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作者:中華網山東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女人肖像】布面油畫128X148cm

譚波在中國藝術界迅速上升至顯著的地位是與他童年在中國鄉村的生活體驗以及當代大衆傳媒介入下的文化體驗直接相關的。中國藝術家譚波的繪畫在濃重的憂郁中傳遞着些許若有若無的頹敗的氣息。他的繪畫主題通常是這樣呈現的:室内的靜物和僵硬凝固的人物形象,籠罩在如牛奶在水中慢慢化開般的慵懶的光線下,死寂,仿佛一隻冷不防進入的蒼蠅的嗡嗡聲都會像刺耳的警笛一般。我們看到的是一個象征意義上的世界,充斥着夢想,犧牲和失望。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青春的記憶】布面油畫91X151cm

譚波是一個關起門來的道學家,同時又是一個敏銳的生活觀察者。他所描繪的人與物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是以我們不難将他的作品看作是現代版的巴洛克虛無派繪畫。膠着在鄉村的傳統價值,大衆傳媒和現代科技的迷思之下,譚波的作品與其說是對二十世紀中國特有的不安意識的描繪,倒不如說是對人生無常的思考。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少女肖像】布面油畫91X151cm

譚波生于1959年中國大連,在他十一歲的時候,由于作為醫務工作者的父母被派到了東北農村工作,他不得不面臨一次由城市到鄉村的生活的轉變。正是在那裡,尚在讀國中的他自學了油畫,還加入了一個學生美術小組。很快,譚波的藝術才華就引起了星台人民公社上司的關注。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少女肖像】布面油畫91X151cm

1976年國中畢業後,他就被直接任命為當地文化站的宣傳員,負責制作宣傳招貼,黑闆報,還兼管文化站的圖書室。上任不久,在經曆了最初的興緻勃勃後,譚波便發現了這份工作的局限。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少婦肖像】布面油畫91X151cm

彼時中國,作為政治宣傳手段的藝術有着絕對重要的地位。由于譚波在他的領域裡的突出才華,一年後他就被派到了一個規模更大和更重要的文化站工作。他負責那裡的美術活動,并教育訓練整個縣的各級鄉村文化館的美術人才。也正是因為這份工作,使得他有機會創作了一系列他感興趣的鄉村題材作品,也同時嘗試了各種不同的繪畫手段。其中有多幅作品被包括《人民日報》在内的多個國家級報章雜志刊登。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永恒的微笑】布面油畫91X151cm

為了進一步拓展他的藝術世界,譚波于1978年考入了魯迅藝術學院油畫系,師從宋恵民和任夢璋。譚波很快就成了同輩中的佼佼者。1981年,他的一幅男人體素描被最權威的《美術》雜志發表。作為一名優秀學生,譚波于1982年畢業後即留校任教,至今為油畫系副教授。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坐在沙發上的少女】布面油畫101X75cm

譚波深信藝術與生活應為一體。他在幾個重要的系列作品中均選擇了與他早年生活經曆相關的農村作為主題。在他最近的繪畫中,他想表達的不是俗套的田園牧歌,他關注的是那些在地裡刨食的人的命運。事實上,在他的作品中對土地的描繪是缺失的,這也印證了他所關注的并非那些在土地上生活的人們的物質環境,他關注的更多的是他們的精神狀态。譚波筆下的鄉村生活場景帶着泥土和鏽迹的色調,那些昏暗幽閉,幾乎令人窒息的如舞台般的場景設定,讓人聯想到存在主義繪畫中的賈科梅蒂或培根。輾轉在這些場景中的人物,就像是一些已被土地耗盡了的殘存體,包圍着他們的是已碎為塵埃的夢想。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百合花】布面油畫140X180cm1988

