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作者:影視制作雜志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作者 | 李丹、劉婧婷

訂閱 | 010-86092062

2023年11月,波蘭Energa Camerimage國際電影節最佳導演首作競賽單元入圍了一部華語電影,是使用16毫米膠片拍攝的電影《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國内有16毫米膠片拍攝的電影《河邊的錯誤》在戛納等各大電影節上取得不俗成績,國外有以《花月殺手》《小行星城》為代表的35毫米膠片電影在戛納驚豔亮相。膠片攝影再一次強勢闖入行業視野。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本文特别邀請了《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以下簡稱《希望》)攝影指導顔代堯,分享膠片攝影的技術解析以及《希望》的幕後故事。

顔代堯

電影攝影師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畢業于美國電影學院AFI、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中國傳媒大學。

作品入圍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BAFTA,2013釜山電影節“展望”單元。受邀2014台北金馬獎金馬電影學院,2015釜山電影節 AFA亞洲電影學院。

Q1

初看劇本的感受是什麼樣的?

最初看到劇本時,我覺得它是一個非常貼近當下生活的故事。講述的是在疫情特殊時期一個中産階級家庭因為一場交通意外而引發的一系列連鎖反應,撕開了這個特殊時代中的種種社會問題。意圖展現一個中産階級家庭在時代浪潮下岌岌可危的生活狀态,每個人的生活都經不起任何一點意外。發生交通意外的兩家人在經曆了一系列變故之後,還能重新拾起信心往前走,希望也許正悄然到來。

影片的調性上想記錄那個特殊時期的狀态,生活的戲劇化。因為故事是這樣的調性,是以我跟導演一塊聊的時候,他提出敢不敢挑戰用膠片拍,我覺得非常好,當即答應。

Q2

為什麼選擇用膠片拍攝?

雖然很多人都認為膠片是偏紀實、偏年代感的媒體,但實際上在當下這個時代的視聽元素裡,膠片影像已經不算寫實了。16毫米膠片帶來的感受混雜了膠片色彩的影像質感和紀實影像的元素,但又與當下生活有一定的間離感,這也讓這個貼近當下生活的現實題材故事帶上一層“特殊的濾鏡”。

Q3

如何定義《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的影像風格?

黑白影像更突出黑白灰的質感,更有複古的電影感,讓那些現代生活看起來更陌生、更凝重一些。另一方面是,讓觀衆的注意力集中到角色的臉和所表達的情緒上,不被彩色的環境所幹擾。

最終上映版本可能會是彩色的,但是我們創作的出發點是黑白。這是我和劉泰風導演共同商量後的決定,也是電影最核心的創作思路。

Q4

請介紹攝影團隊的構成及分工

主機選用了ARRI Arriflex 416 16毫米膠片攝影機,鏡頭則選用了ARRI Master Prime定焦鏡頭。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攝影組團隊很精簡,由掌機攝影師窦骁凱,焦點員朱俊峰,膠片員黃華華,攝影助理張紅壘、裴勇坡、劉寬保,攝影場記白羽彤,移動助理沈輝以及跟機員萬港構成。雙機同時拍攝時,會額外調來一台Arriflex 16SR3 16mm攝影機,增加一名焦點員陳傑。

《希望》的膠片員黃華華曾經擔任多部膠片電影的膠片管理者,他負責膠片的更換、存儲及管理維護。一般的膠片攝影機都會帶4個以上的片盒,但這台Arriflex 416最早隻是用于廣告拍攝,隻有2個片盒,這對于長片拍攝來說有巨大的風險。因為ARRI公司早已停産,開機前我們想盡辦法也沒能找到額外的片盒。

拍攝現場,我非常小心地計劃膠片片種、尺數和更換膠片時間,這對膠片員的技術、拍攝環境及存儲環境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拍攝時正值炎熱夏季,項目組的後勤保障部門特别置備了冰櫃,專門用于膠片的儲存。由于《希望》的膠片很緊張,是以130多盤膠片,按照生片、熟片、小片卷等分類進行存儲,并且每天都會統計各類膠片的數量及變化。攝影組内部還有技術場記,對膠片的規格、沖洗模式、狀态(ok條/keep條),及比對的鏡頭、濾鏡等資訊都做了嚴格的記錄。一式三份,同步給洗印廠的沖印工程師。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我的導演和制片人都是非常專業、非常懂電影的,提供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來支撐我的工作。膠片的管理、存儲、運輸也是膠片拍攝中最重要的生産環節,我們花了非常大的努力梳理了一套流程,也找到了有相應經驗的人來嚴格執行這些工作,保障生熟膠片的安全。

我非常幸運得到南韓調色師李庸基老師(南韓知名調色師,作品《殺人回憶》等)的幫助,是他帶着膠片去了南韓,親自監督了這批16毫米膠片的沖洗、4K掃描以及雜質修複,嚴謹的技術流程規範也讓我和團隊收獲很大。

Q5

前期做了哪些測試工作?

