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抗戰中的中國遠征軍(10)英軍撤退被圍

作者:子名曆史

杜聿明口述:

3月30日晨,200師突圍後,我當晚令新22師以一營在葉帶西占領前進陣地,掩護主力在斯瓦河南北岸構築逐次抵抗陣地,31日下達正式指令。

這一戰鬥的目的是掩護主力集中,準備平滿納會戰。

以後,平滿納既會而不戰,是因東西兩路告急,棠吉、瓦城動搖,因而放棄會戰。

其是以稱為逐次抵抗戰鬥(或稱狙擊戰鬥),是根據目前地形(斯瓦至平滿納為隘路)、敵我戰術特點、緬甸交通運輸腐化、主力集中無法預計以及同古被圍的教訓等等,是以,确定我軍掩護部隊不固守一陣地,利用隘路預設縱深陣地逐次抵抗優勢敵人的攻擊;

在誘敵深入我陣地内尚未立足時,埋藏的地雷炸彈一起爆發,兩側埋伏狙擊兵配合我正面部隊一舉反擊消滅敵人。

我軍這種陣地又要虛虛實實,使敵人捉摸不清;尤其經過一兩次打擊後,敵軍就裹足不敢急進。

是以,新22師牽制敵人半月之久(連南陽車站攻擊約21日之久),其間激烈戰鬥亦達12日之多,使敵人傷亡慘重,寸步難行。

而我軍已達到以少勝衆、以劣制優的目的。當時,敵我使用兵力如次:

敵方:第55師團三個聯隊,第18師兩個聯隊,山野炮二營,重炮一營,空軍飛機數十架,戰車若幹。

我方:第5軍新22師三個團,戰車一部,山炮一營,遊擊支隊新兵訓練處兩個團。

從4月1~4日,新22師一部與敵55師團一部,對峙于葉帶西以南南陽車站間,僅有小部隊搜尋戰鬥及斷續炮戰。

4月4~10日,敵55師團以步炮戰車聯合,全力向我新22師猛攻,我軍按照預定計劃,在斯瓦陣地以南完成任務并予敵以嚴重打擊,敵傷亡甚衆,并且,摸不清我軍虛實戰法。

這期間,我第5軍部便衣偵探馬玉山僞裝緬甸人,為敵55師團司令部挑水打雜。有一天,他發現敵人辦公桌上有地圖一幅,繪有部隊番号位置,立刻燒好一壺水,乘敵人吃飯時,送進辦公室,将地圖偷出,星夜跑回平滿納。

我親眼看到這張日軍地圖,注明了新增18師團56及124兩個聯隊,山炮、重炮各一營,當即轉知前方注意。

抗戰中的中國遠征軍(10)英軍撤退被圍

正在撤退的英緬軍裝甲部隊 圖檔來自網絡

4月11~16日,敵增援部隊輪番攻擊,炮空轟炸更為猛烈,并不斷轟炸平滿納,新22師應用虛虛實實的狙擊埋伏并進行遊擊戰,給敵人以極大打擊。

至16日晚,我軍安全進入平滿納既設陣地。

在這期間,我遊擊司令黃翔派出部隊在勃固山脈内,神出鬼沒地往來穿梭,打擊敵人後方交通運輸,并襲擊同古機場。

他們于4月7日前,偵知敵人從仰光向同古方面增加3000餘人。可惜,團長王肇中經驗不夠,所部官兵又多屬新兵,擾亂敵人的次數不多,嚴重的打擊更談不到。

但是,以後從各方對照,他們所得情報和第一線部隊發現敵人的檔案基本上是符合的。

是役,我軍戰術運用靈活,使敵人捉摸不定,傷亡較大。敵55師團已十分殘破,不得不增加18師團作為主力,我新22師也傷亡1500餘人。

在東路毛奇方向,18日以前,僅有敵人一個聯隊,18日,敵偵知我放棄平滿納會戰計劃後,始将集中同古之第56師團主力轉用于毛奇方面,19日,在保拉發現敵戰車運輸車48輛。

