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作者:米利翁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1921年至1923年,蘇維埃俄國經曆了一場史無前例的嚴重饑荒。

這場災難波及蘇俄30多個省,導緻受災人口高達3350萬,尤其是伏爾加河流域、奧倫堡等省份成為饑荒的重災區。

在這困境之中,列甯于1921年8月6日在《真理報》上發表了《告國際無産階級書》,向歐美各國政府發函,請求西方國家的政府和人民,特别是廣大勞工階級,向蘇維埃俄國提供糧食援助。

然而,以列甯為首的布爾什維克對于擷取歐美西方國家的援助始終心存沖突。

一方面,十月革命後,美國和協約國曾直接參與試圖推翻蘇維埃政權的武裝幹涉,盡管這一企圖最終失敗,但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卻實施了經濟封鎖和政治孤立政策,對蘇俄形成了一定的障礙。

在這種背景下,呼籲西方國家向蘇俄提供援助被認為可能為其從事反蘇維埃政權活動提供可乘之機。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早在1920年,列甯談到西方國家的糧食援助時曾有過一番深刻的見解:

「不要寄望于富有者——資本家的援助。雖然英、美、法等資本主義強國表示願意幫助我們的饑民,但他們的目的是利用饑荒來消除我們通過鮮血和汗水赢得的自由,并永遠剝奪工農手中的政權。」

然而,在面對數以百萬計的饑民掙紮在死亡邊緣的悲慘景象時,列甯的蘇維埃政府又急切地期待西方國家的援助。

一句話概括就是列甯等人既渴望歐美西方國家的援助,又對其心存疑慮。

然而,蘇俄确實陷入了糧食匮乏的困境,再這樣下去不等歐美資本家襲來,自己就餓死了。

經過一番考慮後,列甯決定接受美國的援助,但需要簽訂協定。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1921年8月20日,蘇俄政府與美國救濟總署正式簽署了救濟饑民的協定。

協定簽署後不久,美國救濟總署的第一批救災物資就已經運抵蘇俄。

為了救濟災民,在整個饑荒期間,美國救濟總署共籌集資金6600萬美元。

截至1922年7月1日,在饑荒最為嚴重的時候,美國救濟總署向蘇俄運送了總計788878噸的救援物資,包括糧食、大豆、豌豆、罐裝牛奶、糖、奶油、可可、藥品和服裝等。

這一援助共幫助了855萬人,其中包括325萬名兒童和530萬名成年人。

根據蘇聯自己的統計資料,美國救濟總署曾向俄國48.5%的貧困人口提供糧食援助,并向俄國多家醫院和保育院提供藥品支援。

正是由于美國救濟總署提供的糧食和藥品援助,使得蘇俄千百萬處于生存邊緣的貧困人口免受疾病和死亡的威脅。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然而,由于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态的對立,蘇俄政府對外國援助機構一直持有高度戒備态度,擔心這些組織可能在俄羅斯從事間諜和破壞活動。

在1921年12月的一次内部會議上,斯大林發出警告:“不要忘記,歐美的援助組織雖然在我們國内救援,但他們也是世界資産階級的諜報機關。”

正是這種懷疑,讓蘇俄與美國救濟總署在合作中經常發生一些摩擦。

根據兩國簽署的協定,美國救濟總署享有充分的自由選擇俄方雇員,建立以蘇俄人為主的地方救濟機構。

這一安排經常引起蘇維埃政府的不安,他們擔心這樣的自由選擇可能導緻對美國救濟總署在蘇俄的活動喪失控制。

美國救濟總署通常更青睐那些在社會上擁有經驗的俄國知識分子,但是這一群體的數量有限。

在十月革命後,許多俄國知識分子,包括律師、教授和醫生,紛紛離開俄國,而剩下的許多人則受到了蘇維埃政府的排擠和打壓。

是以,為數不多的受過高等教育的俄國人,出于害怕被指控從事反革命活動或與外國資本勾結的擔憂,拒絕為美國救濟總署工作。

盡管如此,救濟總署的地方機構最終仍然得以建立。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在這些地方機構中,大部分俄國人出身于貴族和小市民階層。