首先是,“黑白”還是“彩色”?

我們去杭州實地堪景時,發現夏天的杭州樹木茂密,環境和快遞員衣服的顔色都很鮮豔。雖然膠片拍出來的畫面看着很油潤,顔色很豐富,但這樣的影像質感,放在這個故事裡并不合适。是以我和導演不約而同地想抽掉色彩,用黑白來呈現。

為了印證這個想法,我們用照相機裝着電影底片膠卷,在杭州拍了很多采風照,再拿回北京棚裡調色,把黑白與彩色原圖做了對比;我們也用膠片拍了演員的試裝造型照,調成黑後白做對比。最後覺得還是黑白影像更接近這個故事應有的真實質感。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其次是,攝影機的測試。

我們通過多種管道找了一些膠片攝影機,但因為大多比較老舊,作為電影長片的拍攝主機不夠穩定,存在很大風險。最終我們找到了這台Arriflex416,它是一套十分穩定的16毫米的膠片攝影系統。我們找來膠片,進行了升降格穩定性、片門劃痕、鏡頭後焦等測試,也更換了目鏡毛玻璃,沖洗出小樣确認沒有問題,最終標明了這台Arriflex 416攝影機作為我們的主機。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再次是,洗印流程的測試。

為了減少16毫米粗糙的影像質感,讓顆粒更加細膩,更接近于35毫米膠片的質感,我們拍完測試片後,将底片的掃描檔案傳回給調色師李庸基老師。

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我們一起做了一些彩色和黑白的調色和現場監看的LUT,分析2K和4K掃描的細微差別;然後也對7219 500T和7207 250D兩種膠片是否使用雷登色溫矯正濾片、沖洗工藝流程的測試素材進行了比對測試,諸如普通沖洗、加沖減沖和繞過漂白(BleachBypass)。

不同的膠片沖洗流程配合拍攝的控制,對膠片的顆粒和銳度的呈現效果會有所不同。通過測試,确認了使用什麼樣的型号膠片、濾片、光比曝光以及沖洗工藝,最适合影片的故事呈現。膠片的沖洗流程通常被認為是一次成型的而常被忽略,事實上膠片的感光能力非常強大,就算是16毫米膠片的顆粒感、反差和銳度質感也是可以通過一些方法來控制的。

Q6

膠片攝影和數字攝影在布光設計上有什麼不同?

Arriflex 416攝影機很大的一個優點在于可以加載PL鏡頭,是以我們當時用了分辨率最高的MP鏡頭搭配機器,為了讓拍出來的影像更銳、更清晰以及光孔更大。

但在實際拍攝裡,并沒有按數字攝影的拍法将光孔開全開,因為那樣會帶來非常大的銳度下降且景深變太薄,這就會增加虛焦的風險。因為我們沒有正常沖洗看小樣的條件,以及片比也不支援多條的補拍,沒有補救的機會,是以在拍攝中的每一步都需要務實和謹慎。

在膠片攝影中,應學會合理使用它的優點,繞開它的邊界。在布光方面,盡量去選擇光線更充分,光影層次豐富的場景。應在膠片的感光範圍内,選擇并保留更多的細節層次和顔色。攝影師需要通過對膠片特性有足夠熟悉的情況下,根據天氣、陽光角度、拍攝時間,快速判斷哪些場景是适合的,哪些場景不适合的。

我覺得膠片拍攝會教會每個攝影師順勢而為的處事方法,在我們能做的範圍内,非常小心地去保護光線條件與環境,等待那些好的時刻來,順勢而為。但凡挑戰它,就需要給到額外的光、額外的美術、和景。

另外,膠片攝影還帶給我一個變化是,更相信眼睛,留意光比和反差,需要習慣不依賴螢幕,根據測光表的測量,預判當時的光線與攝影機的配合會出怎樣的效果。

數字時代的拍攝可能會有很多為了商業上的美觀和刺激,而将色彩調得更濃,加了更多的光效,攝影上也習慣了依賴電子化的工具。而膠片拍攝,恰恰是還原作品中的人、世界、環境的原貌。我既然已經選擇了用膠片這個材質來拍,那就是衡量好了這個故事與膠片影像質感的是适配度,因為内容是第一位的。在此基礎之上,布光便不會成為問題,把戲放到合适的時刻去拍,在此基礎之上,再對光線的增減做出一些微調。

由此也可延伸出小成本制作、獨立電影的創作方法:面對問題。當創作的過程有了邊界,清晰地知道能做到什麼、做不到什麼,繞過那條邊界,便變相地獲得了創作的自由。

Q7

本次膠片攝影,從拍攝、監看到洗印,與以往相比是否有技術上的革新?

