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太極拳的“内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

作者:真誠太極道者

練拳重在悟拳,悟拳貴在找感覺。太極拳的内在感覺是習練者将領悟到的拳理習練“上身”的展現,是“心悟”到“體悟”的升華。是以,打拳時的内在感覺反映了習拳者太極拳水準的高低,是關系着我們能否步入太極拳殿堂、獲得最佳健身效果的關鍵所在。有了内在感覺,我們就能在享受太極拳的快樂中健康長壽;缺少内在感覺,練拳如同做操。那麼,太極拳的“内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由于感覺是個性化的産物,千差萬别難以表述,但這并不是說太極拳的内在感覺無規律可循,拳友們找找看,看看你身上有沒有這些太極感覺。

太極拳的“内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

一 、“骨升肉降”的感覺。“骨升肉降”是指習練者骨架挺拔上撐的同時肉體松柔下墜的感覺。人屬于地球生物,肉體自然會受地球引力而下沉,人之是以能夠站立,全靠骨骼向上的支撐,是以說“骨升肉降”是人類克服地球引力進行運動的必然。然而在練拳中是否能具有“骨升肉降”的感覺卻是另外一回事,隻有當你的身心真正放松下來後才能體會這種感覺。“骨升肉降”還揭示了行拳時骨與肉之間的關系:骨肉分離。

“骨肉分離”是行拳時骨升、肉降、關節松的感覺,如同脫骨扒雞,将雞骨架提起來一抖,雞肉就會離骨脫落。擁有這種感覺,說明你的肌肉沒有緊裹在骨骼上,已經處于放松态。肉體的下沉标志着“松”,骨架的挺拔标志着“剛”,找到“骨升肉降”的感覺,就為開啟太極拳“剛柔相濟”的大門找到了金鑰匙。在行拳中,我們還要做到“三松三豎”:松肩豎頸,松胯豎脊,松踝豎腿,借以使“骨升肉降”的感覺保持貫穿套路始終。

太極拳的“内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

二、“自身重量”的感覺。“自身重量”的感覺是指行拳時我們覺得四肢如同負重。由于人生來就在地球引力下運動,以至對自身肢體的重量失去察覺,我們隻有在體外荷重時(如拎一桶水)才會有負重感。如果你在行拳時感覺到四肢的沉重,就說明你的身體真正放松了,放松的狀态越好,肩、胯關節松開的程度越大,四肢的沉重感就會越大。這種沉重感是僵力去除、身心放松後肢體受重力作用的結果,是以拳論有“由松入沉”的說法,可見“沉”是對“松”的驗證,“地心為第三之主宰”、“足掌為第三之賓輔”,強調順應地心引力來“主宰”行拳,即利用自身的重力和地面的反作用力來推動拳勢進行。

這句話突出了地心與腳掌的關系,沉從腳落,提從腳起,“沉”是順應地心引力,“提”是利用地面的反作用力。沉與提應趁着拳勢的蓄發變化而轉換:發勢時為沉,腳掌植地生根,利于打擊對手,用的是地球吸引力;蓄勢時為提,身體輕盈靈活,便于動作轉換,用的是地球的反作用力。這樣,依靠身體的虛實變化透過腳掌來順應地球的引力和反彈力,将地球的勢能轉化為行拳的動力。是以能夠善用自身重力和反彈力來行拳,找到身體“如水載舟行”的沉浮感,才算進了太極之門。

太極拳的“内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

三、“脊柱行拳”的感覺。“脊柱行拳”是指以脊柱為主動、以手腳為從動的行拳方式。學拳初期,是用手腳來打拳,使得是局部力和僵力。進而學會了以腰帶脊,發揮腰部的樞紐作用,再随着功夫的加深,“腰”會逐漸成長:先是與胯連成一體,以腰胯來帶動手腳,接着脊柱上下伸展,形成一個連接配接百會和會陰穴的身體中軸線(也稱“中垂線”)。臂和腿好像牽挂在身體的中軸線上,行拳時四肢在中軸線的帶動下運動,起于中軸線,終于中軸線。動手不動腰為僵手,邁步不用腰為死步。上肢要體會“以腰帶臂”的感覺,下肢要體會“步随身換”的感覺。我們常說:“四塊松,全身松”,全身的放松關鍵在于肩胯的放松,在太極拳中脊柱有三種運動方式:上下拉伸,左右轉動和前後張弛。

