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87,蔣經國“寬容”民進黨 第三隻眼看台灣 葉永烈

民進黨是“綠營”的主角,是黨員人數僅次于國民黨的台灣第二大黨。

民進黨在1986年剛成立的時候,隻有萬把人。在2000年3月大選取勝前夕,民進黨已經發展到16萬名黨員。

在民進黨赢得2000年大選才兩個月,随着民進黨成為執政黨,民進黨的黨員人數一下子猛增到30萬人。

民進黨執政8年,是民進黨大發展的時期。由于這8年之中,民進黨是執政黨,是以申請加入民進黨的人相當多。截止2008年1月1日,民進黨黨員約為100萬,這在隻有2300萬人口的台灣,是相當可觀的數字。

民進黨,是“民主進步黨”的簡稱。1986年9月28日在台北成立時,是由原“編聯會”、“公政會”等組織為基礎而建立的以國民黨為對手的在野“反對黨”。當時号稱擁有2至3萬名黨員(其實不足1萬人)。

民進黨能夠出現在台灣的政治舞台上,民進黨能夠成為國民黨的強大對手,與當年蔣經國作出了開放“黨禁”的重要決策有關。

衆所周知,在蔣介石的鐵腕把持下,長期以來,國民黨“一黨獨大”,實行國民黨一黨專制。1938年1月,國民黨複興社頭目康澤、劉健群鼓吹“一個政黨、一個領袖、一個主義”的“三一主義”,成為蔣介石專制統治的理論基礎。所謂“一個政黨”,即中國國民黨;所謂“一個領袖”,即蔣介石;所謂“一個主義”,即“三民主義”。

1949年,蔣介石敗退台灣,不僅依然實行“一黨獨政”、“黨國一體”,而且實行“黨權世襲”,把兒子蔣經國定為世襲的接班人。

蔣介石當局在台灣頒布了“動員戡亂時期臨時條款”、“國家總動員法”,實行非常時期的軍事管制,宣布戒嚴。蔣介石嚴禁黨外人士組黨,如有發現立即取締。蔣介石還嚴禁各類政治活動,禁止非法集會、結社、遊行、請願、罷課、罷工、罷市、罷業,并對廣播、新聞、出版等實行嚴格的管制和檢查制度。台灣群眾把蔣介石時代稱之為“威權時代”。

1975年4月5日,統治大陸22年,又在台灣偏安26年的蔣介石病逝台北,結束了蔣介石的“威權時代”。

雖然表面上還塗着“民主”的色彩,按照“憲法”由“副總統”嚴家淦出任“總統”,但是蔣介石之子蔣經國早已是“欽定”的世襲接班人。蔣經國迅速成為國民黨主席,繼而成為“總統”。

可貴的是,蔣經國在晚年作出了一系列的重要決策,其中包括開放黨禁:1986年3月,蔣經國下令成立“政治革新小組”,研究政治體制改革問題。9月上旬,蔣經國表示要解除實行38年的戒嚴令,并開放黨禁,開放報禁。

盡管當時蔣經國的話,還隻是停留在“吹風“階段,島内的“黨外人士”馬上敏感地從中看出苗頭。所謂“黨外人士”,這“黨”是指國民黨,“黨外人士”即反對國民黨的一批異見人士。9月28日,許多“黨外人士”聚集在圓山飯店。這股“黨外勢力”最初是為了迎戰當年底的“立法委員”選舉而聚集,準備成立選舉的“後援會”。他們選擇了圓山飯店開會,以為越是這樣國民黨的高檔次社交場所,越是安全。會議過程中,有人提出應乘機讨論組黨問題,并宣稱“(選舉)後援會是過渡性質的組織,我們的目标是要組黨,組黨的時機,大家認為今年最好,而今年又是今天最好”。謝長廷提議,這個新組成的黨,叫“民主進步黨”,獲得與會者一緻贊同。“民主進步黨”——民進黨,就這樣誕生了。

據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先生告訴我,當時國民黨的特務機關早就已經獲悉“黨外勢力”這一不尋常的動向,在圓山飯店布下羅網,隻等蔣經國一聲令下,便把“黨外勢力”的代表人物一網打盡。

87,蔣經國“寬容”民進黨 第三隻眼看台灣 葉永烈

然而,蔣經國沒有下逮捕令。蔣經國經過再三權衡,決定對民進黨采取“寬容政策”。他說了一句令人震驚的話,“使用權力容易,難就難在曉得什麼時候不去用它。”

10月5日,蔣經國在國民黨中常會上發表講話稱,“時代在變,環境在變,潮流也在變。因應這些變遷,執政黨必須以新的觀念、新的做法,在民主憲政的基礎上,推動革新措施。”

馬英九在聽到蔣經國親口說要開放黨禁、報禁時,當即被一股“我們正在創造曆史”的電流擊中,但國民黨許多要人則紛紛質疑,“國策顧問”沈昌煥說:“這樣可能會使我們的黨将來失去政權!”

這時,蔣經國說了一句非常深刻的話:“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

蔣經國說出這句話,其實是他多年反複思索的結果。自從1979年美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建交,台灣在國際上越來越孤立,民心浮動,台灣群眾日益不滿國民黨的專制統治,稱國民黨政權是“外來政權”。蔣經國明白,隻有結束戒 嚴,隻有采取一系列開明的政策,才能赢得民心,而赢得民心才能使國民黨不會失去政權。蔣經國是用一種“高明”的政策來挽救日益衰落的國民黨。蔣經國相信,讓反對黨公開亮出旗幟,會使國民黨更具有危機意識,反而會促使國民黨去除長期執政形成的許多弊病,以嶄新的面目獲得台灣群眾的支援。

在蔣經國的推動下,1987年7月15日,世界上實施時間最長的戒嚴令宣布解除,台灣人民真正擁有了自由組黨、結社、辦報辦刊的權利。

緊接着,10月15日,國民黨中常會正式通過兩項“政治革新”方案:一是取消“戒 嚴令”,二是開放“黨 禁”。

這樣,民進黨就在蔣經國的開放“黨禁”的政策下,迅速崛起,成為台灣最大的在野黨,成為國民黨的競争對手。

蔣經國晚年,糖尿病越來越嚴重,再加上視網膜脫落,下肢麻痹,隻得坐在輪椅上,出席一些非要出席不可的會議。1987年12月25日,蔣經國坐輪椅參加“行憲紀念日”大會,會場一片混亂。這倒不是因為蔣經國已經不能說話,他的“總統緻辭”隻好由“國民大會”秘書長何宜武代為宣讀,而反對黨——民進黨揭起反對的旗幟,在會場上高聲抗議。往日,在“威權時代”高壓政治之下,向來是一人在上,萬衆無聲,而如今民進黨公然不把蔣經國放在眼裡。

蔣經國親眼目睹了會場中民進黨的瘋狂鼓噪,而他仍坦然、泰然,因為民進黨是在他的允諾之下誕生的。

19天之後,蔣經國溘然長逝。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