實際上膠片攝影從拍攝、監看到洗印,整個流程中涉及的技術都已非常成熟。基于此,本片創新地采用了16毫米膠片轉制4K黑白影像的“新搭配”,這在業内是比較少見的。具體到後期流程上,拍攝完成的16毫米膠片在完成沖洗後,将其掃描為4K分辨率的dpx序列幀檔案,導入DaVinci Resolve達芬奇進行調色。

先進行普通彩色調色,以避免色彩偏差,制作電影《希望》的彩色版本,再用彩色版本調成黑白版本。在彩色轉黑白的過程中,不是簡單的拉掉飽和度調整反差批量處理就完了。由于紅、綠、藍在不同黑白RGB通道轉化下呈現出不同的亮度,這将直接影響影片的整體反差和影調。是以,RGB三色的轉換量經過了嚴謹的調整和比對,以實作黑白影調更豐富細膩,接近35毫米膠片的質感。

我們的目标并非是用16毫米膠片拍攝一部顆粒粗糙的膠片紀實電影,而是要創作一部影調豐富的黑白作品。為確定色彩還原的準确性,我們對演員的衣物顔色、口紅色号及粉底等都進行了多種技術手段的測試。

Q8

膠片拍攝在後期調色上有哪些優劣勢?可否展開介紹一下。

膠片的色彩性能和感光能力高于數字技術是公認的。對此,我們做過仔細對比,發現使用膠片和數字攝影機拍攝相同的色卡,在轉換為黑白圖像後,二者在黑白圖像灰階的豐富度和位深上存在明顯差異。

膠片的每個像素中包含三層感光,即RGB層銀鹽同時産生光化學反應,且得到的色彩是不同層次感光效果的疊加,色彩更加豐富。而數字攝影機的每個像素中僅包含一個紅色R、兩個綠色G和一個藍色B。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膠片的感光性能可以被充分利用,甚至是“破壞性”地被使用。很多廣告的拍攝,就是在沖洗時通過加沖減沖、繞過漂白(Bleach Bypass)等技術流程,甚至使用過期膠片拍攝或控制曝光參數等實體玩法,創造出獨特的影像效果。盡管這在數字時代通過LUT就能被統一解決,但膠片從拍攝到洗印的傳統手工藝法帶來的畫面質感等特性是數字拍攝無法替代的。

盡管膠片的實體感光特性有一定的随機性,但熟練地掌握這些特性并合理地控制,便能将其融入到影像創作中,回歸故事,裝配每一場戲、每個情節,并與表演相得益彰,進而更好地完成預期影像。

前輩攝影師們之是以能用膠片拍出極緻的影像,離不開他們對膠片特性的深入了解和精細控制。

Q9

您如何看待膠片攝影中的跑焦問題?

虛焦是膠片拍攝中最常遇到的問題。現代的數字電影拍攝焦點員可以依賴數字螢幕及各種工具的輔助,準确地掌握和調整焦點。而膠片機器那個年代還沒有高清甚至4K,大小螢幕隻有标清信号輸出,甚至導演也隻能看到演員的大緻輪廓,畫面細節及光影效果都較為模糊,對導演和攝影師來講現場是沒有準确影像參考的。

是以,焦點員是膠片攝影團隊中的重中之重,決定了每一格畫面焦點能否準确,及焦點變化的契機與劇情能否貼合。

如《希望》中最大的沖突戲份拍攝時,在周圍人員嘈雜的路邊實景、日落光圈大景深較薄的拍攝條件下,攝影組需要同時完成移動肩扛拍攝及抓拍對焦,其難度不言而喻。總結成功拍攝的經驗,我認為有兩點,一是有熟悉膠片和目測跟焦能力的跟焦員,二是跟焦員真正懂表演懂戲。

《希望》中焦點員經常采用手動跟焦的傳統辦法,雖然很辛苦得跟着攝影機一起跑,但正因為沒有無線馬達的延遲,手動跟焦器直接帶動鏡頭焦點環,才能達到焦點和表演即時的配合。手動調試的傳統方式雖然顯得笨拙,但卻是最合适的。并非必須科技武裝到牙齒才能完成任務,而是要找到合适的人,就像找到合适的照片來呈現故事一樣。