時間也是譚波繪畫中的一個中心主題,時鐘,月曆等常常有人物同時并列出現。譚波似乎想強調的是在一些看似明顯的對立面中并不存在簡單的分界。例如,抽象的和實體的;為我們意識所接受的時間和序列系統,與作用在我們身體上的時間的印記,我們無法在它們之間作簡單劃分。在譚波的繪畫中,時間作為抽象的概念成了現代文化體驗的載體,即物質的時間界定了自然的人類生命,二者之間的關系為生存悲劇的産生提供了内容。作為一個自然的程序,時間不可避免地導向死亡,但死亡在其過程中隻是一個更大的循環往複中的一環。隻是在我們的文化中,特别是在大衆媒體文化中,時間和死亡的超然性被打扮成了天堂的等同體。在時間面前人類隻能屈從,并視死亡為自然的一部分。然而當代娛樂文化對衰老和死亡的回避,其直接的結果就是自我的沉溺,對無法獲得一個超越時間的存在的無盡恐懼。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白衣少女】 布面油畫 180X140cm 1996

《醒來的男人》(1990)中,在粗陋的生活場景中,躺着的人物如同一具沒有生命的殘骸,而他身後牆上的挂曆中,一位年輕時尚的女性,帶着不懷好意的微笑,呼之欲出。在老人如同面具般的臉上,兩隻眼睛如同無底的黑洞般直視虛空,他的身體在挂曆美女的映襯下顯得更加扭曲。挂曆美人,作為永恒青春的象征,突顯了老人源自衰老的悲涼。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名星月曆】 布面油畫 150 X 140 cm

衆多譚波的作品如同象征意義上的“生命輪回”繪畫。在這件作品中,他讓我們看到一個兒童的期望和一個老人的回憶,使得他們自身與現實割裂,他們所能體驗到的隻是不真實的存在。以創作于1990的《明星挂曆》為例,被貼在貼在一堵髒牆上的挂曆中的明星光鮮亮麗,而躺在一堆雜亂衣物中的老妪則面無表情,目光渙散,居于兩者之間的是一條心理的鴻溝。無論是畫中的兒童還是老人似乎都無力起身,仿佛他們的四肢都已喪失了活動能力,而被凝固在攝影中的明星的形象反而成了一種鮮活的存在。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已故前國務卿的肖像】布面油畫76.2X101.6cm

如果将譚波的作品了解為對現實的反動是很容易的。在傳統和大衆傳播文化的沖突下,自然存在已被它的虛像所占據;真實的生命比起完美的明星照片反而成了一種沒有生命的存在。這些都是譚波想要探讨的,尤其是在當代中國的語境下,這不免被解讀為是針對西方文化之于中國傳統的侵蝕所提出的尖銳批判。然而譚波并不簡單排斥大衆傳播文化,他的作品也不是對文化堕落的論戰。他更多關注的是如何用現代語彙重新考量欲望與現實,對于卓越的渴求和不可避免的衰亡等,這些人類生存中的基本沖突。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油畫頭像】 布面油畫 50X 40 cm

事實上,譚波相信,人類的存在就是自身欲望的抵押品,這種狀态是不可能改變也無法逾越的。在譚波的虛無繪畫中,一成不變的傳統和轉瞬即逝的時尚相遇。這場相遇又被轉化成了對立且暫時的體驗—傳統抗争衰落,而時尚,這一欲望的産物則許諾我們一個超越時間的存在。

(文/格蘭·布朗 譯/範文)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油畫頭像】 布面油畫 50X 40 cm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畫家兒子的肖像】 布面油畫 160 X 135 cm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拿扇子的少女】布面油畫109X139cm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畫家妻子肖象】 布面油畫 150 X 140 cm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歲月】布面油畫91X151cm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天使】布面油畫93X60cm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酒文化】布面油畫56X75cm

(來源:創榮時代藝術中心)

畫家簡介

譚波:在慵懶的氣息下講訴憂傷的故事,思考人生的無常

譚波

1959年,出生于中國大連普蘭店。

1982年,畢業于魯迅美術學院繪畫系油畫專業畢業後留校任教。

1997年至今,生活于美國德克薩斯州lubb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