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作者:頂思TopSchools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近日,牛津大學、劍橋大學相繼放榜,北京斬獲錄取的國際學校屈指可數。其中,北京市新英才學校戰績頗豐,共獲3枚牛劍錄取,是北京唯一一所連續2年牛劍雙全的民辦學校。作為學術、素養并重的高品質國際化學校,新英才如何以卓越的學術成績和多元化的課程選擇成為北京國際教育核心高地順義的“口碑校”?如何令傳說中的“順義媽媽”趨之若鹜?

學校近些年不斷壯大、發展的背後,離不開一位80後校長,他從公立名校人大附中奔赴國際教育行業,帶領新英才學校走向一個又一個輝煌。從一線教師到一校之長,他有着怎樣的心路曆程?熠熠閃光的履歷背後又藏着怎樣不為人知的探索之旅?

01 學術型教師、教師型校長,刻在骨子裡的“學者風範”,随遇而“新”

曆史學博士、人大附中曆史教研組長、新英才執行校長、順義區人大代表……自2011年投身教育工作以來,劉炜在不斷轉變中已經走過了十餘年。

人大附中是劉炜執教生涯的起點。入行的前八年,他曾擔任人大附中校長助理、團委書記、曆史教研組長、海澱區曆史學科兼職教研員等職務。公立名校的生涯,讓劉炜深入接觸了先進、包容的教育理念,具有充分發揮空間的教學實操,和一整套規範的職業訓練,而這也為他日後轉型國際化學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019年,劉炜加入順義老牌名校新英才,目前擔任執行校長。從名校畢業生到名校教師再到校長,劉炜的教育生涯高歌猛進。然而,雖然頂着香港中文大學曆史學博士的光環,劉炜坦言,剛入行時,由于非師範專業出身,對基本的教學規範,兒童教育心理等認識不深,曾遭遇不少挑戰,但綜合性大學的熏陶也給予了他更廣闊的視野,專業的深度學習更造就了他将“曆史學精神”刻在骨子裡的“學者風範”。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對于劉炜而言,曆史學就是關于“如何認識自己”的學問。小到個人,大到群體,曆史作為最古老的學科,充滿無窮的魅力。回歸人和人與社會的連接配接,劉炜希望學生也能從曆史中汲取智慧,指導人生。

在新英才學校,劉炜将“認識自己”的精神與學生的理想教育和生涯規劃結合,通過豐富的課程、活動,鼓勵學生向内探尋自我,向外探索世界,在旅途中找到安身立命之所。

曆史學的滋養讓劉炜不斷審視自己,随遇而“新”。博士期間,學術訓練讓他更加堅信“專業主義”精神。事實上,盡管早已轉型為管理者,劉炜始終不忘将“學術型教師”作為專業目标的初心。

結合多年從教的經驗,劉炜發現,教師行業容易陷入這幾個問題:

其一,中國小教師基本配備教學參考書等多種多樣的輔助性工具,不論是學校,還是教育系統,都提供諸多教育支援,教師個人發揮空間并不多;

其二,在基礎教育階段,中國小教師的工作具有重複性的一面,教師容易産生職業倦怠;

其三,人類社會不斷發展,教師面臨的學生、教育環境也在不斷變化,學生作為網際網路的原住民,接收海量資訊的管道愈加多元化,教師需要緊跟時代,提供高品質的課堂教學。

是以,“學術型教師”是每一名熱愛教育的老師可以不懈追尋的目标。擁有穩定的内驅力,不斷鑽研學科,擴充知識,革新認知,并将所學應用于教學,影響學生,改變學生,是教師職業幸福感的重要來源。

從學術型教師到教師型校長,劉炜曆經了一線教師到管理者的華麗變身,也體悟到“成功轉型”的寶貴經驗。

在劉炜看來,學校既是一個學術機構,同時也是一個龐大的業務部門。是以,要成為一個優秀的校長,必須:

