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2021級研究所學生設計的非遺數字化作品《吾帶當風》。
如何以别出心裁的方式保護傳承非遺,讓中國非遺煥發新時代光彩?在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的“跨文化設計”課堂裡,師生們給出了很多意想不到的創意——他們運用現代科技賦能傳統文化,打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讓“老手藝”在“新匠人”的創作下連結過去與未來。許多有趣的作品應運而生,《吾帶當風》便是其中一件。
“我們将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産——竹編,以參數化的形式進行演繹與創新設計”,該作品的主創成員之一、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2021級研究所學生楊柳向記者介紹,竹編是具有韌性的,它的空間曲率和敦煌飛天絲帶的飄延缱绻可以很好地結合在一起,這也給非遺跨界融合提供了一個基礎。
教學相長 讓非遺在共力條件下煥發魅力
可以說,數字科技的加入為藝術創作和非遺傳承打開了一條萬花筒般的通道,而更多形式的跨界融合也讓非遺多樣化成為可能。多年來,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和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通過組織設立各種非遺研修班開展非遺跨界合作,攜手非遺傳承人、高校師生以及時尚設計師等群體共同探索非遺保護傳承的新路徑。
在非遺研修班裡,非遺傳承人正在進行交流研讨。
曾參加過2021年班瑪縣傳統工藝研修班的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2021級研究所學生趙霏越告訴記者,她參加的研修班涉及了黑陶制作、藏銀器加工以及唐卡繪制等各領域的跨界融合,當地的非遺傳承人也會帶着自己的技藝來上海與設計師和高校師生進行交流。“我們将書本上所學的知識和傳承人的實際應用進行融合,對自己的設計思路有了很大的啟發,是以我覺得非遺傳承是需要年輕群體加入的。”趙霏越說。
據了解,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正在各類藝術和設計課堂中持續進行非遺孵化,讓學生能夠更好地了解、運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髓。“我們提出的口号和理念,就是讓非遺傳承人一手牽着設計師,一手牽着藝術家,一手牽着師生,讓非遺傳承的工作在大家共力的條件下煥發出更多魅力。”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執行院長、教授,上海市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主任金江波表示,跨界融合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就是把非遺傳承的工作做成大家的事業。
跨界融合 讓非遺在生活細微處發光
在去年的杭州亞殘運會閉幕式上,一位手持西湖綢傘的聽障少女翩翩起舞,吸引了不少觀衆的目光。而在主火炬塔下的台階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傘制作技藝(西湖綢傘)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羅珊正在專心緻志地繪制綢傘。
圖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性項目傘制作技藝(西湖綢傘)區級代表性傳承人羅珊使用AI繪畫制作的西湖綢傘作品。
2022年,羅珊曾在上海大學長三角傳統工藝數字化建設研修班進修。在這裡,她接觸到了AI繪畫,并将其創造性地運用到了傘面圖案制作中。“我們用AI繪畫繪制了很多西湖綢傘的傘面,把傘面噴繪出來以後,制作成西湖綢傘。這樣的傘面結合熱點,制作過程也比之前使用傳統繪畫或刺繡更加便捷。”
事實上,非遺的跨界融合對非遺傳承保護工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提供了諸多借鑒。文化藝術推陳出新需要和新的力量、新的方式結合在一起,而融入現代生活則為非遺跨界融合提供了有效思路。
上海大學參與主辦的“江南客廳”長三角傳統工藝生活美學設計展展示了“四時八景”中非遺融入現代生活的跨界實踐。
上海大學上海美術學院副院長、教授,2018中國非遺年度提名人物章莉莉解釋道,非遺可以融入現代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比如說非遺染織繡和軟裝有關,非遺金屬鍛造和小家居、飾品類有關,陶瓷、玻璃等制作技藝和餐廳、餐桌有關。“随着近十年來非遺保護路徑的推進,‘非遺融入現代生活’這個理念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熟悉并認可,我們看到很多年輕人都在孜孜不倦地做各方面的探索。”
國際思路 讓非遺“走出去”弘揚東方文化
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另一面,就是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走向世界舞台,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而國際創意工作營恰恰為衆多國外高校的學生打開了認識東方文化寶藏的大門。
在“一竹一世界”2016國際竹創意設計工作營中,上海公共藝術協同創新中心(PACC)攜手奧克蘭大學師生共同探讨中國竹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金江波坦言,目前很多海外年輕人對于中國傳統文化知之甚少,對怎樣形成中華文明五千年綿延不絕的文化格局、文化資源和文化特色也是盲人摸象。“跨文化、跨領域、跨生态的創意工作營可以幫助他們找到設計靈感,連他們自己都認為找到了很鮮活的表現方式。”同時,國内的傳承人和研究所學生通過和國外設計師、藝術家和學生們的合作,也可以了解到國際對時尚的解讀,進而感受到中華多民族、多樣化的文化資源所迸發出的無限活力。
“所謂‘非遺見人見物見生活’,這就道出了我們新時代非遺傳承的核心。”金江波表示,年輕人的加入,讓更多的載體成為非遺傳承、轉化的見證者,同時非遺又能代表生活高品質的象征——這就是我們新時代的非遺規劃。
出品:光明網經濟編輯部
策劃:趙剛
統籌:陶媛
記者:張詩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