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作者:蜀山史道

前言

曹操,三國時期的一代枭雄,以雄才偉略和出色的軍事才能而蜚聲天下。然而,他在招攬人才的同時,卻也頻頻采取了令人疑惑的行動,例如對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的殺害。這一看似反常的舉動,讓人不禁思考曹操的用人政策與他所追求的目标。

本文将深入研究曹操的這一方面,揭示他為何在追求人才的過程中,卻又選擇将一些傑出的名士置于刀光之下。透過曆史的追溯,我們将還原三國時期的政治風雲,深入解析曹操對待人才的複雜心态以及他對權謀的高超把握。

一同穿越時光,我們将感受曹操雄圖天下的決心和他在用人上的獨到眼光,探讨在政治漩渦中,為何他選擇了如此複雜的政策。透過深度解讀,或許能更全面地了解曹操的政治謀略,以及他在三國時期的上司風格。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許攸投靠曹操的緣由

許攸本是效力于袁紹的謀士,後因見識到曹操的政治手腕與抱負,主動向曹操示好,成為曹操麾下的心腹。根據《三國演義》的記載,許攸之是以最終投靠曹操,實則完全是偶然和機緣巧合。當年許攸随袁紹征戰曹操,在白馬之戰後不慎落單,被曹操所俘。

本已準備就擒的許攸,意外獲得了曹操的喜愛。原來當曹操詢問許攸對目前形勢的判斷時,許攸不畏權力,毫無保留地分析了袁紹必敗的兵家道理,讓曹操大開眼界。曹操意識到許攸的獨特見解與超凡才能,當即招降了他,讓他成為自己麾下的重要謀士。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在與袁紹作戰期間,許攸曾提出許多精準的軍事謀略,對曹軍取得勝利立下汗馬功勞。他利用自己之前在袁營的豐富經驗,詳細告知曹操袁紹的軟肋與破綻所在,使曹操如虎添翼,最終擊潰了強敵。

可以說,初期許攸對曹操來說是最得力的助手之一。正是因為看中了許攸的獨特眼光與超人智慧,曹操才極力籠絡他,讓他從原本的敵軍謀士一躍成為自己最重要的謀臣。

然而,許攸在曹營受重用也增加了他的傲氣。他時常以己見議論天下大事,曹操對他極度倚重,也導緻他變得自負虛榮。這為日後雙方決裂埋下了隐患。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狂妄之心難免生惡果

然而好景不長,随着在曹營獲得榮譽的日子一天天過去,許攸逐漸變得狂妄自大,時常公開直呼曹操的小名“阿瞞”,令曹操顔面盡失。根據曆史記載,許攸狂傲的性格從小就已顯露。他跟随袁紹時就經常無視上級,我行我素。來到曹營後也是一樣。他狂妄到經常在公開場合直呼曹操的乳名,完全沒有尊重體統。

曹操一向極其重視自己的威嚴,許攸如此公然挑釁,終于觸怒了他。曹操認為許攸無視自己的權威,必定謀反。于是,曹操以“謀反”的罪名處死了許攸。然而根據親曆者的回憶,曹操處死許攸的動機,更因為許攸策反了他的心腹典韋,這才是緻命傷。

典韋向來是曹操最信任的手下,許攸能說動典韋背叛,代表他的謀反野心已經日益膨脹。許攸雖有過人之能,但其性格中的傲慢與狂妄,終究釀成無法挽回的惡果,令他失去了生命。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孔融遭難的始末

與許攸不同,儒生出身的孔融與曹操最初志同道合,都希望匡扶漢室。根據史書記載,建安初年,孔融曾與同是儒生的陳琳一同上表朝廷,極力稱頌曹操的功業。

他們贊揚曹操出身名門卻抛頭露面,匡扶漢室王朝。這份奏章獲得曹操極大欣賞。于是,他對這些儒生文人更加信任,孔融也得以進入曹營任職,與曹操關系一度十分友好。

然而,好景終究難長。随着曹操漸漸展露自己建立霸業的野心,他與孔融漸行漸遠,最終理念迥異、道路殊途。根據權謀記載,當曹操要求群臣上表請求他就任丞相時,唯獨孔融拒不簽名。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從此曹操對他極為忌憚,擔心他影響朝野人心。後來,孔融公開反對曹操的政治舉措時,曹操大怒,借口孔融在朝堂上議論他的奸邪,下令以妨礙朝政為名将孔融全家老小悉數處決。

然而,根據一些親曆者的回憶錄所言,曹操除去孔融,其實更因宮廷鬥争和小人造謠挑撥。當時與孔融不睦的大将夏侯惇趁機在曹操面前數次誣蔑孔融,使曹操誤信。這才是孔融遭難的真正原因。