由于這一現象以及其他原因,蘇維埃權力機關指責美國救濟總署在吸納俄方雇員時,首先關注的不是他們的階級屬性。

為了表達不滿和彰顯權威,逮捕美國救濟總署的俄方雇員成為蘇維埃政府常用的方式。

1922年2月,蘇俄宣布逮捕察裡津省美國救濟總署的俄籍成員阿爾紮馬斯采夫,指控他從事反革命活動,證據是他在1919年支援察裡津的白衛分子的曆史。

察裡津地區的美國救濟總署負責人博烏堅向蘇俄政府表示,逮捕阿爾紮馬斯采夫違反了雙方協定規定。

但蘇俄對此無動于衷。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到1922年秋季,當俄國各地的饑荒狀況有所緩解時,蘇俄政府與美國救濟總署又在援助目标上發生了分歧。

蘇維埃政府更關注如何恢複經濟,而不僅僅是為饑民提供援助。

加米涅夫強調,對于布爾什維克而言,首要任務是改善耕地、改革運輸系統,最大限度地減少糧食歉收的可能性,而不僅僅是養活孩子,以防止他們在下一年餓死。

然而,美國救濟總署對援助目标的看法與蘇維埃政權存在明顯差異。

從一開始,援助饑民就是他們來到俄國的主要任務,而非幫助蘇俄進行農業種植、改善和重建經濟。

畢竟,慈善機構是應急援助的專業機構,難以負責解決蘇俄的經濟發展問題。

咋的,慈善機構來應急援助,還能負責你蘇俄的經濟發展問題?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随後,蘇俄政府堅決要求美國救濟總署不僅提供醫藥和食品援助,還要包括拖拉機和其他農業技術的支援。

美國政府直截了當地拒絕了這種無賴且無賴的要求。

然而,更令人匪夷所思的事情繼續上演。

為了所謂的經濟複蘇,蘇俄竟然在饑荒尚未結束的情況下,将美國援助的糧食出口賣錢。

盡管加米涅夫聲稱,俄國出口的糧食數量并不大,但當美國得知這一情況後,雙方關系徹底惡化,合作無法繼續進行。

甚至在蘇俄國内,有人也對出口糧食的這一行為提出異議。

比如,布哈林就表示:“不能以犧牲我們俄國人的生命為代價來發展糧食出口。”

在随後的一次部門會議上,季諾維也夫提出:“如果我們将一部分糧食運往國外,同時還從國外得到慈善救濟,這樣的做法并不太妥當。”

何止是不妥當,明明是無恥、不要臉,放在現在就是公然倒賣赈災糧。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1923年6月14日,美國宣布結束近兩年對蘇俄饑民的援助活動。

盡管蘇維埃政府在1923年7月10日通過決議,對美國人民和美國救濟總署提供的幫助表示衷心感謝,稱“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人民将永遠銘記美國人民通過美國救濟總署,向他們伸出的援手”。

然而在私下裡,蘇聯卻認為美國援助俄國的動機不純。

根據目前已解密的資訊公報指出:“美國支援進行這項援助工作的主要目的是讓俄國人更深入地了解美國,同時将大規模援助饑民的活動作為反蘇維埃制度的一種宣傳手段,順便利用救援人員來收集和拓展他們所需的俄國情報。毫無疑問,美國試圖通過這個組織及其在俄國的間諜活動來實作直接的反革命目的。”

蘇俄饑荒時如何面對美國的援助?既想求人幫忙,又說别人不安好心

寫在最後,目前尚無确鑿證據顯示歐美等救濟組織在蘇俄境内進行不當行為,也沒有蘇俄官方公開披露具體案例。

倘若真有類似事件發生,以蘇俄“嫉惡如仇”的行事風格,恐怕早就報道出來,以此揭示歐美帝國主義的醜惡嘴臉。

既然沒有案例報道出來,那我們權當蘇俄給歐美面子吧。

然而,這次饑荒的根本原因在于“餘糧征集制”強行收走了老百姓的口糧和種子糧,最終一系列沖突爆發,引發了饑荒。

可當饑荒稍微緩解還未結束時,蘇俄就急不可耐地将歐美救援糧食出售,美其名曰恢複經濟。

那麼問題來了,恢複經濟沒問題,為何偏偏要用蘇俄人民的救命糧去恢複呢?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