首先是一名優秀的老師、班主任、教研組長。老師們更願意與志同道合,有能力的上司共事,而擁有豐富的一線教學經驗和業務能力才更能使老師們信服。

其次,管理者需要以己度人,多想想自己當初做老師時希望校長做什麼,再反推當下的上司政策,要給教師留足思考與發展的空間,真正打造“學術共同體”,不以行政事務吞噬老師的學習時間。

此外,校長還需要着力打造平等、自由的氛圍,推動學校創新精神的塑造,以“愛與創造”為核心鼓勵教師、學生批評、建設學校。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作為順義區的人大代表,劉炜還将“履職”與“教育”相結合,從另一次元賦能教育事業。在劉炜看來,人大代表的身份對學校的教育教學助益頗多。學校從來不是單純關起門來上課,而是幫助學生打開更廣闊的世界。在履職過程中,劉炜接觸到形形色色的社會中堅人士,為學校聚集更多社會資源。

同時,他還以教育界人士的角色反映當下教育痛點,包括學位、上學政策等,回應周邊居民對于高品質教育的期盼,不斷促進順義教育的發展。此外,新英才學子的實踐也成為了劉炜提案的靈感來源。

針對學校周邊水域的污染問題,校内學生堅持了三年水質水樣調研,基于此,劉炜送出報告。順義區也委派專人對接,并針對報告與校長和學生進行座談,不僅鼓勵學生的社會參與,還培養、提高了學生的社會責任感。

02 無問公立私立,無問西東,打造更高标準“京派”國際教育

從人大附中到新英才,劉炜經曆了學校類型的改換,對國際化教育的了解愈加深刻。在他看來,推進國際化教育,不僅要無問公私,更要無問西東。

在快速适應教育形态轉變的過程中,劉炜逐漸發現,不應對學校存在标簽化的偏見,公立學校并非都崇尚“刷題為王”,私立學校也并不都是個性化教育的代名詞。

以人大附中、北京四中等為代表的頭部公立學校,教育理念先進、教育資源豐富、教學品質紮實,能夠為學生的多元化培養提供充足空間,而一些私立學校也有可能在“洋聯考”的大旗下奉行填鴨式教育。是以,考察辦學的本質,不能隻重公立、私立,而要着眼于學校的教學理念、課程設定和教學實施等。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而在公立學校多年的工作經驗也讓劉炜受益匪淺。在新英才,他更加重視紮實教學和教師隊伍的專業素質建設,不斷開拓學校内部,并引進來自社會、家長、校友等各個層面豐富的教育資源,設定梯度化的課程,打造穩定、高效的師資教育訓練。在劉炜看來,這些從不是某所學校的創舉,而是高品質學校的共識。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事實上,自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公辦、民辦學校對國際化教育的認知都有了巨大飛躍。如今,國際化也并不是談中國融入世界,而是如何達到一種教育共識下的更高品質與标準。

這樣的高标準首先來自于知識架構的完善搭建,促進學生未來持續性的學習與發展;

其次,必須重視教學的高品質,讓學生能記住、能聽懂、能應用,一所學校辦學的優劣,往往取決于課堂能否讓學生實作知識遷移;

此外,學校需要面向學生的未來發展,鼓勵學生以開闊的視野、開放的心态,不斷地了解自己,實作自我教育。

然而,自公立名校到私立強校,劉炜也并非毫無挑戰。其中,家校關系的重新認識就是橫亘在民辦國際化學校從業者面前的一個難題。

對此,劉炜直言,公立學校多以分數作為選拔學生的标準,對于優質公辦校而言,學校是市場上稀缺的供給方,是以,老師們對于家長的維護與溝通并不敏感。而民辦國際化學校種類、文化氛圍多樣,不以分數惟首,旨在尋找擁有共同理念的家庭。是以,理念比對、資訊傳遞、及時溝通是私立學校處理家校關系的要義。

換言之,在競争激烈、供給多樣的民辦教育市場,維護家校關系尤為重要,特别是在總體生源減少的未來,尊重教育規律,跳出同質性,主打特色化一定是民辦學校的立身資本。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03 引入HKDSE香港課程,投身人工智能大潮

