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發展入境旅遊需全鍊條同向發力

作者:環球文旅

促進入境旅遊恢複發展是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好中央與地方、市場與政府、供方與需方的關系,以政策措施為導向,以市場力量為主體,以營銷推廣為重點,以人才培養為保障,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全鍊條同向發力、同題共答

近日,國家移民管理局推出便利外籍人員來華5項措施,這是貫徹落實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的“切實打通外籍人員來華經商、學習、旅遊的堵點”重大決策部署的具體舉措,彰顯了國家推動入境旅遊恢複發展、服務保障高水準對外開放的決心和信心,對促進入境旅遊恢複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推動簽證、口岸政策便利化和便利外籍人員在華消費支付、網際網路使用是打通外籍人員來華旅遊堵點亟須解決的問題。

事實上,去年以來,相關部門已打出了優化入境旅遊發展的政策措施“組合拳”。例如,對符合條件的申請人臨時性免采指紋,減少外國人來華簽證申請表填報内容,持續優化來華簽證辦理體驗等。近日,國務院總理李強在同愛爾蘭總理瓦拉德卡舉行會談時表示,為便利兩國人員往來,中方将給予愛爾蘭單方面免簽待遇。2023年下半年以來,大陸已對新加坡、文萊、法國、德國、意大利、荷蘭、西班牙等國家實行免簽政策。

免簽政策對入境旅遊需求的刺激作用較為明顯。2023年12月1日,大陸對法德等6國試行單方面免簽政策,廣受相關國家人員的歡迎和好評。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日前舉辦的新聞釋出會介紹,截至今年1月9日,6國免簽入境人員共計14.7萬人次,呈現整體上升趨勢。這表明,随着相關政策效應的逐漸顯現,大陸入境旅遊市場正在進入恢複增長的新通道。

一系列便利外籍人員來華措施的推出,無疑是入境旅遊加快恢複發展的重大利好,加之入境旅遊市場經營主體信心逐漸向好,大陸入境旅遊迎來新的發展機遇。當然,入境旅遊市場要恢複到疫情之前的水準,還需要一段時期。首先,放眼全世界,入境旅遊市場在很大程度上受制于嚴峻複雜的外部環境;其次,立足大陸,國家推出的一系列相關政策效應釋放和落地需要一個過程;再次,立足入境旅遊自身,供應鍊的全面修複以及供應鍊、産業鍊和價值鍊的融合協同,還需要更多努力。

促進入境旅遊恢複發展是系統工程,需要統籌協調好中央與地方、市場與政府、供方與需方的關系,以政策措施為導向,以市場力量為主體,以營銷推廣為重點,以人才培養為保障,圍繞“吃住行遊購娛”全鍊條同向發力、同題共答。

一是圍繞讓境外遊客“願意來”,加大優質産品供給和海外市場推廣。聯合國世界旅遊組織釋出調查報告顯示,40%的國際旅遊與文化有關,外國遊客相對更喜歡大陸的文化、曆史、購物和美食。讓境外遊客“願意來”,做好“兩手抓、一攻略”很重要。一手抓産品開發,結合入境客群構成和旅遊偏好,加大入境遊産品開發力度,串點成線,串珠成鍊,打造更多展現中國特色、具有代表性的精品旅遊線路。一手抓海外營銷,全面啟動“你好!中國”國家旅遊形象推廣活動,注重發揮好海外中國文化中心、旅遊辦事處、簽證中心、行業媒體和社交平台作用,加強精準營銷。同時,在此基礎上,精心編制好外國人遊中國攻略及指南,并加強前端推送,增強對境外遊客的吸引力。

二是圍繞讓境外遊客“來得了”,提高航空運輸通達性和通關便利化水準。提升航空運輸通達性,對于促進入境旅遊恢複發展至關重要。據中國民用航空局資料,至2023年底,大陸國際客運定期航班恢複至每周4782班,約為疫情前的62.8%。随着大陸簽證政策不斷優化調整,境外遊客來華旅遊意願有望持續增強,需要進一步提高航空運輸通達性,增加與主要客源地、周邊國家的航線,加密航班頻次。當然,也需要邊檢、口岸、出入境等相關部門加強關聯,統籌服務發展和保障安全,全面優化口岸簽證政策和流程,不斷提升通關便利化水準。

三是圍繞讓境外遊客“遊得好”,全面優化配套服務。從去年淄博燒烤出圈,到近期哈爾濱冰雪旅遊火爆,這波熱度已經“火”到了海外,全球搜尋熱度持續上升,也吸引了許多外國遊客赴哈爾濱感受中國旅遊魅力。這座城市的營商環境、服務水準和城市品牌等建設經驗為做好入境旅遊工作帶來諸多啟示。要把與境外遊客共情共鳴作為着力點,圍繞便利預約、恢複國際航班、優化口岸簽證、提升支付便利度、便捷交通出行、加強國際語言環境建設等,下大力氣破解難點、貫通卡點、打通堵點,持續提升境外遊客的體驗感。

四是圍繞讓境外遊客“帶得走”,研發生産突出中國特色和文化内涵的商品。中國旅遊研究院預測,2024年大陸入出境旅遊規模有望超過2.64億人次。将入境客流轉化為消費熱、現金流,也是做好入境旅遊工作的重要一環。應聚焦重點消費商圈、文創産業園區和新業态、新模式、新服務,培育一批具有中國特色、本地特點和核心競争力的文旅新消費品牌産品;鼓勵老字号等有實力的企業創新經營模式,與知名IP跨界合作,推出蘊含本地文化的文創、伴手禮和特色旅遊商品,讓境外遊客感興趣、願意買、帶得走。最重要的是要讓境外遊客把對中國的好印象、好口碑帶走,讓他們以後再來中國。(特約評論員 王紅彥)(來源:中國旅遊報)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