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炒面:抗美援朝戰場上最給力的食物

作者:草根練劍

提示:人們都知道抗美援朝戰争中志願軍艱苦,用“小米加步槍”打敗了美帝國主義,但還有一種東西是抗美援朝戰場上最給力的食物:炒面

資訊摘自網絡:張炜《炒面:抗美援朝戰場上最給力的食物》

炒面:抗美援朝戰場上最給力的食物

抗美援朝時期,志願軍戰士在異域他鄉“一把炒面一把雪”,“炒面加步槍,趕跑了美帝國主義野心狼。”

有人說,炒面是志願軍打赢戰争的大功臣。

饑無食,志願軍吃飯成難題

古語有雲: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吃是任何一支軍隊必須首先解決的問題。解決不了吃的問題,一支軍隊再能征善戰也難逃覆亡的命運。當年,當幾十萬志願軍将士一跨出國門,立刻就遇到如何吃飯這個大問題,還有一個不容回避的現實是“如果運來大米白面,需要升火煮飯。一冒煙,就會引來敵機的轟炸掃射。如果蒸饅頭烙餅送上來,在零下三十度的氣溫中,就會凍得鐵塊般啃不動。”吃飯問題成了擺在志願軍面前的一個大難題。

據抗美援朝老兵回憶:那時,為了躲敵機,白天不能生火做飯。早上吃過早飯,帶傷員上山防空時,大家就裝上一些煮熟的洋芋和炒面,壓縮餅幹很少,主要留着給傷員吃。在零下三四十度的冬天,洋芋很快就凍成一個“硬石頭”,啃起來挺費勁,而且凍過的洋芋,味道是苦澀的,同志們都不愛吃。就是這種又苦又硬的食品,也常常是吃了上頓沒下頓。

聶力在上海文藝出版社《山高水長——回憶父親聶榮臻》一書中寫道:彭德懷有次來電報,電文隻有6個字:“饑無食,寒無衣。”父親看了,心情沉重。那段時間,他和總後勤部部長楊立三、鐵道兵司令員呂正操打交道最多。為了把東西送上去,他們想了很多辦法。

吃飯問題是志願軍戰士首先面臨的也是十分重要的一個問題。

李聚奎,加工炒面送前線

戰士“饑無食”,軍需官心裡比誰都急,常常為此開會研究。

在一次會議上,有人提起了炒面。

炒面易攜帶又不易腐壞且甘甜可口,是大陸北方地區的一種傳統食品。以糜子、芸豆、玉米、青稞、甜菜根、小麥、大豆、高粱米為原料。炒熟後磨制成粉,即為可以随時食用的炒面。

司令部便給祖國發電,要求後方制作炒面樣品。

提起炒面,時任東北軍區後勤部部長兼政治委員的李聚奎心頭一亮,他想起在西路軍被敵人打散時千裡乞讨傳回延安時,曾吃過沿途老百姓給的一種炒面,食用友善,也易保管,便讓東北軍區後勤部加工炒面送前線。

随後,李聚奎将炒面樣品送志願軍總部。彭德懷司令員和幾位副司令員親自品嘗了炒面樣品後很高興,立即給國内發加急電報:發來的炒面樣品甚好……

第二次戰役前夕,彭德懷司令員讓副司令員洪學智給東北軍區後勤部發了電報,告訴他們:“送來幹糧樣子,磨成面放鹽好,炒時要先洗一下,要大量前送。”

後來,彭德懷司令員又讓洪學智副司令員起草一份給中央軍委和東北軍區的報告,報告中指出:“因敵機破壞,晝夜不易生火做飯,夜間行軍作戰,所有部隊對于東北送來前方炒面頗為感謝。請今後再送以黃豆、大米加鹽制的炒面。”

周總理,親自動手炒炒面

東北人民政府根據北韓戰場的需要,發出《關于執行炒面任務的幾項規定》,要求各系統、各機關日炒炒面任務不低于13.8萬斤,20天内炒面總量不少于276萬斤。在各級上司帶領下,東北地區迅速掀起了一個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炒炒面的熱潮。

炒面:抗美援朝戰場上最給力的食物

男女老少齊上陣,家家戶戶炒炒面的熱潮

據統計:我軍發起的第二次戰役前後,每月要向志願軍提供炒面1482萬斤。東北地區最多隻能解決1000萬斤,其餘要由全國各地幫助解決。

周恩來總理得知此事後,立即訓示政務院向東北、華北、中南各省布置,發動群衆,家家戶戶炒炒面。

周恩來總理還親自到北京市的一些機關視察炒炒面的情況,親自與機關的同志一起動手炒炒面。在周恩來總理的帶動下,中央黨、政、軍上司人都在繁忙的工作中抽時間,親自同北京市一些機關的機關幹部和人民群衆一起炒炒面。