脊柱的“上下拉伸”使人體脊柱的S曲線得到适當調直,可以糾正頭頸不端和突臀的毛病,做到身法中正。脊柱的“左右轉動”是太極拳形成圓弧動作的動力源,是以脊柱帶動四肢運動的主要方式。脊柱的“前後張弛”是說脊柱如同弓背,随着拳勢的蓄發開合而含送張弛:蓄勢時脊柱随着吸氣微微後弓,稱為“吞身”;發勢時脊柱随着呼氣微微前馳,稱為“吐身”。行拳時脊柱随着拳勢開合變化和拳勢呼吸呈現出節律性的張弛,這是形成太極拳開合鼓蕩的動力源。

四、“周身一家”的感覺。“周身一家”是指行拳時“一動而無有不動”的整體運動。太極拳中不存在身體的局部運動,不單是舉手投足,就連一個呼吸、一個眼神,甚至一個意念,無不是太極拳整體運動的組成部分。這種整體 運動觀,是太極拳差別于日常生活及其它一些運動項目的重要特征之一。楊澄甫曾經強調過:“練太極拳者不動手,動手便非太極拳。”

太極拳的“内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

初級階段是練形,要體會“太極無手,腰便是手”的感覺,也就是上述“脊柱行拳”的感覺。中級階段是練氣,應體會“太極無手,氣便是手”的感覺,要求呼吸能夠順應拳勢的變化,使呼吸和動作相輔相成、互引互随,身體有開合脹縮感。進階階段是練神,須體會“太極無手,神便是手”的感覺,要求以意導氣,以氣運身,使神意、呼吸、動作三結合,意到、氣到、力到。全身關節放松節節貫穿,筋肉化僵為柔,身體像是一個具有彈性的柔性渾圓體。

五、“身如氣囊”的感覺。“身如氣囊”意為行拳時身體如同一個充了氣的大氣球,随着拳勢的蓄發、開合變化而脹縮鼓蕩。蓄勢時,體内能量流(“内氣”)由四梢向丹田回收,身體有收縮感,此過程稱為“合”,屬陰;發勢時,體内能量流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有膨脹感,此過程稱為“開”,屬陽。我們把身體随着拳勢蓄發變化産生連續的、有節律的脹縮感稱為“開合鼓蕩”。身如氣囊的脹縮感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棚勁”,“開合鼓蕩”就是體内棚勁充盈變化的結果。棚勁是剛柔相濟的彈簧勁,是具有球體感的膨脹勁,是太極拳捋、擠、按、采、列、肘、靠等所有勁力的“母勁”,是以太極拳又有“棚勁拳”之稱。太極拳棚勁的鼓蕩、充盈程度标志着習拳者功夫的深淺,對技擊和養生效果影響極大。

六、“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吸縮呼脹”和“吸輕呼沉”是身體“開合鼓蕩”與拳勢呼吸相配合的感覺。“吸縮呼脹”的感覺是:蓄勢時,随着吸氣内氣由四梢向丹田彙聚,身體産生收縮感;發勢時,随着呼氣内氣從丹田向四梢擴散,身體産生膨脹感。“吸氣呼沉”的感覺是:吸氣時有氣流沿督脈上行(“氣貼背”)之感,身體上提變輕,使蓄勢時身體轉換輕盈靈活;呼氣時有氣流順任脈下行之感,身體下沉變重,使發勢時打擊對手沉穩有力。由此可見,拳勢呼吸很好地順應了拳勢的蓄發變化,是太極拳運動最合理、最自然的呼吸方式。拳勢呼吸的方法用四個字概括就是“蓄吸發呼”,即蓄勢時吸氣,發勢時呼氣。

