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西域文學‖民俗·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上天·張耀宇·文

作者:西域文學
西域文學‖民俗·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上天·張耀宇·文

民俗:

西域文學‖民俗·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上天·張耀宇·文

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上天

張耀宇·文

臘月二十三,俗稱“小年”,在西北老家流傳着這一日是送“竈王爺”上天之日,是以要祭竈神,也稱為“送竈日”。竈王爺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報一家人的善惡,讓玉皇大帝賞罰。

鄭玄注《禮記·記法》也說:“(竈神)居人間,司察小過,作譴告者也。”這都是說竈神負責監察人的日常過錯,并将這些過錯向天帝報告。東晉的時候,竈神報告的懲罰就很嚴重了。東晉葛洪《抱樸子内篇·微旨》記載:“月晦之夜,竈神亦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者三百日也。小者奪算,算者三日也”。意思就是,竈神發現了人的過錯,并上報後,嚴重的過錯要少活三百天,輕微的過錯也要少活三天。

自此之後,關于竈神的傳說故事越來越多。人們在這一天晚上祭祀竈神,希望竈神上天隻說好話,不說壞話,神案兩旁貼着竈對聯通常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橫批是“一家之主”。祭祀物品中酒和含糖量多的食品是必須的。糖的目的是讓竈神嘴甜,不說一家人的壞話。酒是為了讓竈王爺喝醉,忘乎是以,忘記那些要說壞話。

西域文學‖民俗·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上天·張耀宇·文

記得小時候送竈時,家家戶戶在廚房或主房竈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上燒制好的12個竈幹糧、一碗清水、少許料草,其中,後三樣是為竈王升天的坐騎備料。聽村子裡年長的老人講,臘月二十三竈神上天,向掌管天庭和人間的玉皇大帝,報告每戶人家一年來的功過,定未來一年的禍福。精明的人家在燒制送竈時的竈幹糧裡,放了足量的紅糖和白糖,以塞往竈神之口,祈望能夠格外開恩,不講人間罪惡。

祭祀完畢,即将奉祀經年的竈君舊紙馬從竈上揭下,連同印制在黃紙表上騎着竈馬的王爺畫像與紙錢等一起焚化,放響一串鞭炮後,以示送竈神上了天庭(一說是送竈娘娘回了天庭的娘家)。沒有了“一家之主”的這七天裡,百無禁忌,人們開始塵土,蒸包子,鹵肉等等,準備過年時的吃食。

西域文學‖民俗·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上天·張耀宇·文

一直到了除夕夜接神時,再行接竈神之禮,奉祀竈神後,再在竈上或專門的神案上粘貼新的竈君畫像和對聯,然後焚香設案祭祀,将紙錢和黃紙表上手工印制或繪畫成竈王爺坐騎的竈馬點燃,鳴鞭炮接竈王爺回府。祭竈的禮儀,充分展現出了中國人敬畏神靈的傳統文化,從一定意義上展現出,神仙不僅是可以溝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通融的。人們的敬神行為同時也是一種自我安慰心理,在老百姓心中,神仙在年節的時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間煙火的至高無上的圖騰,而是與群眾一同歡慶佳節的血脈相通的凡人。祭祀活動在敬神行為的潛移默化中,以強化家族觀及民族觀為宗旨,這不正是中華民族千百年來,薪火相傳、團結進取、生生不息的奧秘所在。

小時候到了臘月,小夥伴們期盼的就是農曆二十三這一天,因為送竈王爺上了天後,就可以分享供奉的竈幹糧了,家人團聚品嘗着香甜的竈幹糧,說着吉祥話,憧憬着七天後的春節。

“過了二十三,過年剩七天”這句順口溜流傳至今,民俗文化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所在,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絕對不能丢棄。但願讀了此文後的人們,能夠将這一民俗傳承下去,是再好不過的一件幸事了。(作者為中國散文學會會員)

西域文學‖民俗·臘月二十三送竈王爺上天·張耀宇·文

責任編輯:戎峰

資料提供:培常

圖檔來源:網絡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