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作者:趙趙的期待

前言

孔子,中國古代偉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早已經被奉為經典,傳頌至今。然而,有一句他所說的“髒話”竟然在時光的洪流中傳揚了2500年,成為如今老師們口中的常說之語。這究竟是怎樣一句話,能夠經久不衰,甚至還被融入到教育的語境中?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曆盡艱辛的孔子,終于開啟他的教育之路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原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人。他是古代中國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生于一個沒落貴族家庭,父親早逝,他與母親相依為命。孔子從小生活艱辛,無力接受正規教育。他隻能自己觀察大自然,思考人生哲理。9歲時,他還曾跟随母親長途奔波,流離失所。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17歲那年,孔子母親不幸離世,他開始獨自一人面對生活的困境。為了維持溫飽,孔子不得不做起雜活賺錢。他曾在魯國三個貴族家中打工,兢兢業業,孜孜以求。這8年的生活曆練,讓他深入觀察各個社會階層的生活狀态,這為他後來理想社會的構想奠定了基礎。

25歲那年,孔子終于有機會進入貴族倉庫,他白天勞作,晚上則拜師學習文化知識。孔子學習刻苦努力,他懇求倉庫的管理者指點,渴望得到更多書籍閱讀。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八年後的33歲,孔子正式開設自己的私塾,實作了教書育人的夢想。他提出“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據學生的特點采取個性化教學。孔子要求學生内外兼修,強調品德陶冶的重要性。

在他精心編撰的教材《詩經》《書經》《禮記》《春秋》等指導下,許多學生取得長足進步,成長為助手才俊。他們在政治上清正,品德上嚴謹,受到各國君主的重用,并積極踐行孔子理想社會的設想,推動社會進步。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宰予這個與衆不同的弟子

在孔子衆多傑出弟子中,有一人與衆不同。他不僅聰明過人,思維靈活,更敢于質疑孔子的學說,與之辯論。他就是——宰予。

宰予(前522年-前462年),原名參壽,字子犯,衛國人。他生于一個富裕家庭,從小資質出衆,5歲能作文章,10歲就通曉禮儀。道聽途說孔子來到衛國,宰予立即拜望拜師。

宰予将孔子視為自己的楷模,在政治主張上敬仰跟随。但在學術讨論問題上,他從不迂腐盲從。宰予善于發現問題的症結,經常就政治或學說難點,向孔子提出自己的獨特見解,與孔子展開辯論。

孔子十分欣賞宰予的聰慧與勇氣。他給予宰予充分尊重,在争論中不斷深化、完善自己的思想。可以說,如果沒有宰予的質疑,孔子的學說将不會那麼精緻嚴謹。這種互相啟發的關系,極大推動了儒家思想的發展。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就喪葬制度,展開你來我往的論辯

孔子與宰予最著名的一次争論,便是關于喪葬制度改革的辯論。孔子認為,喪期代表的是子女内心對父母的哀思度。是以他提出孝道“三年之喪”,要求子女為父母守喪三年。這三年裡,要求子女剃,衣著簡陋,生活起居需節制,以示哀悼之意。

而宰予對此存有異議。他認為三年太長,這會嚴重影響人們的正常工作與生活。何況過度表述哀思,也容易形成外在形式主義。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宰予指出,悼念父母是一種内心情感,根本不應表現在外在生活狀态的改變上。他主張将喪期适當縮短為一年,這樣既能表達哀思,又不影響正常工作。

孔子對宰予的觀點大為吃驚。他批評宰予“不孝、不仁”,沒有尊重與回報父母的養育之恩。孔子認為,喪期的長短就是展現子女内心情感的具體标志。

宰予則辯稱,過長喪期恰恰容易讓人在表面上裝模做樣。他認為,适當縮短喪期,子女反而會用更多時間孝順父母,這才是真孝道。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兩人你來我往,各執一詞。孔子認為宰予的觀點太過激進,妄自菲薄,難以接受。一時之間,他脫口說出:“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杇也。”

孔子通過朽木和糞土的比喻,表達他對宰予的失望。他覺得宰予的思路已然偏離正軌,再難以通過教誨引導他回到正确的道路。這句話中透出的苛責語氣,也反映出孔子的一絲固執。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師生惺惺相惜,宰予始終敬仰孔子

然而,即便在激烈的辯論中,宰予對老師的崇敬之情從未動搖分毫。在宰予眼中,孔子依然是自己的楷模與精神導師。他沒有因為一場辯論和一句批評就否定孔子整體的品德與學識。

後來,宰予擔任衛國右相,他努力推行仁政,力圖實作孔子版本的理想社會。雖然由于政治環境複雜,宰予的改革終告失敗,但他積極進取、樂于奉獻的精神,深受老師孔子思想的影響。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在孔子72歲高齡的時候,宰予從衛國辭官,回到魯國,整日整日地侍奉在老師左右。老先生身體每況愈下,宰予攙扶着孔子誦經弟子,細心照料起居飲食。

這種惺惺相惜的師生情誼,跨越了年齡、地域乃至一場場辯論,曆久彌堅。正是宰予的質疑,激發孔子不斷完善思想體系,這種互利共生的關系,成就了燦爛的儒家文明。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人生感悟:兼聽則明,道不同不相為謗

孔子和宰予的交往軌迹為我們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啟示。作為老師,孔子不僅嚴謹治學,更給予學生充分的尊重與了解。這種相容并包的胸襟,開明的風範,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學習。

而宰予作為學生,敢于質疑權威,勇于表達自己的理性判斷。這種獨立思考的精神,也令後人敬佩。當代社會人際關系複雜,我們也常面臨與他人難以溝通的困境。這時我們是否應像孔子那樣輕易放棄?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說的一句“髒話”,沒想到流傳了2500年,現在老師常說

結語

理性探讨,求同存異,才是化解誤會、建立友誼的最佳途徑。 就像宰予面對孔子的不解,也沒有放棄自己的判斷,但他依然用心感恩師長之德。

人生道路漫漫,視野所限,莫輕斷人。兼聽則明,道不同不相為謗。這是宰予給我們的寶貴人生智慧。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