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作者:史小晉

1368年41歲的朱元璋南征北戰16年的時間終于坐到了皇位上,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皇帝,史稱明太祖。朱棣遵循儒法“有嫡立嫡,無嫡立長”,将發妻馬氏所生的嫡長子朱标封為太子,在自己去世後繼承皇位。但朱元璋布局二十五年的時間,終究是滿盤“皆輸”,需要全部打亂布局重新開始。

朱标是我們熟知的孝慈高皇後馬氏所生,1355年朱标在太平出生。恰好朱元璋正在攻打南京,得知嫡長子出生的消息,朱元璋非常高興。當然朱元璋之是以如此高興,也是因為對嫡長子給予厚望。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1360年,在朱标6歲的時候,朱元璋找尋名儒教朱标讀書寫字,其中便包括大儒宋濂。

1364年,朱元璋自稱吳王,朱标被封為世子。

正是在朱元璋的期盼下,大儒宋濂等人的教導下,朱标從小就熟讀儒家經典。而且性格端厚仁慈,與朱元璋是完全兩個性格的人,對待自己的弟弟們(包括異母弟)都非常的寬厚。哪怕是弟弟們多次犯錯,朱标也是從中協調,讓弟弟們盡可能少受懲罰;正因為如此朱标在弟弟們中的威望極高,可以說,隻要有朱标在,弟弟們沒有敢觊觎皇位的。

1368年朱元璋登基稱帝的同時,将嫡長子朱标封為皇太子,很可能成為大明王朝未來的第二位皇帝。而且朱元璋非常重視對朱标的培養:

為朱标挑選賢能老成者輔佐,比如李善長、徐達、常遇春、馮勝、鄧愈、劉基等,這些人全部都是開國功臣,朱元璋非常重視的朝廷重臣。朱元璋此舉,就是打算在自己出征的時候,讓太子朱标代替自己處理朝政,也友善諸位臣子輔佐太子。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另外朱元璋還為太子朱标特地設定了一個大學堂,在大學堂中貯藏着各式各樣的圖書。

除此之外朱元璋還特地挑選衆多名儒輪流為太子朱标以及其他的兒子講課,并且讓十幾位青年才俊伴讀。在諸位名儒教授太子的時候,朱元璋下令必須要按照禮法來嚴格要求。

洪武七年(1374年),朱标的嫡長子,也就是朱元璋的嫡長孫朱雄英出生,這一年朱标22歲。朱元璋見朱标已經長成,而且還有了嫡長子,是以便開始讓朱标處理朝政。

就這樣朱标成為曆朝曆代權力最大、威望最高的太子,朱元璋為了性格儒雅的朱标能夠穩坐皇位,便發動胡惟庸案除掉了一大批的開國功臣,廢掉了在曆史上存在一千多年的丞相制度

然而洪武二十五年,朱标從陝西回來後便卧床不起,很快便病逝了。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眼看着自己培養了二十多年的太子就這樣去世,朱元璋悲痛欲絕,畢竟此時的朱元璋已經年過花甲,實在見不得兒子在自己之前去世,更何況還是自己最寵愛重視的嫡長子。但悲痛之餘,朱元璋還要重新考慮新太子/太孫的人選。

經過一番考慮後,朱元璋将朱标第二子朱允炆立為皇太孫。

甚至為了朱允炆能夠坐穩皇位,發動藍玉案,牽連15000多人被殺,明朝的開國功臣所剩無幾。洪武三十一年朱允炆登基,緊接着五位藩王被貶為庶人。為了不成為階下囚,燕王朱棣起兵靖難,用四年的時間帶領燕軍攻入南京城,登上皇位,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可能有人不解:朱允炆并非朱标發妻常氏所生,朱元璋為何要将朱允炆扶上皇位呢?畢竟常氏所生的第三子朱允熥還在,若是将朱允熥立為皇太孫的話,朱棣還敢造反嗎?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這篇文章我們便一起來看看,若當真朱允熥登基稱帝的話,朱棣能否造反成功?

