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作者:微趣史

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注”按鈕,友善以後持續為您推送此類文章,同時也便于您進行讨論與分享,您的支援是我們堅持創作的動力~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公元1世紀,海上。

一艘巨大船隻,載着滿滿的貨物,從遠方而來。自那之後,印度與東南亞之間,便搭建起了一座無形的橋梁。

在随後的幾百年時間裡,印度化的種子,在東南亞落地生根,慢慢成長為參天大樹。樹蔭之下,兩種不同的文明,在此碰撞……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問題出現:神秘的“印度化”

中南半島與馬來群島,是構成東南亞的兩個核心要素。堅實的陸地,廣袤的海洋,共同成就了東南亞。而從這片土地誕生的那刻起,便與中國有着不解之緣。

古代,強大的中原王朝,往往是中南半島國家的宗主國。這不僅是名義上的臣服,更是地理位置的天然親近,也是商貿往來最順理成章的選擇。

按理來說,中國應當是東南亞古代史中的絕對主角,可是,1909年,一位法國學者,卻發現了一絲異樣。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他寫了一本名叫《占婆史》的書,在書中,這位學者提到,古代東南亞還存在着另一股不容忽略的力量,印度。

于是,“印度化”這個有些新奇的詞語,第一次與東南亞産生了關聯。

沒過多久,越來越多的學者注意到了這個問題。印度化的真正含義,也在激烈的讨論中,漸漸明晰。

其實,所謂印度化,就是指東南亞出現了一批與印度類似的王朝。這些王朝在政治、經濟與文化領域,受到了印度的影響。

比如,東南亞各國曾經大範圍流行過梵文,而梵文恰恰是印度的标志。不僅如此,印度佛教也成為了這些東南亞國家共同的信仰。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梁書》中曾有記載,公元4世紀下半期,一大批印度化王朝,如同雨後春筍一般,出現在東南亞各地。

從扶南,到緬甸,再到爪哇和暹羅,處處都充斥着濃郁的印度元素。甚至有人戲稱,東南亞才是最大的印度王國。

發展至此,印度化的性質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這不再隻是一場單純的學習,而是一次聲勢浩大的文化擴張。這場擴張的主導者,便是位于南亞的印度。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然而,這一奇特的現象,令不少學者都感到了由衷的迷惑。

就地理位置而言,中國距離東南亞更近,也同樣擁有先進而完備的文化體系。為什麼在那一時期,能夠影響東南亞的偏偏是印度,而非中國?

東南亞與印度的緣分,究竟從何時開始?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追根溯源:東南亞與印度的接觸

其實,東南亞與印度的交往,比我們想象的要早許多。

盡管中國更靠近東南亞,但是,身處南亞次大陸的印度,與東南亞亦相隔不遠,兩個地區之間,并沒有無法克服的地理障礙。是以,在遙遠的古代,從印度前往東南亞,算不上一件難事。

地理上的便利,為兩個地區的深入接觸,埋下了伏筆。

印度古老史詩《羅摩衍那》裡,就有着東南亞諸國的身影。

《羅摩衍那》的第四篇名叫《猴國篇》,這一篇講述了羅摩的冒險故事。為了尋找悉達,他跋山涉水,來到了黃金島與金州金地。

實際上,這兩個地方,是同一片區域,隻不過在史詩中,一個用梵文書寫,另一個使用了巴利文。

根據學者考證,這一片區域,應當是緬甸、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一帶,也就是東南亞的西部地區。除了《羅摩衍那》之外,佛教經典《本生經》、《大史》與《島史》等書中,也有類似的表述。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可見,在公元前的幾百年裡,就曾有印度人前往東南亞。

但是,毫無疑問,這些事件具有十足的偶然性,并沒有形成體系。彼時,印度文化也并未對東南亞産生實質性的影響。

直到公元1-2世紀,情況才徹底改變,因為海上貿易出現了。

當時,東南亞還處于石器時代,但印度已經擁有了成熟的王朝。相比之下,遠比東南亞要發達許多,這也是東南亞會接受印度文化改造的根本性原因。

換言之,面對一個比自己強大許多倍的文明,東南亞别無選擇,隻能被動接受沖擊。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盡管同為文化大國,但相比之下,印度文化的擴張性,要遠遠大于中華文明。

一來,在漫長的曆史演進過程裡,中國在大多數時候,依舊是一個以陸地為主的國家。為了維持穩定,許多朝代甚至實施了嚴厲的海禁政策。

當然,這并不意味着,中國沒有揚帆遠航的能力,恰恰相反,古代中國的造船技術高超,足以面對海上的風浪。

但是,受到儒家文化的熏陶,中國的曆代王朝,似乎都對向海外擴張興趣缺缺。縱然有使臣揚起風帆,駕船前往各處,往往也隻是政治上的象征意義,用來彰顯王朝的強大。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二來,印度的文化擴張,具有濃厚的宗教色彩。