當日,我暫55師即失去聯絡,羅衣考失守。23日,日軍進入棠吉,同時東犯,羅列姆當日失陷。

我第6軍兵力分割使用,一營一團被敵各個擊破,而最惡劣的,是一經與敵接觸即離開公路,各級指揮官失掉掌握,以緻臘戍門戶大開,敵人得以長驅直入。

景東方向則始終未與敵人接觸。

在這期間,英軍已全部集結于西路。其無鬥志,一經與敵接觸即行潰退,4月1日,放棄普羅美,5日,放棄阿蘭廟,以後逐日撤退不停。

抗戰中的中國遠征軍(10)英軍撤退被圍

正在撤退的英緬軍 圖檔來自網絡

4月13日,英軍提出要求中國軍隊在英軍方面薩斯瓦、唐德文伊、馬格威接防,掩護英軍撤退,這等于全部向我交防,而毫未提及英軍以後的任務。

到17日,英軍在仁安羌的一師及裝甲旅約七千餘人就被敵人一個大隊包圍,實為戰史中的最大笑話。

我新22師自3月26日與敵接觸以來,至4月16日共與敵戰鬥21日之久,我軍先攻繼守,用逐次抵抗戰術與優勢之敵(先後五個聯隊)連續激戰達12日,不但達成掩護主力的任務,而且消耗打擊敵人并引敵人深入于與我有利的決戰地區。可以說,在我抗日遠征史上這是罕見的戰例。

王楚英口述:

同古會戰的計劃夭折後,史迪威和第5軍軍長杜聿明共同策劃了平滿納會戰計劃,要旨是在西線英軍的配合下,中國遠征軍集中主力,于緬甸中部的平滿納一帶中央戰線,以頑強的阻擊大量殺傷敵軍,将日軍一至兩個師團誘至我軍預設陣地後,圍而殲之。

4月5日,蔣介石、宋美齡夫婦在史迪威陪同下來到緬甸後,準許了“平滿納會戰計劃”,并要求史迪威去說服新到任的英軍統帥亞曆山大,要英軍履行他們自己所做的承諾:

守住西線要地,以便中國遠征軍在平滿納與日軍決戰。

這個亞曆山大倒也不是個等閑之輩,在歐洲戰場,他因為成功地指揮了敦刻爾克大撤退而名噪一時,英國首相丘吉爾把他派到緬甸的用意是不言而喻的。

果然,亞曆山大不僅不支援中國遠征軍的計劃,反過來,還要求中方派一個師去西線支援英軍作戰。

蔣介石發現,英軍無意參加平滿納會戰,判斷英軍很可能會擅自後撤,為使第5軍能按計劃在平滿納與日軍決戰,先破其一路,蔣介石決定:以中國遠征軍為主,繼續實行平滿納會戰。

若單從軍事的角度看,我覺得,蔣介石決定舉行平滿納會戰,并提出具體的會戰指導方針和要求,其考慮很周全,措施也很得當,這個仗原是有勝算把握的。

可是,關鍵問題出在英國人不僅無意參與平滿納會戰,而且“不願意看到中國軍隊在緬甸打勝仗,制造出使中國人有賴在緬甸不走的理由”。

這是英17師副參謀長安德森上校和裝甲營長派生少校,在1942年2月28日夜,在勃固同我話别時,向我透露英軍在緬最高指揮韋維爾此前對他兩人所講的原話。

其實,英軍的戰車和炮兵等重裝備明顯強于日軍,但他們無心戀戰,畏敵如虎。

就在中國遠征軍于平滿納一線展開時,英軍卻在4月4日就開始全線北撤,到4月6日,我軍平滿納戰線的右側背,完全暴露在日軍的威脅之下,迫使杜聿明于13日,趕往馬圭會晤英緬第1軍軍長斯利姆中将,再次要求英軍據守現陣地,切勿再後退;

他還希望英軍炮兵和坦克,能派出一部支援平滿納會戰。

斯利姆随即同亞曆山大通話商談此事,以“撤退将軍”聞名的亞曆山大再次故伎重演,非但不支援中國軍隊作戰,反而要求中國軍隊派出精銳部隊掩護英軍撤退。

杜聿明當即斷然拒絕,說:“既然你們一定要退走,那就請便吧!平滿納會戰我們自會獨力進行。再見!”

