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作者:王記雜談

張良因其出色的謀略和深遠的政治眼光備受贊譽,被譽為"謀聖"。他在大漢國運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不僅為劉邦構築光明未來,更為自己打造了最佳人生道路。在漢初三傑中,張良是唯一能夠善始善終的人。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張良廟

張良并非生而非凡,而是一個出身名門的貴族子弟。他的祖父和父親都曾擔任南韓宰相,而他自己也擁有着俊美的容貌和高貴的氣質。然而,他并非一開始就是偉大的謀士,而是一個熱血青年,曾為複國之仇而尋求暗殺秦始皇的機會。盡管暗殺計劃失敗,但這段經曆塑造了他日後成為謀士的決心和毅力。

經曆暗殺秦始皇失敗(傳說非史料記載)

據傳說,張良年輕時曾策劃暗殺秦始皇,但計劃失敗了。這段經曆讓他明白暴力和沖動的無效,開始轉向思考更深入的政治問題。

關于張良曾經策劃暗殺秦始皇的事迹,目前并沒有确鑿的史料證明其真實性。據《史記》和《漢書》等史書記載,張良年輕時曾對秦始皇的暴政感到憤慨,但并未實際行動。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然而,根據後來張良的一些言行,可以推測他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例如,據《漢書·張良傳》記載,張良在向儒生談論自己的理想時說:“吾欲為吏,當清名聲;吾欲為賢士,當竭忠心;吾欲為丞相,當顧天下。吾所惡者,秦始皇。吾所欲者,社稷而已。”這段話表明了他對秦始皇的厭惡,同時也顯示了他渴望為國家做出貢獻的雄心壯志。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張良像

此外,張良曾經找到一位武功高強的朋友,希望能夠借助他們之間的關系制定一個暗殺計劃。然而,這個朋友最終沒有同意,因為他認為這樣做風險太大,而且可能會招緻家族滅門之禍。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傳聞張良刺秦處

雖然沒有确鑿的史料證明張良曾經策劃暗殺秦始皇的事情,但根據他的一些言行和曆史背景,可以推斷出他曾經有過這樣的想法。

拜見黃石公

在沂水圯橋上,張良遇到了傳說中的隐士黃石公,并被贈送了《太公兵法》之書。這本兵法書對他的成長和謀略能力的提升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關于張良拜見黃石公的事迹,雖然在曆史記載中确切的細節有限,但根據傳說和後來的文獻記載,可以大緻還原這一事件。

根據傳說,當時年輕的張良正在沂水圯橋上遊蕩,遇到了一個神秘的老人,他就是黃石公。黃石公是一個隐士,他精通兵法和政治政策,被視為智慧的象征。

據《漢書·張良傳》記載,黃石公見到張良之後,對他的聰明才智和志向有所贊賞。黃石公以《太公兵法》作為禮物送給了張良,并教導他一些關于兵法和政治的要領。《太公兵法》是一本古代兵法書籍,被認為是太公望(姜子牙)所著,内容涉及軍事戰略、治國安邦等方面。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張良廟

據說,張良在接受黃石公的教誨後,對政治、兵法和謀略産生了更深入的了解,他的智慧和能力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這段傳說顯示出張良通過拜見黃石公,獲得了寶貴的教誨和指導,為他未來在政治舞台上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這段傳說并沒有确鑿的史料證明,屬于後人的口耳相傳和文學創作。是以,我們對于張良拜見黃石公的具體細節和真實性了解有限,僅能按照傳說和文獻記載進行描述。

投靠劉邦:張良投靠了劉邦,并成為劉邦的謀士

張良投靠劉邦是中國曆史上著名的一幕,也是張良的成名之作。據《史記》和《漢書》等史書記載,張良在與黃石公拜别後,開始了他的政治生涯。當時,秦朝已經滅亡,各個諸侯國開始了角逐天下的争奪戰。劉邦是一個出身平民、頗有軍事才能的農民起義軍領袖,他正處于與項羽争奪天下的關鍵時期。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位于河南省内的劉邦像