隻要方法得當,掌握拳勢呼吸并不難,這裡向拳友推薦如下方法:初練時腦子裡隻需想着動作,不要考慮拳式呼吸。太極拳不是呼吸操,不要用“蓄吸發呼”來限制自己的呼吸,這樣做會造成呼吸緊張和憋氣,對身體反而有害。行拳時呼吸要遵循“細、勻、深、長”的原則,任何時候呼吸都要以放松和舒适為本。在套路動作純熟後就應該習練拳勢呼吸,方法其實很簡單:隻要想着在“定勢”時把氣呼完即可。因為定勢是發勢向蓄勢的轉換點,接下來你就自然會在蓄勢時吸氣。當你在行拳中有了“吸縮呼脹”、“吸輕呼沉”的感覺時,說明你的呼吸已經融入到身體的開合鼓蕩之中,開合趁着呼吸,呼吸促使鼓蕩,形息互引,形氣合一。這時你就掌握了拳勢呼吸的奧妙。

七、“手指脹縮”、“掌心吸放”的感覺。“手指脹縮”、“掌心吸放”是身體開合鼓蕩“形于手指”的感覺。既然是“身如氣囊”,手掌作為氣囊的一部分,自然會随着身體一起脹縮鼓蕩。蓄勢時,随着吸氣掌心微微内凹,勞宮穴内含,手指有被氣抽向丹田而收縮變細的感覺;發勢時,随着呼氣掌心微微外凸,勞宮穴外放,手指有丹田向外充氣而膨脹變粗的感覺。手掌心随着拳勢蓄發開合所形成的這種凹凸吸放變化,有類似吸盤吸放的感覺,其實這就是太極拳常說的“粘黏”勁。要求學員在推掌時掌心有外凸之意,收掌時手心有内凹之意,以此體會太極拳的“粘黏”勁。手掌是身體感覺最為敏感的部位,故有“太極功夫手上看”的說法,有一天你在行拳時随着拳勢蓄發變化手掌出現了脹縮、吸放的感覺,恭喜你已經踏進了太極拳之門!

太極拳的“内在感覺”究竟是些什麼?

八、“口内生津”的感覺。“口内生津”是行拳過程中口内唾液津津不斷。楊式太極拳家李雅軒先生說:“練後有甜液生于口中,便是練之得法處,身心已感泰然。假如練後口中沒有甜液發現,這便是練之不得法,心神未靜下來,在這種情形下,就不必按時練功了,當速請太極拳明師指正了,否則毛病暗出,則更不易改正。”練太極拳應當是一個享受太極拳的過程,而不是拿太極拳來折騰自己,行拳時口内生津便是身心舒泰的一個辨別。太極拳練得是否得法,驗證的方法很簡單,就是一套拳練下來看看口内是否甜液津津,身心是否舒适暢快。太極拳的道理千條萬緒,歸根結底就是一句話:“一身舒适為萬法宗”。陳式太極拳家馮志強主張“打拳似休息” “白玉齒邊有玉泉,涓涓育我度長年”,願每位拳友都能在享受太極拳帶來的酣暢舒美中獲得健康長壽。

九、“天人合一”的感覺。“天人合一”是習練太極拳的最高境界,指行拳時将自己的身心融入天地之間,在與大自然進行溝通和互動中獲得快樂和升華。太極拳理認為,天地為一大太極,人體為一小太極,行拳時将自己的小太極融入到天地的大太極之中,做到“天人一氣”和“天人一理”,便可進入天人合一的境界。現代實體學認為宇宙萬事萬物都是能量存在的不同形式,能量的聚散變化決定着事物的變化與歸屬。我們祖先将能量流的彙聚稱為“陰”,将能量流的發散稱為“陽”,是以天地大太極就是宇宙間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太極拳由蓄、發兩種拳勢互變而成,蓄勢時人體能量由四梢向丹田彙聚,為合屬陰;發勢時人體能量由丹田向四梢發散,為開屬陽,是以人體小太極是人體能量“陰聚陽散”的表現。

是以行拳時人體通過能量流(内氣)的“陰聚陽散”産生開合鼓蕩,使個人的拳勢與大自然的氣勢相合,進而實作“天人合一(能量流)”和“天人一理(陰聚陽散)”。你進入了天人合一的佳境,就能從中得到自我陶醉和升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