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在近日舉行的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上,美國某晶片大廠CEO公開表示,在美日荷的聯合限制下,中國與全球頂尖晶圓廠的技術差距為10年。

對于他的這個說法,我是不服的。不知道這位老兄所謂的10年差距,是怎麼算出來的。

首先,台積電的7nm工藝是在2018年量産的,蘋果的A12、華為麒麟980和高通骁龍855都采用了這個工藝。

那麼為了更好的給大家講今天的視訊,後面遇到關鍵的地方,我會用S進行替代,希望多了解,我也相信大家都能看懂。

随着華為Mate60在2023年釋出,晶片S也橫空出世,加上最近火熱的Nova12開始批量供應,可見這顆晶片早已經實作大規模量産。并且,因為性能方面的優異表現,以及我們手裡并沒有EUV,是以它大機率是7nm工藝。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當然,咱們不能信口胡說,要有依據。

根據知名研究機構TechInsights的報告顯示,經過電子顯微鏡掃描,其分析團隊認為,S具備了7nm特征。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另外,還有消息稱,S的半導體密度達到了每平方毫米100萬,超過了台積電的N7P工藝,介于N7P和N6之間。

還是根據TechInsights的報告,S的面積大概是107平方毫米,簡單算一下,S的半導體數量大概為107億個。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對于上面關于密度的資料,我暫時沒有找到原始的出處或者權威媒體的報道,但是我找了一位大神的視訊,挑重點的跟大家說下。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具體為,先是在晶片上的B1、A1、A2、A3、A4五個核心,找到五個點位進行分析。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5處密度分别是:B1的111.64Mmtr(HD Sram),A1的82.19Mmtr(HP Logic),A2的77.09Mmtr(HP Sram),A3的119.61Mmtr(HD Sram),A4的115.992Mmtr(HD Logic)。那麼平均下來的密度大概為HP 80mtr,HD 115mtr。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可能不太好了解,其實就是不同的區域半導體密度不同,那麼最終結合面積等參數進行計算,可以得到S一共有114.0287億個半導體,然後考慮到上下5%的誤差,S的半導體數量大概為119.73-108.32億。這個數字與上面的107億,還是較為接近的。

是以說,我們已經有了7nm的能力。那麼照此對比一下,2018和2023,差距是5年。但是可别忘了,這個差距是在被全力打壓之下辦到的,倘若沒有種種限制,我相信差距會極限縮短。

另外,台積電的5nm工藝是在2020年實作量産的。而此前,一位較為知名的部落客表示,我們的EUV已經上線調試了,而且上來就是3nm,未來2年就能量産。如果是2025年,與2020年相比,仍然是5年。但是,同樣是在被全力針對的情況下實作的。當然了,我們必須承認,對于這樣的言論,自然是無法考證的。但是有網友表示,該部落客的爆料向來挺準。隻是這種評價不能作為評判标準。總之,希望其所言能早日成真。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不過半導體行業的發展,其實是有慣性的,也就是一旦在某個環節突破,就好像徹底打通了一般,快速疊代,産業鍊上也會全面開花。就像台積電的7nm是2018,僅過了2年就5nm了。當然了,他們有EUV,我們暫時沒有,這點要承認,我們的疊代難度将會更大。

另外,像前面那位高管提到的10年差距,其實那可能是他按照西方的發展路線推測出來的,這絕對不适用于我們中國。例如,此前央視曾經報道過,TechInsights副主席認為Mate 60 Pro的晶片距離最先進的技術仍有2-2.5節點的差距。對此,北京郵電大學教授、中國資訊經濟學會常務副理事長呂廷傑表示,這意味着我們跟先進制程還有3到5年的差距,但這是西方國家用他們的技術進步速度來判斷的,我們中國往往能用中國速度完成超越。

那這是為什麼呢?咱們抛開技術層面,往最簡單了說,大廠H的辦公大樓,每當到了晚上,都是燈火通明得,大家都在加班加點的幹。僅憑這一點,西方能做到嗎?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換句話說,做同樣的事兒,在中國人身上,總是能發生點奇迹。例如,在國記憶體儲晶片大廠身上,不就已經上演過了嗎?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總之,S大規模商業應用以後,或許很多人都有些恐慌了,也開始了老套路——傾銷政策,也就是降價。例如,台積電對28nm以上成熟工藝降價2-5%,而7nm工藝的降價幅度更大,為5%-10%左右。

此舉也說明,台積電的壓力在變大。

一方面,被要求去美國建廠,一個不行,還得建兩個。投資數百億美元,但補貼又遲遲不到位,資金壓力可想而知。另外,工廠的建設過程中,還遇到了很多麻煩。更重要的是,在美國建廠的各項費用較高,也包括後期的營運成本,即便是未來量産了,其生産出來的晶片,在價格方面可能也沒什麼優勢。尤其是,将來很有可能會面對來自大陸晶片的沖擊。

另一方面,2023年,台積電營收約為21617.4億元新台币,折合人民币4926.6億元,相比2022年下降了4.5%,以美元來計算則營收為692.98億美元,同比下降更多,達到了8.7%。淨利潤率為38.8%,較2022年的44.9%下降6.1%。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近些年來,一路高歌猛進的業績突然停了,多少是有些意外的。而跟台積電業績同樣下降的,還有中國晶片進口規模的連續兩年下降,今年更是大降了15.4%,為3494億美元。

英特爾CEO:中國造芯技術與世界頂尖水準相差10年,真是這樣嗎?

那麼,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背後當然是中國半導體産業鍊的崛起。

2018年之前,中國本土晶片自給率約為 5%。而據IC Insights的統計,2020年,中國本土晶片的自給率約為16.6%,2021年約為17.6%,2022年約為18.3%。

而2023年,有兩組資料,一個是國際知名研究機構IBS給出的,自給率是25.61%。另一個是TechInsights給出的23.3%。二者雖然有一點差距,但不多,可能跟統計方法有關。

但這些足以說明,5年時間,我們的自給率已經有了明顯提升,國産晶片的産能在持續走高。

就像華為手機一樣,多用一顆麒麟,就意味着可以少用一顆某通,同時也意味着,台積電可能要少生産一顆某通晶片,甚至是全球半導體産業鍊上的各個環節都會受到牽連。而反過來,多用一顆麒麟,就意味着國産半導體産業鍊需要多生産一顆晶片,這背後的意義實在是太大了,将會推動整個行業的進一步發展。

并且,一旦某天我們實作高端工藝的真正突破,加上底層作業系統鴻蒙的發展壯大,麒麟或将可以開放供應,國産廠商們将有了更多選擇,即便不使用麒麟,也會在采購其他晶片時,獲得更多的話語權。國外晶片進價便宜了,産品也就成本低了,售價也會随之下降,最終作為普通使用者的我們,也将是以受益。你說,這不好嗎?

說實話,那個場景必定是美好的,這在以前還真不敢想,現在嘛,大家真的可以異想天開了。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