健康同樣重要,不僅成年人會定期做心理咨詢,而且每個中國小都配有心理醫生,關心、了解學生們的性格發展,幫助管理情緒,甚至規劃未來的學業方向,有些孩子定期見心理醫生,畢業多年還保持着朋友關系。

是以問題的根源,來自于東西方理念的差異。

我有一在國外工作的同僚,女兒一直随居在國外讀書,18歲,讀國際學校的高三。叛逆期加上三年疫情缺少溝通,抑郁了,去看當地的心理醫生,建議更換學習環境。

同僚非常糾結左右為難,女兒一直在國外培養,學費花了幾十萬,本想女兒在當地繼續就讀再有一年就可以申請歐美名校了,但眼下隻好帶女兒回國,重新對接國内的教育體系。

比較之下,我們國人對于心理醫生一向比較抵觸,很多人分不清精神疾病與神經疾病的差別,往往認為隻有身體的病痛才需要看醫生,忽視家人尤其是未成年子女在精神世界的“病痛”和求教信号。

放棄清華附中,留學瑞士,沒想到兒子剛來就驚動了心理醫生....

“專業人員做專業的事”

據調查,在大陸學生中間,約1/5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如厭學、逃學、偷竊、說謊、作弊、自私、任性、耐挫力差、攻擊、退縮、焦慮、抑郁等種種外顯和内隐的情況。

近幾年青少年抑郁症咨詢的需求激增,尤其是國中、高中的畢業班學生,已經逐漸成為一個較為嚴重的社會問題。

一般來說,未成年人可能在以下幾方面出現心理問題:

1.學校課業過重,學業競争激烈,家長和老師對學生的要求過高,學生背負的精神壓力過大,或者努力付出後自認得不到應有的回報,産生自卑、厭學和逃避情緒;

2.遇到家庭沖突、學校霸淩或其他嚴重影響學習生活的社會問題,短時間無法宣洩或得到解決的,容易産生壓抑、憤恨、不安等情緒;

3.随着青春期的到來,産生強烈的獨立性與被尊重的需求,如家長和老師過于強勢,則易産生挫折、逆反、對抗等情緒;

4.由于身體的全面發育,以及性意識的逐漸成熟,與異性交往帶來的困擾與煩惱等。

如果孩子的情緒長期壓抑得不到關注與排解,就可能用消極逃避或極端甚至暴力方式發洩出來。

從這個角度說,瑞士等歐美國家習慣看心理醫生的做法,屬于“專業人員做專業的事兒”,從醫學角度來看,這是非常正确的。

不過,受這次“家長會”的影響,我們不僅開始重視兒子學業适應之外的心理健康,也在日常生活中探索出一種更适合中國國情的心理疏導方式。

比如,始終和兒子保持一定頻率的溝通。但是溝通内容,一定不是學業,而是兒子感興趣的一切内容。

放棄清華附中,留學瑞士,沒想到兒子剛來就驚動了心理醫生....

過去的疫情三年,因為求學和防疫需要,兒子一直單獨住。今年初,我和老

婆回國後,他甚至一個人留在日内瓦繼續求學之路。

這段日子,老婆和兒子一直保持每周2-3次視訊的通話頻率,每次聊一個小時左右,基本是兒子各種興奮的叨叨,從神聖羅馬帝國為何“一點兒都不神聖”,講到法語課學生搗亂讓老師一怒之下追出去三裡路等等。

可就是通過這一次次平常又規律的視訊,有效疏導了兒子的各種負面情緒,将心理問題化解于無形,讓孩子更願意對父母訴說,讓父母更願意傾聽孩子的心聲。

回想起兒子在小升初的年紀,轉學來到陌生的國度,從一開始“看心理醫生”,到逐漸适應、勝任異國的學業,還能有良好的心理健康狀态和親子關系,我就不禁感到幸運。

感謝那次特殊的“家長會”,它起碼給我提前敲響了警鐘——孩子的心理健康,比什麼都重要。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