另外,因16毫米膠片的相場比35毫米膠片更小,是以景深更深,相對也更适合手持肩扛等移動拍攝的對焦。

針對虛焦的問題,現已發展出諸多解決方案。如超音波馬達,它是一個小型裝置,安裝在攝影機上後通過超音波即可精準測量拍攝對象與攝影機間距離,并以數字形式回報,以便拍攝人員調整參考。

《希望》在拍攝完成半年後才完成沖洗。看到最終畫面穩定沒有劃痕,幾乎沒有虛焦,且曝光準确。我和焦點員、膠片員、燈光師等在内的攝影燈光團隊成員都很開心。

充滿未知的等待的過程是既忐忑又興奮的,洗印後才能看到最終成像也是本次拍攝中很大的挑戰。很高興在那個夏天,我們使用了膠片技術完成了《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的拍攝,我覺得非常酷非常美好,就像電影的名字一樣。

Q10

此次膠片拍攝中最大的挑戰是什麼?

最大的挑戰是面對未知。

首先,膠片+文藝片的組合,相較于商業片來說意味着更多的可能性,它沒有現成的解決方案,制作流程中有很多需要“吃螃蟹”的事情。

比如,《希望》拍攝結束時,我們準備帶着130多本膠片啟程飛往美國沖洗,但因為當時疫情防控的原因無法啟程。是以無奈之下,我們隻能從杭州将全部膠片開車運回北京,“供”在導演的家裡。

這期間我們擔心已經拍攝曝光過的熟片長時間儲存不及時洗印會有問題,特地買了防宇宙輻射的鉛布把存放了膠片的冰箱包裹起來,防止灰霧的産生。這中間也出現過冰箱斷電的情況,把大家都壞得不輕。就是在這樣不斷有小狀況的情況之下,導演劉泰風和制片人朱桐一直在努力堅守,希望電影能以最好的樣貌呈現給觀衆。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希望》的膠片直到2023年疫情結束,我們才有機會再将它送出去洗印。當時中美的航班也基本上買不到票,最後還是通過李庸基老師聯系到南韓的膠片洗印廠,李老師親自把膠片運回了首爾,在首爾完成膠片的沖洗和掃描。

電影是一個一群人共創一件藝術品的過程。從裝置到團隊人員,都是一個磨合和探索的過程,需要彼此适應脾氣、性能和想法,并且也要接受和擁抱彼此的缺點和不足。藝術創作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作品的一部分,經營關系、運用裝置、以及如何處理創作過程中的突發情況,都會變成影像的一部分。

得益于在北京電影學院攝影系、美國電影學院AFI的老師和指引我的王昱老師(著名攝影師,作品《封神三部曲》《黃金時代》)。他們告訴我:電影的制作過程并不是暴君獨裁式的路。藝術創作是一場派對,你需要學會邀請和被邀請。處理好和演員、導演、以及裝置之間的關系才能使這場創作、這個派對更加歡樂。

當你想表達的藝術和大家想共同表達的藝術,開始和諧融入時,“道”會出現,它會自然地給你指向一條通路,完成這個藝術創作的過程。

Q11

您如何看待膠片拍攝與數字電影的融合?

從膠片拍攝到數字電影,是一個疊代、革新的過程。在商業因素的驅動下,數字技術在吸收膠片的特點後不斷發展進步。過去,膠片作為一種稀缺且神聖的資源,隻有在電影學院等少數地方才能接觸到,能用膠片拍攝電影,都被視為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而數字電影打破了這種封閉狀态,其快速傳播性和低成本使得更多人能夠接觸和使用電影制作裝置,讓所有人都有了創作的可能。

不過回顧過往,可以看到數字電影的發展其實是建立在膠片的基礎上的。是以,在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應銘記電影膠片的曆史。積極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從傳統膠片技術中探索新的影像藝術創作可能性。

在享受數字化帶來的便利的同時,我們也應銘記電影膠片的曆史。積極擁抱新技術的同時,從傳統膠片技術中探索新的影像藝術創作可能性。

識别下方二維碼或閱讀原文 即可線上訂閱

現在訂閱,即可享受一站式科技資訊服務!随時随地擷取《影視制作》近10年精粹内容。超3000篇論文涵蓋了高新視訊、網絡視聽、視音頻制播、AI制作、燈光舞美、視效動畫等衆多廣電視聽技術領域。通過搜尋關鍵詞,還可在“論文庫”中查找需要的文章進行線上閱讀和下載下傳,享受“移動線上圖書館”的服務體驗!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
順應膠片特性,獲得創作自由 ——《又是充滿希望的一天》攝影指導顔代堯專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