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作者:赵赵的期待

前言

孔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其言行早已经被奉为经典,传颂至今。然而,有一句他所说的“脏话”竟然在时光的洪流中传扬了2500年,成为如今老师们口中的常说之语。这究竟是怎样一句话,能够经久不衰,甚至还被融入到教育的语境中?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历尽艰辛的孔子,终于开启他的教育之路

孔子(前551年-前479年),原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人。他是古代中国最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孔子生于一个没落贵族家庭,父亲早逝,他与母亲相依为命。孔子从小生活艰辛,无力接受正规教育。他只能自己观察大自然,思考人生哲理。9岁时,他还曾跟随母亲长途奔波,流离失所。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17岁那年,孔子母亲不幸离世,他开始独自一人面对生活的困境。为了维持温饱,孔子不得不做起杂活赚钱。他曾在鲁国三个贵族家中打工,兢兢业业,孜孜以求。这8年的生活历练,让他深入观察各个社会阶层的生活状态,这为他后来理想社会的构想奠定了基础。

25岁那年,孔子终于有机会进入贵族仓库,他白天劳作,晚上则拜师学习文化知识。孔子学习刻苦努力,他恳求仓库的管理员指点,渴望得到更多书籍阅读。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八年后的33岁,孔子正式开设自己的私塾,实现了教书育人的梦想。他提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的理念,根据学生的特点采取个性化教学。孔子要求学生内外兼修,强调品德陶冶的重要性。

在他精心编撰的教材《诗经》《书经》《礼记》《春秋》等指导下,许多学生取得长足进步,成长为助手才俊。他们在政治上清正,品德上严谨,受到各国君主的重用,并积极践行孔子理想社会的设想,推动社会进步。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宰予这个与众不同的弟子

在孔子众多杰出弟子中,有一人与众不同。他不仅聪明过人,思维敏捷,更敢于质疑孔子的学说,与之辩论。他就是——宰予。

宰予(前522年-前462年),原名参寿,字子犯,卫国人。他生于一个富裕家庭,从小资质出众,5岁能作文章,10岁就通晓礼仪。道听途说孔子来到卫国,宰予立即拜望拜师。

宰予将孔子视为自己的楷模,在政治主张上敬仰跟随。但在学术讨论问题上,他从不迂腐盲从。宰予善于发现问题的症结,经常就政治或学说难点,向孔子提出自己的独特见解,与孔子展开辩论。

孔子十分欣赏宰予的聪慧与勇气。他给予宰予充分尊重,在争论中不断深化、完善自己的思想。可以说,如果没有宰予的质疑,孔子的学说将不会那么精致严谨。这种相互启发的关系,极大推动了儒家思想的发展。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就丧葬制度,展开你来我往的论辩

孔子与宰予最著名的一次争论,便是关于丧葬制度改革的辩论。孔子认为,丧期代表的是子女内心对父母的哀思度。所以他提出孝道“三年之丧”,要求子女为父母守丧三年。这三年里,要求子女剃,衣著简陋,生活起居需节制,以示哀悼之意。

而宰予对此存有异议。他认为三年太长,这会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工作与生活。何况过度表述哀思,也容易形成外在形式主义。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宰予指出,悼念父母是一种内心情感,根本不应表现在外在生活状态的改变上。他主张将丧期适当缩短为一年,这样既能表达哀思,又不影响正常工作。

孔子对宰予的观点大为吃惊。他批评宰予“不孝、不仁”,没有尊重与回报父母的养育之恩。孔子认为,丧期的长短就是体现子女内心情感的具体标志。

宰予则辩称,过长丧期恰恰容易让人在表面上装模做样。他认为,适当缩短丧期,子女反而会用更多时间孝顺父母,这才是真孝道。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两人你来我往,各执一词。孔子认为宰予的观点太过激进,妄自菲薄,难以接受。一时之间,他脱口说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

孔子通过朽木和粪土的比喻,表达他对宰予的失望。他觉得宰予的思路已然偏离正轨,再难以通过教诲引导他回到正确的道路。这句话中透出的苛责语气,也反映出孔子的一丝固执。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师生惺惺相惜,宰予始终敬仰孔子

然而,即便在激烈的辩论中,宰予对老师的崇敬之情从未动摇分毫。在宰予眼中,孔子依然是自己的楷模与精神导师。他没有因为一场辩论和一句批评就否定孔子整体的品德与学识。

后来,宰予担任卫国右相,他努力推行仁政,力图实现孔子版本的理想社会。虽然由于政治环境复杂,宰予的改革终告失败,但他积极进取、乐于奉献的精神,深受老师孔子思想的影响。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在孔子72岁高龄的时候,宰予从卫国辞官,回到鲁国,整日整日地侍奉在老师左右。老先生身体每况愈下,宰予搀扶着孔子诵经弟子,细心照料起居饮食。

这种惺惺相惜的师生情谊,跨越了年龄、地域乃至一场场辩论,历久弥坚。正是宰予的质疑,激发孔子不断完善思想体系,这种互利共生的关系,成就了灿烂的儒家文明。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人生感悟:兼听则明,道不同不相为谤

孔子和宰予的交往轨迹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人生启示。作为老师,孔子不仅严谨治学,更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这种兼容并包的胸襟,开明的风范,值得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学习。

而宰予作为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勇于表达自己的理性判断。这种独立思考的精神,也令后人敬佩。当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我们也常面临与他人难以沟通的困境。这时我们是否应像孔子那样轻易放弃?答案是否定的。

孔子说的一句“脏话”,没想到流传了2500年,现在老师常说

结语

理性探讨,求同存异,才是化解误会、建立友谊的最佳途径。 就像宰予面对孔子的不解,也没有放弃自己的判断,但他依然用心感恩师长之德。

人生道路漫漫,视野所限,莫轻断人。兼听则明,道不同不相为谤。这是宰予给我们的宝贵人生智慧。

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