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港媒:美國妄圖挑戰中國全球造船業領頭羊地位,不切實際

作者:天機調茶局

近日,美國知名智庫專家大衛·多德維爾在香港知名國際媒體《南華早報》上刊載了一篇評論性文章,讨論了美國重建其造船業的挑戰。

文章指出,盡管美國政府有意減少對中國在航運和物流領域的依賴,并嘗試通過投資和政策來重振本國造船業,但鑒于中國的全球上司地位以及美國在該領域的長期忽視,這一目标顯得不切實際。

港媒:美國妄圖挑戰中國全球造船業領頭羊地位,不切實際

文章還提到了中國在全球造船、集裝箱制造、港口起重機供應以及港口物流軟體等方面的主導地位,以及這些因素對美國國家安全的“潛在影響”。

美國造船業的挑戰與中國的優勢

近年來,美國在全球船舶制造業的地位逐漸下降,中國則以壓倒性的優勢成為行業領頭羊。

根據聯合國的最新資料,在過去的30年裡,中國的造船業已從默默無聞崛起至行業巅峰。

Clarksons資料顯示,截至2023年底,按總噸位計,中國造船業占全球新船訂單的一半以上,南韓約占30%,日本略高于10%, 而美國的份額不到0.01%。

港媒:美國妄圖挑戰中國全球造船業領頭羊地位,不切實際

美國政府深感這種依賴狀态的不利影響,在疫情後積極推動供應鍊的“去風險化”,試圖通過多種措施來恢複和提升國内船舶制造業的能力。

拜登總統的行政指令和美國鋼鐵勞工聯合會的訴求,反映了美國政府在提升港口基礎設施和網絡安全方面的緊迫性。然而,盡管拜登政府計劃投資200億美元用于改進港口基礎設施,真正要讓美國船舶制造業複蘇仍是一項長期且艱巨的任務。

中國船舶制造業的成功不僅僅因為其規模優勢,更在于其全面的産業鍊和高效的物流管理能力。

中國制造的大部分新型大型港口起重機和近乎全部的集裝箱,都在全球範圍内占據主導地位。這些裝置和技術的應用,極大地提高了全球港口的裝卸效率和營運能力。

然而,美國在試圖挑戰中國在造船業的上司地位時,面臨着多方面的困難。

港媒:美國妄圖挑戰中國全球造船業領頭羊地位,不切實際

從技術落後、産業鍊不完整到專業人才缺乏,這些問題都不是短時間内能夠解決的。此外,中國的物流軟體平台Logink已經在全球範圍内廣泛應用,其高效的資料處理能力和網絡支援是美國目前難以比對的。

美國的一系列政策嘗試,包括禁止使用中國制造的船隻和集裝箱,看似是為了國家安全考慮,實則可能對美國自身的貿易和物流産生重大負面影響。

如果美國真的切斷了與中國這樣的全球船舶制造和物流管理上司者的聯系,可能會嚴重影響美國在全球供應鍊中的地位和效率。

我認為,美國的這些舉措雖出于安全考量,但在戰略上顯得過于保守甚至有些偏執。

在全球化日益加深的今天,合作與共赢才是國與國之間互動的最佳路徑。美國應該更多地考慮如何與中國等船舶制造大國合作,共同推動全球船舶業和物流業的發展,而不是單方面建構壁壘。

世界船舶市場的現狀與未來趨勢

目前全球船舶市場的主導地位由中國牢牢掌握,南韓和日本也是重要的船舶制造國。三國的聯合優勢形成了對美國的巨大挑戰。

而中國在船舶制造領域的卓越表現,不僅僅在于數量上的優勢,更在于其技術和效率的全面領先。例如,中國國家造船公司最近接到了來自卡達能源的訂單,将建造18艘屬于世界上最大的液化天然氣(LNG)運輸船。

港媒:美國妄圖挑戰中國全球造船業領頭羊地位,不切實際

未來,随着全球船隊向綠色能源轉型的趨勢,對于低碳或無碳排放的新型船舶的需求将會急劇增加。

中國在這一領域的深厚技術儲備和生産能力,将使其在未來的綠色船舶市場中繼續保持領先地位。相比之下,美國若要追趕,不僅需要巨額的投資,還需要時間來培養相關的技術和産業鍊。

美國政府目前的政策嘗試,包括通過立法和行政指令來提升本國船舶制造業的能力,表面上看是為了增強國家安全和經濟自主性。然而,這一政策忽視了一個核心問題:全球化經濟下的産業互補性。美國與中國在許多領域内都存在深度的經濟和技術互補關系,單邊行動可能會對這種關系産生負面影響,最終損害美國自身的經濟利益。

美國的船舶制造業曾經輝煌,但由于長期忽視和市場變化,已經喪失了與亞洲主要船舶制造國家的競争力。要想真正恢複或提升這一産業,需要的不僅僅是政府的财政投入,更需要一種全新的市場政策和國際合作的視角。

從長遠來看,美國應該考慮與中國及其他船舶制造強國建立更緊密的合作關系,共同推動全球船舶制造業的發展和創新。例如,在技術研發、環保船舶的制造以及全球市場的服務網絡建設等方面,通過國際合作來提升美國企業的競争力。

稍作小結

美國在追求自身的安全與經濟利益時,應更加注重國際合作與市場的現實需求,而非單方面的保護主義或恐華情緒。

合作與開放,而不是封閉與對抗,将是美國在全球船舶制造業中重新獲得競争力的關鍵。

港媒:美國妄圖挑戰中國全球造船業領頭羊地位,不切實際

美國面臨的是一個需要戰略智慧和遠見的挑戰,而對中國的無端猜疑和對抗不僅無助于解決問題,反而可能錯失合作與共赢的機會。

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大背景下,美國應更加明智地選擇合作夥伴,共同為未來的全球船舶市場貢獻力量。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