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候車室變商業街,友善旅客也助力消費 | 新京報社論

候車室變商業街,友善旅客也助力消費 | 新京報社論

北京站等地的商業場景和消費業态創新,可謂精準回應了當下旅客的真實需求,也利于為城市形象添彩。

候車室變商業街,友善旅客也助力消費 | 新京報社論

▲北京站第八候車室位于車站二層,如今已成為車站的“商業休閑區”。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新京報社論在北京站的候車室就能買到中歐班列跨境商品?據新京報報道,今年春運開始,北京站在第八候車室同步推出了一條頗具北京特色、鐵路特色的“車站商業街”,吸引了一批老字号和新潮品牌的入駐,旅客們在商業街内還能買到由中歐班列運送回來的跨境商品。

春運啟幕,北京站在去年實作“老站換新顔”後,今年又精心打造全新的車站商業街,為遊客提供成本效益更高、更具城市特色的商品和消費體驗,讓人眼前一亮。這既是友善旅客,提供了更舒适的站内消費環境,也是消費場景的創新和開拓,契合了目前提振消費的社會大背景。

在相當長的時間裡,說到火車站的商業和消費,商品品質一般、價格偏高,消費場景千篇一律,幾乎是大家的共有印象。而北京站推出的“車站商業街”,可以說是真正從旅客的感受和需求出發,着力推動這一大衆固有印象的改變。

從商品類型看,商業街内聚集了全聚德、吳裕泰等老字号和新潮品牌,還吸引了一些包括“上新了故宮”文創店等在内的特色商品門店,大大拓寬了人們的消費選擇空間;從價格看,中歐班列進口保稅店所銷售的商品來自共建“一帶一路”的20多個國家和地區,有的商品能比官網價格便宜10%到30%。很明顯,與以前相比,業态更豐富,也更有成本效益。

除此之外,為了最大程度便利旅客、維護商業活力,商業街内的店鋪種類、業态還将進行動态更新。在很大程度上,這樣設在車站内的特色商業街,從業态、場景到經營理念,其實都在更新——離旅客更近、離市場更近。

候車室變商業街,友善旅客也助力消費 | 新京報社論

▲在北京站第八候車室商業街,旅客能買到中歐班列運送回來的跨境商品。新京報記者 王貴彬 攝

當然,車站畢竟不同于其他消費場所,商業場景的打造需要平衡好公共性。這方面,北京站也與時俱進地根據旅客需求,在一系列服務細節上進行了創新和更新。

比如,在車站内增設熱風幕裝置,為旅客提供溫暖候車環境;車站衛生間的洗手池統一加裝了暖水寶,自助服務區增設手機充電裝置,提供免費充電服務……毫無疑問,這些服務上的“加法”,更好照顧了旅客的候車需求,有利于整體提高候車舒适度。

實際上,這類商業和服務上的變化,不隻是發生在北京站。如北京西站推出了新春大集和傳統音樂表演,讓市民旅客可就近選擇“京彩”年貨,在音樂中感受年味;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則在“愛心休息區”為遊客提供了剪窗花、寫福字等與春節相關的互動活動……這些緊扣傳統佳節的服務亮點,友善了旅客,也增強了節日消費氛圍。

車站和機場,素來被稱為城市的視窗。這是旅客到達的“第一站”,他們在此的體驗好不好,直接關乎對一座城市的“第一印象”。同時,這裡也是旅客離開前的“最後一站”,人性化的服務,不僅可緩解人們旅途的疲勞,也有利于為城市留下好口碑。

而如今,車站和機場内的商業品質和消費體驗感,越來越成為塑造人們對城市的“第一印象”和“口碑”的重要因素。在此意義上,北京站等地的商業場景和消費業态創新,可謂精準回應了當下旅客的真實需求,也利于為城市形象添彩。

目前,北京正在着力推進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新場景、新環境的打造正是其中的重要抓手。而北京車站和機場等交通樞紐多、人流量大,因地制宜地提升這些場所的商業品質,創新消費場景,改善消費環境,不僅能更好滿足旅客的需要,也是積極挖掘北京在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上的比較優勢和資源潛力。

是以,這樣的消費與服務創新行動,我們樂見其成,并且還可以更多一些、步子更大一些。

編輯 / 徐秋穎校對 / 劉越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