中央上司親自動手為志願軍炒炒面的消息傳到北韓前線,給志願軍廣大指戰員以極大的鼓舞。炒面伴随着志願軍指戰員浴血奮戰,打了許多勝仗。戰士們感激炒面解決了大困難,喊出了“為祖國人民立功”的口号,以報答祖國人民的關心。(《解讀抗美援朝戰争》、姜廷玉)

中央首長也親手為北韓前線的志願軍戰士做炒面。“那在當時是多麼榮耀的一件事啊!”老兵朱憲臣十分高興,在分發炒面的時候,分到他手裡的炒面袋上,赫然寫着中央首長鄧子恢的名字。

戰場上,一把炒面一把雪

在北韓打仗的日子,志願軍戰士裴東柱和戰士們每人都是負重前行,背上的東西除了槍支彈藥,就是一個面布袋,裡面裝的就是他每天的夥食———炒面。

在敵人瘋狂地炮擊和轟炸下,使得山石粉碎,樹木燒焦,冬日的皚皚積雪變成了“黑雪”的情況下,陣地上又沒有水,吃一口炒面就嗆得連聲咳嗽,又怎麼辦呢?

戰士們自有妙計,他們爬到遠處有積雪的地方,鋪開毛巾,盛上雪粉,再抓兩把炒面灑上包起來,放在胸前帶回陣地,人體蒸發的熱氣融化了積雪,于是炒面被泡得軟軟的,又可以進食了。戰士們稱之為“蒸炒面”,或者叫“炒面雪糕”。

炒面:抗美援朝戰場上最給力的食物

先抓把雪放到嘴裡,然後再吃幾口炒面

據一位老兵講:“炒面成了我們每天的夥食。炒面的吃法有很多種,有的戰士是把雪和炒面攪在一起吃,而我就是最大衆的吃法,先抓把雪放到嘴裡,然後再吃幾口炒面,這樣,就容易下咽了,不至于被噎着。”

“大家吃炒面的方法也不同。各有各的特色,有的人把山上積雪舀在搪瓷缸子裡,加上炒面,攪拌而食。有的一把炒面、一把雪同時吃。我的吃法是:先把積雪攥成一個拳頭大小的雪球,吃炒面時,先吃一口雪團,口腔濕潤了,炒面自然也就不幹巴難咽了。”

“我的戰友張玉蘭的吃法要算最有特色了,她把炒面、雪攥合在一起,團成較大的雪球,裝在棉衣外邊的口袋裡,這樣不會融化,也不會凍得過硬,行軍走路時,吃起來特别友善,她美其名曰:‘什錦飯團’……”

一把炒面一把雪,奏響了一曲前方後方團結前進的凱歌,譜寫了一段艱苦奮鬥保衛和平的佳話。

志願軍,炒面真的很給力

《一把炒面一把雪》的快闆詩生動地反映了志願軍戰士的生活:背上一袋幹炒面,行軍作戰真友善。祖國人民關心咱,千裡萬裡送前線。炒面香,炒面甜,一把炒面一把雪,枕着石頭蓋着天。艱苦奮鬥是光榮,消滅敵人勇向前!

“炒面是自己的幹糧,子彈手榴彈是送給敵人的幹糧。吃飽了自己的幹糧,就會給敵人送幹糧,讓他們一個個吃得仰面朝天。”

“解放戰争,咱小米加步槍打了大勝仗;在北韓,咱又是炒面加步槍和美軍幹,照樣打勝仗。想想真不簡單啊!”

“打過三八線,涼水拌炒面。”

一首首诙諧的段子,講述着炒面當時的确給力。

當然,志願軍指戰員吃炒面隻是在戰争初期前線補給困難的權宜之計,随着志願軍補給制度的不斷完善,前線指戰員的給養供應逐漸好轉。

炒面:抗美援朝戰場上最給力的食物

志願軍戰士吃飯

1953年春節,前線的廣大指戰員自入朝以來第一次吃上了肉餡餃子。此後,前沿部隊早餐基本上能吃上油條,喝上豆漿,每餐能保證兩菜一湯。戰士們都高興地說:“四川榨菜到北韓,黃河鯉魚上了山,生活不斷有改善,後勤真是不簡單!”

如今重溫那段曆史,我們不得不對志願軍将士在如此艱難困苦的物質條件下打敗裝備強大的“聯合國軍”,取得抗美援朝戰争的偉大勝利而感到由衷的敬佩,為新中國有如此英雄的軍隊和将士而感到無比自豪!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