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那些“進階”的書法,為何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很“醜陋”

作者:鴻鹄迎罡

文·段宏剛

藝術欣賞是一種非常複雜的審美活動,是指欣賞者對藝術品進行感覺、思考、賞析、了解、再創造的一種綜合過程。

藝術欣賞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對欣賞者來說,必須具備比較豐富的生活閱曆、藝術素養、文化知識和審美能力,所欣賞的藝術品,則一定要具備較高的審美價值和審美内涵,能激發起欣賞者的好感,能觸動其心弦,刺激欣賞者探究下去。

大凡稱作藝術的東西,其實都有或多或少的審美共性,但是,審美共性并不能照顧到所有人的嗜好和趣味。畢竟,千人千面,衆口難調。

那些“進階”的書法,為何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很“醜陋”

就拿書法欣賞來說,有人喜歡王羲之《蘭亭集序》、趙子昂《洛神賦》之類的“秀美”型書法,有人偏愛魏碑、顔真卿《顔勤禮碑》之類的“壯美”型書法,也有人心儀黃庭堅《松風閣詩》之類的“奇美”類型的書法,還有人熱衷諸如徐渭、王铎、傅山、鄭闆橋等人的“拙美”書風。

當然,書法美的類型不止以上四種,有些書法往往曲高和寡,隻有極少數人才能欣賞得了。這類書法在圈子裡通常被看作是“進階”的書法,但在普通人眼裡,覺得很“醜陋”,對其藝術價值持懷疑态度。

對書法“小白”來說,好書法有某些共性,比如說,字型規範端正,筆畫勻稱平直,章法自然流暢,形态美觀得體,整體觀之,給人漂亮秀麗,中規中矩,容易辨認的感受。當然,這也是書法裡傳統的審美觀念,大多數人對其有認同感。

那些“進階”的書法,為何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很“醜陋”

如果以這樣的審美共性來評價書法的好壞,那麼,隻有“秀美”類型的書法,明清時期流行的館閣體,乃至當代以田英章為代表的“印刷體”書法,能入書法“小白”的法眼,其它類型的書法,在他們眼裡完全就是一文不值的異類。

書法小白之所有這樣的審美觀念,跟他們的眼界或者說鑒賞能力有很大關系,而鑒賞能力主要依靠文化修養和生活閱曆來支援。

禅宗裡提出,參禅有三種境界:參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所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徹悟之後,看山隻是山,看水隻是水。

如果把參禅的三種境界用到書法欣賞上,同樣能說明問題。

那些“進階”的書法,為何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很“醜陋”

普通書法愛好者剛接觸書法,見過的書法碑帖并不多,能接觸到的書法名家也不多,讀過的書法著作也屈指可數,甚至連怎樣執筆和運筆都做不好,對書法的認知基本上停留在表層的“辨識層面”,就是說,僅僅能根據字形厘清“五大書體”的特征,能看懂常見的繁體字,評價一幅書法的好壞時,往往隻看重字型是否漂亮美觀,字形是否容易辨認,章法布局是否順眼。

畢竟,剛接觸書法的人,跟容易看懂的楷書、行楷、館閣體、印刷體等字型打交道多,在某種程度上已經形成了“固化思維”,認為好書法就是這種中規中矩的樣子。如果見到的書法稍微有些變化,字型形态稍微超出了自己的接受程度和認知能力,就會否定它們。

這就是欣賞書法的第一種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些“進階”的書法,為何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很“醜陋”

随着普通書法愛好者的“辨識能力”逐漸提升,眼界逐漸開闊,見識到古往今來一些名家的書法,對書法的好壞,具備了一定的判斷能力之後,就覺得自己了不起。甚至會對自己有一種盲目的自信,認為不符合自己品位的東西,就是錯的。

用民間流行的一句俗語來說,這類人是“一瓶子不想,半瓶子咣當”。

真正有學問和本事的人,走到哪裡都非常謙虛,不顯山露水,還經常不恥下問,向别人虛心學習。而那些一知半解,有點小成就的人往往沾沾自喜,走到哪裡都喜歡炫耀自己。

那些“進階”的書法,為何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很“醜陋”

這類人說白了依然是書法小白,依然停留在主觀的審美嗜好和審美階段上,隻看重書法外在的美麗形式,而忽視了書法内在的藝術氣息和情感訴求,認為優雅秀麗,妍媚端莊,潇灑俊逸的書法才是好書法。

正因為有這樣的觀念,他們對書法的認知也走向了偏頗和狹隘,往往将拙樸高古,奇崛野逸,凝重滞澀的書法,看作是上不了台面的“下等作品”。

這類人經常對名家的作品評頭論足,對号稱“天下第二行書”的顔真卿《祭侄文稿》的評價是“淩亂滞澀,滿紙狼藉”,對徐渭書法的評價是“潦草奇異,放蕩狂野”,對鄭闆橋書法的評價是“歪歪扭扭,亂石鋪街”。

一些人甚至給《祭侄文稿》貼上了“醜書鼻祖”的标簽。

那些“進階”的書法,為何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很“醜陋”

《祭侄文稿》全名叫《祭侄贈贊善大夫季明文》,是顔真卿于758年寫給侄子的一篇情真意切的悼文,全文共計234字,用行書夾雜草書來寫,使用了許多“篆籀筆法”,行筆轉折處流暢圓潤,不露鋒芒,整體觀之,氣韻渾然天成,在書法線條裡把個人情緒展現得淋漓盡緻,是中國書法史上“神采美”作品的代表作。

顔真卿創作《祭侄文稿》時,情到深處難以自持,完全由情感意識主導着毛筆去書寫,對結字、章法、筆法、布局等外在形式完全不在意,即使筆上的墨用完了,他也是下意識地寫下去,無意間制造了“枯筆”效果,跟整體形成了濃淡、輕重、虛實、緩急的對比關系,個人的情緒起伏跟線條的韻律節奏合二為一,可以說,《祭侄文稿》是一幅自然天成的作品,藝術價值極高,書法小白根本欣賞不了。

同樣,徐渭和鄭闆橋的書法也都極具個性,用筆肆意誇張,不講究約定俗成的筆法,在氣勢和沖擊力上都很突出,給人狂野張揚之感。

那些“進階”的書法,為何在普通人眼裡,看起來很“醜陋”

他們幾人的書法作品,在美學境界上實在太高,給人陽春白雪的感受,普通人的美學修養和審美能力根本達不到那個層次,根本看不出魅力所在。再者,他們幾人的作品跟傳統的書法審美觀念相差太大,也是導緻不被接受的重要原因。

當一個普通書法愛好者見識到太多的人事,進入終極境界“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時,才發現書法這潭水深不見底,它博大精深,包羅萬象,即使同一件書法作品,用不同心境也能解讀出不同之美,何況是那些千人千面的作品。

一個人隻有在經曆了浮華之後,才能看破浮華的本質。一個隻練過幾天字的書法小白,又豈能對那些高山仰止般的書法臻品說三道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