01

洪武四年,太子朱标迎娶“開平王”常遇春的女兒常氏為太子妃。

而常氏确實非常值得一提:

常氏的父親常遇春想必大家并不陌生,有“常十萬”之稱,是朱元璋麾下地位、威望僅次于大将徐達的存在。在元朝末年,常遇春參加紅巾軍,成為紅巾軍領袖,1355年歸順太祖皇帝朱元璋,并且自願做前鋒,非常骁勇善戰。

在常遇春歸順太祖這一年,二人訂婚,成為兒女親家:

因朱元璋與常遇春一見如故,在馬氏生下嫡長子朱标的時候,朱元璋跟身邊的大将常遇春開玩笑:你的夫人一定生下一個女兒,若當真生女兒話,我們便結為親家。沒想到果然沒過多久,藍氏便生下一個女兒。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歸附朱元璋以後,鏖戰衢州、大戰九華山,在朱元璋攻打集慶(南京)時立下頭功。從這時候開始常遇春便成為朱元璋非常信任的大将,被朱元璋升為大元帥。

之後常遇春跟随朱元璋滅了陳友諒,并且攻占元朝大都北平,正是憑着這樣的赫赫戰功,成為朱元璋軍中僅次于徐達的存在。1368年朱元璋稱帝,因為北方的元朝仍舊需要出兵征伐,暫時不封功臣,而常遇春則是與徐達一起北上。可惜的是常遇春在洪武二年便病逝在回京的路上,還未等到回京加官進爵。

得知常遇春病逝的消息,朱元璋非常傷心,便下旨将常遇春葬在了鐘山之下,并且親自前往祭奠。在洪武三年大封功臣時,朱元璋将常遇春追封為開平王,準許其配享太廟。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常遇春共有三子三女,因常遇春病逝回京的路上,朱元璋便将公爵之位給了他的長子常茂,常茂被封鄭國公。在常遇春病逝這一年,其長女常氏隻有15歲。

不過朱元璋并沒有忘記當初的約定,常遇春喪期未過,朱元璋便下旨朱标迎娶常氏(守孝22個月),常氏便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一位太子妃。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朱标是因為朝政的原因娶了常氏,但是婚後二人的感情極好。

更難得的是常氏也從不因為父親常遇春與舅舅藍玉的功勞而驕縱,反而端莊孝順,非常勤儉,是馬皇後的好兒媳,更是後宮女子的表率。

如此端莊賢惠的女兒,确實擔得起未來母儀天下的皇後之位。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也正因為如此,常氏不僅有夫君朱标的寵愛,也有朱元璋與馬皇後的尊重。

因得寵朱标,常氏7年的時間接連生下兩子兩女:

洪武七年常氏為朱标生下嫡長子朱雄英;

四年後常氏再生一子,也就是嫡次子朱允熥,但常氏很快便病逝了。

也就是說朱允熥剛出生不久,便失去了生母。

除了朱雄英與朱允熥外,常氏還未朱标生下兩個女兒。正因為頻繁地生育導緻身體虧損嚴重,再加上在生朱允熥的時候得了産後病,在生下朱允熥的當月便病逝了。

雖然在洪武八年,朱标的又娶了次妃呂氏,呂氏是太常寺卿呂本的女兒,呂本原先在元朝做官,是南宋将領呂文煥的後裔,後歸順太祖皇帝,殺了不少老百姓,洪武六年時已經做到了太常寺卿的位置上。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朱标并不喜歡呂氏,一直到洪武十年呂氏生下次子朱允炆,朱标才慢慢轉變對呂氏的态度,而呂氏也算是徹底在東宮站穩了腳跟。

但不管呂氏如何,都威脅不到常氏的地位。

但天有不測風雲,常氏在生下幼子朱允熥後11天便病逝了。

而常氏所生的嫡長子朱雄英也在母親去世四年後,追随母親而去。對于注重“立嫡”的朱元璋而言,失去的不僅僅是一位嫡長孫,更是一位未來的太子,甚至是未來的皇帝。

在常氏去世後,側妃呂氏成繼太子妃。

也正因為常氏早早去世,哪怕朱允熥是朱标發妻所生的嫡子,也沒有被封為皇太孫;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将朱标次子朱允炆封為皇太孫。

朱元璋因為朱允熥的生母常氏早早病逝,再加上朱允熥比二哥朱允炆年幼1歲,失去了被封皇太孫的機會;而正因為是朱允炆被封皇太孫,朱元璋不得不發動藍玉案,除掉了藍玉等大一批開國功臣;也正因為如此,朱棣才敢發動靖難之役。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可以說:若是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的話,朱棣真不見得敢靖難,而是安安穩穩做一位藩王。不僅僅是因為朱允熥是太子朱标嫡妻常氏所生的嫡子,更因為一個人。

