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人食五谷,孰能無疾。現代社會中,人生病治病是很正常的事情,可在古代,藥物普及率低,醫療水準低,生病就是和生命垂危挂鈎的大事,很多人生病就意味着無治之症。
那貴為天子的皇帝呢?九五之尊,真龍禦體,但凡生病,都要驚動朝堂,輕則朝堂竊竊私語,重則滿城風雨。皇家無家事,正是如此。
有一年,乾隆皇帝如廁時發現自己有便血迹象,而且瘙癢疼痛,頓時心中一驚,身旁服侍的太監一看萬歲爺居然龍體便血,大驚失色,慌忙召來太醫進行診治。
太醫從飲食、糞便一一查驗後,再為乾隆皇帝把脈診治,一番檢查,心裡已經有所診斷,隻是這個病症,不太好說出口。太醫跪在乾隆皇帝面前,神情複雜,欲言又止,乾隆看到太醫這個樣子,内心十分焦急,以為自己得了什麼不治之症。
其實,乾隆皇帝并無大礙,得的是一種非常普遍的疾病,隻是位置比較特殊,皇帝又是九五之尊,如果太醫冒然說出此症,會讓皇帝面上無光,并且自己也有可能會受到懲處。是以,他才吞吞吐吐,不好言明。
但是眼見皇帝焦急,太醫也不敢隐瞞,他啟禀乾隆遣散周圍侍從後,附在皇帝耳邊悄聲道出此病——痔漏。
痔漏,即痔瘡,這是一個普遍常見的病,常識裡都知道,久坐不動,飲食刺激,長年累月就會産生。
皇帝雖說是九五之尊,但是這個職業工作量非常之大,尤其對一些勤政的皇帝而言,一坐便是一天,不是批閱奏折就是接見朝臣。
是以乾隆皇帝得此病,也是有迹可循的。
作為皇帝,生病自然是頭等大事。不過,太醫給出的藥方,既不是藥物,也不是食療,而是讓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後同吃同住100天,此病即可治愈。
這是為何呢?
太醫顧及乾隆皇帝勤政,日日辛勤批閱奏折,操持國事,殚心竭慮,是以讓乾隆放松心情,精心調養,保持身心愉悅,即可治愈。
那為什麼是要與富察皇後呢?
首先,富察皇後和乾隆皇帝是少年夫妻,兩人知己知彼,恩愛有加,這種病症有傷龍顔,讓最體貼的知心妻子富察皇後去照顧乾隆皇帝,乾隆也舒适自得。
其次,後宮侍寝規矩森嚴,為了避免皇帝受刺,防患于未然,是以任何嫔妃侍寝完就要回自己寝宮。可富察皇後身份不同,她是妻子,照顧丈夫天經地義,維護丈夫的顔面更加用心。
再者,後宮嫔妃衆多,個個都願意去伺候乾隆皇帝,一碗水端給誰都不合适,還會禍及自身安危,是以富察皇後無疑是最适合的人選。
在深宮中為官,每日都是提懸着腦袋處事,一個不小心頭頂的烏紗帽就沒了。太醫也精于深宮生存之道,唯有找一個最中正的人才能不禍及自己。
家合萬事興,帝後和睦,國家自然昌盛。太醫這個“藥方”,可謂是一舉三得,讓富察皇後陪乾隆皇帝治病,給他們兩夫妻一個久違的獨處空間,既滿足了乾隆帝,也給獨居的富察皇後帶去一些慰藉,同時又保全了自己,仕途有望提升。
和富察皇後同吃同住的100天中,富察皇後悉心照顧乾隆皇帝,藥物、飲食、起居……凡事親力親為,事無巨細,從不假手他人。
在富察皇後的細心照顧下,乾隆皇帝身心愉悅,沒有朝政幹擾,沒有床帷亂事,病症好的很快。
然而,福禍相依,在這一百天的相處中,兩人似乎又回到年少夫妻那個時候,沒有其他,隻有彼此,溫情脈脈,在這一百天中,乾隆皇帝和富察皇後也迎來了久違的第二胎。
然而,柔情的富察皇後命中似乎注定子嗣緣淺薄,她的第二個孩子,原本乾隆皇帝寄予厚望想立為太子,可不到1歲又夭折了。
這次的喪子經曆,給了富察皇後緻命的打擊。
次子夭折的第二年,富察皇後撒手人寰,乾隆帝傷心欲絕,他從沒想到,自己患病的那100天,居然是即位後夫妻兩人單獨相處的最長時間。
有些病,有藥可治,有些病,有情可治,有些病,無藥無情無治。
那短短一百天,當時隻道是尋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