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西域文学‖民俗·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张耀宇·文

作者:西域文学
西域文学‖民俗·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张耀宇·文

民俗:

西域文学‖民俗·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张耀宇·文

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

张耀宇·文

腊月二十三,俗称“小年”,在西北老家流传着这一日是送“灶王爷”上天之日,因此要祭灶神,也称为“送灶日”。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一家人的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

郑玄注《礼记·记法》也说:“(灶神)居人间,司察小过,作谴告者也。”这都是说灶神负责监察人的日常过错,并将这些过错向天帝报告。东晋的时候,灶神报告的惩罚就很严重了。东晋葛洪《抱朴子内篇·微旨》记载:“月晦之夜,灶神亦上天白人罪状。大者夺纪,纪者三百日也。小者夺算,算者三日也”。意思就是,灶神发现了人的过错,并上报后,严重的过错要少活三百天,轻微的过错也要少活三天。

自此之后,关于灶神的传说故事越来越多。人们在这一天晚上祭祀灶神,希望灶神上天只说好话,不说坏话,神案两旁贴着灶对联通常为:“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横批是“一家之主”。祭祀物品中酒和含糖量多的食品是必须的。糖的目的是让灶神嘴甜,不说一家人的坏话。酒是为了让灶王爷喝醉,忘乎所以,忘记那些要说坏话。

西域文学‖民俗·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张耀宇·文

记得小时候送灶时,家家户户在厨房或主房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上烧制好的12个灶干粮、一碗清水、少许料草,其中,后三样是为灶王升天的坐骑备料。听村子里年长的老人讲,腊月二十三灶神上天,向掌管天庭和人间的玉皇大帝,报告每户人家一年来的功过,定未来一年的祸福。精明的人家在烧制送灶时的灶干粮里,放了足量的红糖和白糖,以塞往灶神之口,祈望能够格外开恩,不讲人间罪恶。

祭祀完毕,即将奉祀经年的灶君旧纸马从灶上揭下,连同印制在黄纸表上骑着灶马的王爷画像与纸钱等一起焚化,放响一串鞭炮后,以示送灶神上了天庭(一说是送灶娘娘回了天庭的娘家)。没有了“一家之主”的这七天里,百无禁忌,人们开始尘土,蒸包子,卤肉等等,准备过年时的吃食。

西域文学‖民俗·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张耀宇·文

一直到了除夕夜接神时,再行接灶神之礼,奉祀灶神后,再在灶上或专门的神案上粘贴新的灶君画像和对联,然后焚香设案祭祀,将纸钱和黄纸表上手工印制或绘画成灶王爷坐骑的灶马点燃,鸣鞭炮接灶王爷回府。祭灶的礼仪,充分体现出了中国人敬畏神灵的传统文化,从一定意义上体现出,神仙不仅是可以沟通和控制的,甚至是可以通融的。人们的敬神行为同时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心理,在老百姓心中,神仙在年节的时候,不再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至高无上的图腾,而是与民众一同欢庆佳节的血脉相通的凡人。祭祀活动在敬神行为的潜移默化中,以强化家族观及民族观为宗旨,这不正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薪火相传、团结进取、生生不息的奥秘所在。

小时候到了腊月,小伙伴们期盼的就是农历二十三这一天,因为送灶王爷上了天后,就可以分享供奉的灶干粮了,家人团聚品尝着香甜的灶干粮,说着吉祥话,憧憬着七天后的春节。

“过了二十三,过年剩七天”这句顺口溜流传至今,民俗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所在,无论时代如何变迁,绝对不能丢弃。但愿读了此文后的人们,能够将这一民俗传承下去,是再好不过的一件幸事了。(作者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西域文学‖民俗·腊月二十三送灶王爷上天·张耀宇·文

责任编辑:戎峰

资料提供:培常

图片来源:网络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