而這個人,便是朱允熥的舅祖父藍玉。

02

可能有人會說:藍玉不是因為藍玉案被朱元璋處死了嗎?朱棣何須忌憚藍玉。

可以這樣說:若是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的話,藍玉不需要死;換句話說,朱元璋會留着藍玉,幫助朱允熥坐穩皇位。正因為被封皇太孫的是呂氏所生的朱允炆,藍玉才不得不死。

不為别的,就因為藍玉是朱标發妻常氏的舅舅。

藍玉作為開平王常遇春的小舅子,一開始便在常遇春的麾下,跟随常遇春南征北戰。藍玉不僅骁勇善戰而且頗有謀略,多次立下戰功。常遇春對此在朱元璋面前誇贊自己的妻弟,并且向朱元璋推薦藍玉,希望朱元璋能夠對藍玉委以重任。

隻是一開始朱元璋并沒有重視藍玉,以為常遇春是因為藍玉是自己妻弟的緣故才會如此看重藍玉。是以便想要再曆練曆練藍玉,看能否擔當重任。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洪武二年常遇春去世後,藍玉失去依靠,隻能靠自己得真本事建功立業,加官進爵。

洪武四年,藍玉跟随傅友德出征四川;

洪武五年,藍玉跟随朱元璋一起北征;

洪武七年,藍玉親自代表攻克興和;

四年後,藍玉又跟沐英(朱元璋養子)一起平定了西蕃叛亂;

紅五十二年,藍玉班師回朝,憑戰功被封為永昌侯,世襲罔替。自此以後藍玉的實力也得到了朱元璋的認可,開始對其委以重任。

洪武十四年,藍玉被命為左副将,跟随傅友德與沐英一起征讨雲南,盤踞雲南的元朝殘餘勢力歸降大明。與此同時藍玉攻打大理,緊接着雲南全境被平定。藍玉因戰功最大,俸祿增加500石,并且與朱元璋結為兒女親家,藍玉的女兒被許配給了蜀王朱椿為蜀王妃。

成為蜀王嶽丈後,藍玉在朝中的地位越來越高;再加上是太子朱标的妻舅,在朝中的威望極高。而且值得一提的是藍玉與朱标的關系頗好,經常往來,而藍玉也是對太子朱标忠心耿耿,曾提醒朱标要提防燕王朱棣。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可見在藍玉的眼中,朱棣并不安分,有造反的可能。

洪武二十年,藍玉被命為左副将,跟随大将軍馮勝北上征讨盤踞東北的元将納哈出。在征讨期間因馮勝獲罪,藍玉成為主将。

緊接着次年藍玉便作為大将軍,親自率領15萬大軍北上征讨北元皇帝;并且立下奇功,除了北元皇帝、北元丞相以及太子外,其他人全部被俘。而藍玉憑借此功,被封涼國公。

此時的藍玉已經位極人臣,還被封公爵,對于朱元璋而言,藍玉的存在可以更好地幫助太子朱标坐穩皇位。而且朱元璋也相信藍玉對太子朱标的忠心,但是洪武二十五年太子朱标去世,朱元璋一番深思熟慮後,将繼太子妃呂氏所生的朱标次子封為皇太孫,将來繼承皇位。

而對于朱允炆而言,藍玉便是最大的威脅,朱元璋不得不除掉。

但若是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的話,藍玉作為朱允熥的舅祖父,自然會忠心耿耿;但朱允炆并非藍氏與常氏之後,藍玉位高權重、戰功赫赫,自然不會将朱允炆放在眼裡。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若朱允熥被封皇太孫,藍玉便不需要被處死。

而若藍玉不死的話,朱棣自然會非常忌憚骁勇善戰的藍玉,又怎麼會輕易靖難呢?

當然朱允熥的身份也是讓朱棣忌憚的一個原因:朱允熥是朱标嫡妻所生嫡子。

03

可能有人會說:朱允炆的生母呂氏是朱标的繼妃,在太子妃常氏死後便被扶正成了太子妃,朱允炆作為呂氏所生,不應當也是嫡子嗎?