但凡這世界上,能夠存活并發揚光大的宗教,多半都懷有強烈的傳播欲望,并且将增加信徒,擴張版圖,視為第一要務。在宗教的刺激下,印度便更熱衷于向東南亞進發,以經濟貿易為契機,進行“文化殖民”。

但是,古代中國天然對宗教興趣有限。就連中國本土的道教,也更注重向内求道,自我修行,而非對外講經。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可見,中國從最開始,便并未參與這場文化上的“攻城略地”。是以,印度抓住機會,拿下了東南亞。

印度内部,孕育着龐大的封建國家,他們對奢侈品的需要,極大程度刺激了海上貿易的繁榮。而東南亞不僅是連接配接各方的海上走廊,又是黃金與香料的原産地,理所應當地被推上了曆史舞台,與印度産生了密不可分的糾葛。

于是,在往後的千年時光裡,東南亞的印度化,就這樣拉開了帷幕。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緩慢演變:印度的影響力

實作印度化,無法一蹴而就,而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分為多個階段。

最開始,無論印度文化如何努力,也始終無法擺脫外來者的身份,隻能在東南亞本土文化的基礎上,濺起小小的水花。

彼時東南亞的印度化國家,也更像是在過家家。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在一個印度人的帶領下,當地部落聚集而成,建造與供奉和印度有關的神靈,用來象征國家的統一。這一時期的印度化,将印度的王權與東南亞的精靈崇拜相融合,充斥着古老與質樸的韻味。

沒有精美的廟宇,也沒有恢弘的宮殿,更沒有驚人的石碑,這些印度化的典型象征,直到笈多帝國時期,才漸漸顯露。

原因無他,笈多帝國是印度曆史上最輝煌的一段過往。王朝政治與經濟高度發達,促進了文化的蓬勃生長,而這種旺盛的生命力,也遠渡重洋,傳遞到了東南亞。

再加上,東南亞也有了一定的發展,走出了混沌的黑暗時期,迎來了曙光,正渴求着更強大的精神力量。曾經貧瘠的文化土壤,已經煥然一新,足以令印度文化破土生長。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于是,二者一拍即合,共同締造了特殊的印度化景象。

當時,婆羅門教複興,并轉化為印度教,大乘佛教得以廣泛傳播。印度的藝術、法律與政治,在東南亞以驚人的速度發展起來。而處于上升期的東南亞群眾,也一改往日消極被動的态度,開始主動接近印度文化。

在他們眼中,印度象征着強大,他們也渴求着那股令國家強大的力量。正因如此,接受印度文化,效仿印度文化,成為了一股潮流。

當地人無比堅定的相信,實作印度化,便是讓東南亞邁向繁榮的第一步。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與此同時,一大批東南亞商人也乘坐商船,漂洋過海來到了印度。甚至,他們開始在印度的大港口附近定居,有了自己的據點。

這些在印度長期生活的商人,最後往往還是會回到東南亞。回國後,他們便無形中成為了印度文化的傳播者。

在印度生活的點滴,被原封不動的帶回家鄉,那些風俗與信仰,最終實作了本土化。

東南亞的印度化,同樣可以從建築風格裡窺探一二。

修建于8世紀的婆羅浮屠與修建于12世紀的吳哥建築群,都是古代東南亞文化藝術的瑰寶。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而這兩類建築,背後均有着印度文化的影子。可神奇的是,它們甚至遠遠超越了印度本土的同類建築,在構思和手法上,取得了質的突破。

這一事例,再度說明,東南亞在印度化的過程裡,逐漸發揮了自己的主觀能動性。

而印度化的結束,也與印度自身的衰落脫不開幹系。

整個東南亞印度化的程序,大約在15世紀左右畫上了句号。14世紀初,梵文文化逐漸衰落,影響力大不如前。與此同時,伊斯蘭教與其它的宗教派别,也逐漸在東南亞崛起,改變了過去印度佛教一家獨大的想象。

15世紀,印度尼西亞的滿者伯夷王國覆滅,為這場聲勢浩大的東南亞印度化,畫上了最終的句号。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然而,曆史雖已經成為了過往,但印度的文化基因,依舊深深镌刻在了東南亞的骨子裡。

而印度與中國,同為文明古國,也都是亞洲大國,現在更是開發中國家隊列裡強有力的競争者,天生有幾分“水火不容”的意味。

或許,東南亞在現代與中國的摩擦和沖突,也在冥冥之中,與曾經的印度化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系。

未來,東南亞的文明之舟,究竟會駛向何方,還需要打上一個大大的問号。

離中國更近,東南亞為何走向了印度化?東南亞對華不友好的深層原因

參考文獻:

1、趙自勇.古代東南亞的印度化問題淺談[J].華南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994,(第3期).

2、鄭學檬著. 印象 中國曆史 隋唐卷 國家的統一與治理[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1.07.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