夏侯惇屬于主戰派,早就視孔融這些主和的文人不順眼。他故意編造謠言,讓曹操誤會孔融在密謀推翻他,于是下令誅殺。這件悲劇背後,充滿了宮廷權謀的醞釀與挑撥。孔融隻因政見不同,遂遭受如此殘酷命運,不免讓人扼腕歎息。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荀彧自盡的真正原因

若說孔融是政見不同而遭殃,那麼荀彧的處境又有何不同?荀彧不僅是曹操的心腹,更是他最信任的謀士之一。兩人關系十分密切,曹操甚至稱呼荀彧為“子房”。當曹操有加封自己的打算時,所有的謀士都附和稱是,唯獨荀彧潑了盆冷水,認為此舉過于大張旗鼓。

然而,親曆者記載,荀彧之是以反對曹操的封王稱帝,根本原因其實在于擔憂天下人心。當時尚有劉備在西南稱帝,荀彧擔心曹操若也稱帝,勢必引發更大動蕩。他反對曹操加封的建議,完全是出于憂國憂民、不願看到更多殺戮的苦心,而曹操卻誤解了。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曹操一氣之下,将荀彧趕出朝堂。此舉亦導緻荀彧自覺無法再為曹操效力,隻能在絕望中服毒自殺。表面上荀彧是因志向不同而死,但真正原因,卻是曹操誤會了他的苦心,錯把忠言逐忠谏誤認為謗逆,才導緻這場悲劇。荀彧對曹操的忠心始終未變,隻是理念稍有不同,但曹操完全無法欣賞異見,才造成荀彧棄官而去,惋惜至極。

可見,曹操對文人的态度有多麼強硬,哪怕是自己最信任的心腹,稍有不同,也要永久除之而後快。那麼,曹操為何對文人如此嚴苛?這其中深藏着怎樣的内在動機?我們不妨略作分析。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曹操嚴苛的内在動機分析

首先,曹操是一個極端重視自身威信的人。不論是許攸公開叫他小名,還是孔融反對他的政策主張,在曹操眼中都是在削弱他的權威。是以,他必須堅決公開制裁異見分子,以彰顯自己的地位,維護威信。

其次,曹操是一個極端務實的政治家。在他眼中,自己的政治抱負高于一切,哪怕是荀彧這樣親近的謀士,也絕不允許有任何阻礙自己計劃的聲音。荀彧的反對意見,在曹操耳中不啻于對他志業的破壞,必須斬草除根。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再者,從心理分析的角度看,曹操的嚴苛作風,其實源自他強烈的權力欲望和對異見的不自信。他必須通過不斷打擊異己來獲得心理滿足感,以彌補自身的不安全感。這種态度主導了他對許攸、孔融、荀彧的處置,也造成他在人事任用上的苛刻與冷血。

最後,或許在曹操内心深處,他其實并不信任這些文人。他更看重像夏侯惇、張遼這樣直接聽命于他的武将。文人常常自負聰明,很難完全服從統治者,這與曹操要求絕對服從的作風格格不入。是以,稍有不滿,他就毫不留情地清除。

種種迹象顯示,曹操内心的戒備與苛刻,才是他無法容忍文人的根本原因。但這種嚴苛的作風,終究也埋下了禍根。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結語

不可否認,曹操建立魏國,一統北方,功績卓著。但他處理人才的手段,也确實過于殘忍。許攸、孔融、荀彧等文人的悲劇,至今讓人扼腕,不免讓人思索,曹操成功強大的背後,是否因為缺乏基本的人性關懷。

人才是立國之本,文人武将本是立國之基。曹操視文人如草芥,實在太過無情。我們不應效仿他殘酷的手段,而應當珍視人才,予以信任與容錯。人性本善,相信每一個人都有為國效力的潛力。隻需稍加啟發,便可發揮無窮力量。

一代枭雄曹操,一直都在招攬人才,為何要殺許攸、孔融等三國名士

更何況,文人武将各有所長,才德兼備,正所謂圓融無礙。曹操片面厚武輕文,殘酷對付異見分子,終究也制約了他擷取更好谏言的機會,減弱了政權的包容性。後世君主若仿效曹操清理異己的手段,隻會自我窒息,削弱民心,進而埋下禍根。

曹操殘酷的做法,終究是本末倒置。是以,每當我們看到曹操與文人的故事時,都應當警醒并反思。要牢記人性本善,用仁政感化人心,而不是壓制異見。這樣,方能團結人心,發揚人才,使國家走向富強。曆史值得我們深思,也讓我們獲得教益。這就是曹操與文人故事的意義。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