提到商朝我們便會想起纣王,纣王并非生母所生長子,纣王還有一個哥哥微子啟,在生微子啟的時候纣王生母還是妾室,等到生纣王的時候其生母已經被扶正,成為帝乙的正妻。後來帝乙想要立微子啟為太子,但是太史并不贊同,而是按照法典認為正妻所生嫡子才能被封為太子。是以纣王的兄長微子啟便沒有被封太子,而是作為嫡子的纣王被封太子。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若是按照這種說法的話“側室扶正前所生的兒子仍舊是庶子,扶正後所生的兒子才是嫡子”,朱允炆是在洪武十年所生,此時太子妃常氏還在,呂氏自然還是側妃,如此一來朱允炆便是庶子。呂氏在洪武十四年之前被扶正為太子妃,是以朱允熞與朱允熙才是嫡子。

當然這樣的說法在商朝被滅以後便被周禮所取代,畢竟同母所生,哥哥是庶子,而弟弟則是嫡子顯然并不符合禮法。但即便是如此,朱允炆出生時生母是側妃,哪怕是生母被扶正為太子妃,其異母弟朱允熥在出生時生母是太子朱标的嫡妻,是以朱允熥的地位仍舊高于朱允炆

更何況繼太子妃呂氏出身于元朝降臣之家,其家世自然比不上常氏的母族,畢竟常遇春是戰功赫赫的開平王,朱元璋的左膀右臂;再加上有朱允熥戰功赫赫的舅祖父藍玉在,若朱允熥能夠被封皇太孫,将來繼承皇位的話,便可以有一個勢力強大的外戚可以依靠。

但不管朱允熥如何占據優勢,都比不上朱元璋的聖旨:立朱允炆為皇太孫。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之是以會将朱允炆立為皇太孫,原因有三:

朱允炆的生母呂氏尚在,朱允炆與朱允熥尚且年幼,朱允炆被封皇太孫時隻有15歲,朱允熥隻有14歲;對于尚未長大成人的兩個孫兒來說,有生母在便是依仗。更何況若當真将失去生母的朱允熥立為皇太孫的話,繼太子妃呂氏又置于何地呢?

朱允熥有一個強大的外戚勢力做支撐,但是在朱允熥能夠掌握這股勢力的前提下;若藍玉等外戚勢力功高蓋主的話,便會成為朱允熥最大的威脅,朱元璋并不能保證朱允熥能夠讓藍玉一直忠誠不二。洪武二十六年的藍玉案,便可以看得出朱允熥背後的權貴外家,并不見得是一件好事。

在朱元璋的眼裡,朱允炆是一個非常孝順、讀書努力的好孩子,在太子朱标病重時,朱允炆伺候在身邊,衣不解帶,這些朱元璋都看在眼裡;至于朱允熥并沒有這樣的記載,或許朱元璋看中的就是朱允炆的孝順懂事。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結語

但不管怎麼樣,若是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的話,朱元璋會給孫兒留下一個依仗;

而最合适的人選便是朱允熥的舅祖父藍玉,隻要有涼國公藍玉在,朱棣想要起兵靖難便沒有這麼容易了。畢竟在朱棣靖難時,朱允炆隻有一位老将耿炳文可用,而耿炳文向來是善于防守,至于與朱棣硬碰硬便難了。而藍玉不一樣,是一位與常遇春非常類似的前鋒大将,而且極具有謀略,朱棣自然會非常忌憚。

當然曆史并不能假設,隻能說明太祖朱元璋在太子朱标去世後,挑選的新帝人選确實錯了

雖然朱允熥作為朱标名副其實的嫡子并沒有被封皇太孫,但是結局并不好。建文帝登基後,将異母弟朱允熥封為吳王,藩地是在富庶的杭州。但是朱允熥還沒來得及就藩,靖難之役便爆發了。朱棣進入南京城稱帝後,被改封為廣澤王。

但很快便被廢為庶人,圈禁在朱元璋的老家安徽鳳陽。

但被廢為庶人的朱允熥也沒有平安終來,用了十五年,因為谷王朱橞的誣陷而被朱棣處死。根據谷王朱橞的說法,崇陽王朱悅燇想要密謀造反,擁立朱允熥為新帝。

若朱标第三子朱允熥被封皇太孫,繼承皇位,朱棣還敢靖難嗎?

畢竟朱允熥是朱标的嫡子,不管朱允熥是否被冤,都被叔祖朱棣處死了;因為對于朱棣而言,不允許有絲毫威脅自己皇權的人在。

#精品長文創作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