他說罷,就憤然離去,杜聿明同斯利姆的首次會晤就這樣不歡而散了。

俗話說兵敗如山倒,英軍一退再退,很快一發不可收拾,終于,在短短的十天内把自己最重要的戰略能源基地——仁安羌暴露在日軍的刀鋒之下。

仁安羌是緬甸最大的油田,年産石油百餘萬噸,侵緬日軍早就對其垂涎三尺,力圖盡早奪取這個極端重要的戰略目标,掠取其豐富的石油,以供其侵略戰争的急需。

仁安羌東鄰勃固山脈,西濱伊洛瓦底江,東北距緬北重鎮曼德勒約250千米;南至仰光450千米,正南同空軍基地馬圭僅45千米,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該地南臨因河,北瀕賓河,内為沙漠地帶,到處聳立着如林的采油井架,靠近賓河的五一零高地(其西側臨河高地名白塔山)和南部靠近因河的五一零高地(名妙峰山),是控制油田區的制高點。

油田内,有東西向和南北向兩條柏油公路在白塔山和妙峰山之間交彙,一條公路從伊洛瓦底江邊的油田碼頭通到東面鐵路線上的納貌,另一條公路,從賓河大橋經妙峰山西麓南接馬圭空軍基地。

14日,英軍放棄馬圭,随即炸毀仁安羌油田。斯利姆親率13旅和十多輛坦克,經仁安羌退向歸約、稍埠,英緬 1師和戰車營由馬圭向仁安羌退去,英17師和裝甲旅則由東敦枝向北退到納貌(又名:納特卯克)。

15日,日軍第33師團長櫻井省三中将得知仁安羌油田已被英軍炸了,遙望該處火光燭天,響聲動地,即令第214聯隊第3大隊長高延隆雄中佐率該部及輕裝甲車隊、山炮、速射炮各一隊,乘汽車向賓河北岸急馳。

不久,這支日軍控制了大橋,一舉截斷英軍退路,并俘獲英後勤部隊和13旅官兵280人。

抗戰中的中國遠征軍(10)英軍撤退被圍

進攻仁安羌油田的日軍 圖檔來自網絡

而第214聯隊主力及山炮3大隊則追蹤英13旅占領了油田區内的道路交叉點附近地區,派兵四處撲滅大火,搶救油田設施。

黃昏前,英緬第1師師長斯考特少将率所部第1、第2兩個旅和戰車營共7683人,在日軍第33師團的荒木支隊的壓迫下,由馬圭向仁安羌油田退來,他們以坦克分别提前衛和後衛,一路倉皇後退。

荒木支隊由少将步兵團長荒木正二指揮213聯隊、山炮33聯隊主力、工兵33聯隊、速射炮3中隊構成。

英軍剛進到油田區内道路交叉地區,即遭到日軍214聯隊主力和乘船由伊洛瓦底江趕來的214聯隊1大隊的堵擊,以及跟蹤追來的荒木支隊從英軍背後的攻擊。

該師當即陷進了日軍的包圍圈中,他們向日軍發起了幾次沖擊,卻未奏功。

與此同時,斯利姆親率英13旅在坦克、裝甲車和炮兵支援下,也對賓河北岸的日軍高延大隊發起攻擊,但是,遭到了日軍的強力反擊,不但未能逐驅日軍,反而損失了數十名官兵和幾輛坦克、裝甲車,無功而返。

随後,斯利姆指令英17師和裝甲第7旅全力進攻仁安羌,解救被圍的英緬一師,結果也是一樣,被日軍迎頭痛擊後負創而歸。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