據《史記·劉敬列傳》記載,張良在項羽攻打鹹陽城時,利用自己的謀略幫助劉邦設計了“暗度陳倉”的計策。該計策利用地形,讓劉邦的軍隊偷偷繞到項羽的背後,成功占領了陳倉關,進而在戰略上占據了優勢。

此外,根據《史記·項羽本紀》的記載,張良還設計了“鬥智鴻門”計策,幫助劉邦在與項羽争奪江南地區的戰争中獲得勝利。該計策利用了項羽的虛榮心理,安排了一次華麗的宴會,讓劉邦乘機逃走。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張良作為劉邦的謀士,通過自己的智慧和謀略,成功地為劉邦設計了多項關鍵的戰略,例如暗度陳倉、鬥智鴻門等。這些計策在楚漢戰争中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為劉邦最終奪取天下奠定了基礎。

勸阻分封諸侯

在劉邦獲得王位後,他打算分封諸侯,但張良勸阻他不要這樣做。他認為這樣做會引起内部紛争,削弱國家實力。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傳聞劉邦斬蛇處(河南境内)

根據曆史記載,劉邦在奪取天下後面臨了一個重要的抉擇:是繼續實行分封制度,将天下分封給一些諸侯王,還是集權統一,建立中央集權制度。當時,一些朝臣和将領都支援分封制度,認為這樣可以穩定天下局勢,鞏固劉邦的統治。

然而,張良卻持有不同的觀點,并勸阻劉邦不要分封諸侯。他認為,分封諸侯會導緻内部紛争和權力鬥争,削弱國家的實力和統一力量。他主張建立中央集權制度,将天下統一歸于一人,以加強對各地的控制和管理。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張良廟

根據《漢書·張良傳》的記載,張良在私下與劉邦商議時,向劉邦詳細闡述了他的觀點。他指出,分封諸侯會讓各地的諸侯王形成割據勢力,他們可能會互相争鬥、互相攻伐,使國家陷入動蕩和内亂。同時,他還提到了曆史上類似的案例,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侯争霸,以及秦朝分封制度的弊端。

張良的勸阻起到了一定的作用,劉邦最終接受了他的建議,放棄了分封諸侯的計劃,決定集權統一。這使得劉邦能夠更加集中力量,有效地管理和鞏固他的統治。

張良在勸阻分封諸侯的問題上,主張集權統一,避免内部紛争和削弱國家實力。他的勸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為後來的漢朝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度奠定了基礎。

支援定都關中

張良支援婁敬的定都關中的建議,并為此提出了明智的意見。最終,劉邦決定将都城建在關中。

在漢朝建立之初,劉邦面臨了標明都城的問題。當時,有兩派意見:一派主張将都城設在陳留,因為這裡是劉邦的故鄉;另一派則主張将都城設在關中,因為這裡地形險要,易于防守,并且位置靠近各個地區,友善統治。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漢代盛世建築

婁敬是主張将都城設在關中的代表人物,他認為關中地區地勢險要,易于防守,可以有效地防禦外來侵襲。張良也支援婁敬的意見,并提出了一些明智的意見。

根據《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張良指出,将都城設在陳留容易讓人誤以為劉邦是本土起義軍,難以獲得全國的信任和支援。而将都城設在關中,則可以更好地統治天下,對于鞏固漢朝的統治地位非常重要。他還提到了關中地區的優越性,如它是一個戰略要地,交通便利,人口衆多等等。

最終,劉邦接受了婁敬和張良的建議,并決定将都城設在關中。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劉邦在鹹陽城内宴請各位大臣時表示:“我今天能夠稱王,全賴婁敬和張良的建言。若不是他們的支援和建議,我今天就做不了這個王。”