投身教育多年來,“專業精神”貫穿劉炜的職業生涯,而“創新”則始終是他從業的關鍵詞。将HKDSE課程率先引入新英才學校就是他的一大創新。新英才也是北京最早開設該課程,且是這一領域生源品質最好,學生最多的學校之一。

近幾年,香港DSE課程彎道超車,逐漸跻身幾大熱門國際課程行列。而回顧當年新課程的試水,劉炜說,這與港中文校友會頗有淵源。與校友交流中,他偶然關注到港籍人士北京受教育的需求。通過深入了解,他發現,對于在内地工作的港籍生而言,香港的優質教育資源依然對他們具有強大吸引力,且以港籍身份申港本有不少優勢。HKDSE課程與國内課程銜接順暢,且考試能夠用中文作答,能夠極大友善學子們的上岸之路。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于是,劉炜憑借在香港求學的經曆與資源,第一時間聯系管道,擷取模拟試題。在該課程考點較少,師資較為匮乏的情況下,他果斷引進課程,大膽聘用國内普高體系優質教師,豐富了新英才學子的選擇,也吸引了更多志同道合的留學家庭。

不僅如此,近兩年席卷教育領域的AI浪潮中也有新英才的身影。面對日新月異的人工智能技術,劉炜認為,從曆史上看,任何一次生産工具的變化,都會深刻影響社會的變化,不論是資訊工具,還是數字工具,都将導向一次新的技術革命,而教育隻是其中之一,且無法避免。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為此,新英才緊跟時代步伐,緻力于從教育治理走向課堂教學。

教育治理的第一步,即運用數字化、資訊化工具,對學校的人、财、物等實作資訊平台管理,搭建新英才“雲校園”,打通平台壁壘,整合建設學校大資料庫。

其次,學校還在“雲校園”中實作學校的日常管理行為,形成新的校園文化。在這裡,可以有新的校長、學生和課程,校園中的每一員以建設“元宇宙”的方式重新定義校園治理。

而對于課堂教學,學校首先成立了新部門——數字與科學中心,以新的資訊工具和資料工具來賦能傳統STEM教學。其次,學校還以數字化工具為紐帶,連結不同學科,在中心下成立跨學科教研組。以一堂辯論課為例,老師希望學生用AI大模型搜集素材,但同時也鼓勵學生直接與大模型進行辯論。

這樣的人工智能課堂将不斷得到推廣,但其核心是“上一節會提問的課”。劉炜認為,未來人才的競争力不僅是解決問題,更需要提出問題。目前,國外已經開始出現“提問工程師”這一職業,而提出一個具有深度的、前瞻性的問題需要學生具有強大的認知力。

以往,受限于學生現階段的知識積累和思維能力,這一願景實踐困難,但如今,認知大模型的出現可以有效助力生成式、辯論式課堂的實作。

連續兩年“牛劍合璧”,封神京城國際教育圈,80後校長做對了什麼

▲2024年新英才共獲3枚牛劍錄取,是北京唯一一所連續2年牛劍雙全的民辦學校

此外,新英才還與北京師範大學合作建設了數字與科學實驗室,将多樣化的STEM實驗以數字信号的方式來模拟、呈現。這一創舉将抽象變為可感,同時有助于學生自主實驗開發,讓學生能夠在真實情境下做實驗。不僅如此,學校還建構了貫穿義務教育階段的素質素養課程體系,包含必修課、選修課及競賽課程,鼓勵學生不斷創新。在劉炜看來,打造未來社會的中堅力量與領軍人物始終是新英才為之奮鬥的目标之一。

結語

作為一名80後校長,劉炜身兼學術型教師、教師型校長、校長型代表多職,是中國國際學校行業的中堅力量。立足當下,劉炜希望新英才學子能牢記“學知識、會生活、做實踐、成新人”的十二字箴言,不斷發展自己,臻于至善;面向未來,劉炜願帶領一個充滿“愛與創造”的新英才走向更高的目标,以“求真、笃志、明德、向善”的教育願景,迎接下一個精彩的十年。

作者 | 敖竹梅

圖源 | 學校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