張良在定都關中問題上,主張将都城設在關中,認為這樣可以更好地統治天下,增強漢朝的統治地位。他的意見得到了劉邦的認同和采納,最終确定了将都城建在關中的決策。

建議攻取若羌地區

在戰争時期,張良建議劉邦攻取若羌地區,這個地區是漢朝西部的重要戰略要地。他的建議被采納,劉邦成功攻占了若羌。

根據史書記載,張良在戰争時期建議劉邦攻取若羌地區的建議,這個地區被視為漢朝西部的重要戰略要地。以下是詳細展開說明,并提供相應的史料依據。

若羌地區位于今天的新疆地區,地處絲綢之路的要沖,控制着連接配接中原和西域的交通要道。該地區是一個重要的商業樞紐和軍事要地,對于統一天下、鞏固漢朝統治地位具有重要意義。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根據《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當時張良向劉邦提出,若羌地區地理位置重要,對漢朝的統治有着重要影響。他指出,若羌地區地形險要,地勢高峻,易于防守。如果漢朝能夠攻取若羌,就可以控制絲綢之路的要沖,穩定西部邊疆,防止外族侵擾,保障中原的安全。

劉邦接受了張良的建議,決定攻取若羌地區。據《史記·留侯世家》記載,劉邦親自帶兵出征,經過一番激烈戰鬥,最終成功攻占了若羌,并将該地區納入漢朝的版圖。

此次攻取若羌的軍事行動對于鞏固漢朝西部邊疆的統治具有重要意義。攻取若羌後,漢朝得以控制絲綢之路的要道,加強與西域各國的貿易往來,促進了中原文化向西方的傳播,對于推動經濟發展和文化交流起到了積極作用。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張良廟内景

張良在戰争時期建議劉邦攻取若羌地區,這個地區被視為漢朝西部的重要戰略要地。劉邦采納了他的建議,成功攻占了若羌,鞏固了漢朝在西部地區的統治地位。以上史料依據主要來自《史記·留侯世家》。

文成侯

張良在漢初三傑中,是唯一能夠善始善終的人。他為國家做出了重大貢獻,但始終保持謙遜和淡泊的态度。最終,他請求退出朝廷,專注修煉養生之術,被尊稱為文成侯。

張良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在國家建設和統治過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以其謙遜和淡泊的态度著稱,并最終選擇退出朝廷,專注修煉養生之術,被尊稱為文成侯。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張良廟

根據《史記·留侯世家》的記載,張良在劉邦建立漢朝後,擔任了重要的官職,并為國家做出了許多貢獻。他以聰明才智和深思熟慮的決策聞名,為劉邦提供了許多明智的建議,幫助劉邦鞏固統治、推動政務發展。

然而,盡管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張良始終保持謙遜和淡泊的态度。他沒有追求權力和地位,而是更加關注國家的長遠發展和人民的福祉。他認識到自己的能力有限,不願意沉溺于權勢之中,而是更願意緻力于個人修煉和養生之術。

在《史記·留侯世家》中,有一段記載着張良的退隐之事。他向劉邦請辭官職,請求退隐山林,專心修養身心,并推崇養生之術。劉邦雖然不舍,但最終答應了張良的請求,尊稱他為文成侯,并給予了一片屬于他的土地。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山西平遙張良塑像

張良的退隐和專注修煉養生之術,反映了他對個人修養和内在修煉的重視。他認為隻有修煉自己的身心,才能更好地為國家和人民服務。這種淡泊名利、追求内在修養的精神,使得他被後人敬仰并尊稱為文成侯。

張良作為漢初三傑之一,在國家建設和統治過程中做出了重大貢獻。他保持謙遜和淡泊的态度,最終選擇退出朝廷,專注修煉養生之術,被尊稱為文成侯。以上史料依據主要來自《史記·留侯世家》。

結語

在張良的一生中,他深受劉邦的倚重,但也始終保持着謙遜和淡泊的态度。他最終請求退出朝廷,專注修煉養生之術,最終于前186年病逝,享年七十九歲,被尊稱為文成侯。

謀臣之多,為何張良被稱為謀臣之聖?異于常人的經曆造就了謀聖!

張良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他的智慧和謀略為漢初的大事做出了重大貢獻,成為了中國古代曆史上備受贊譽的謀臣。

#張良#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