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那些“高级”的书法,为何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很“丑陋”

作者:鸿鹄迎罡

文·段宏刚

艺术欣赏是一种非常复杂的审美活动,是指欣赏者对艺术品进行感知、思考、赏析、理解、再创造的一种综合过程。

艺术欣赏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对欣赏者来说,必须具备比较丰富的生活阅历、艺术素养、文化知识和审美能力,所欣赏的艺术品,则一定要具备较高的审美价值和审美内涵,能激发起欣赏者的好感,能触动其心弦,刺激欣赏者探究下去。

大凡称作艺术的东西,其实都有或多或少的审美共性,但是,审美共性并不能照顾到所有人的嗜好和趣味。毕竟,千人千面,众口难调。

那些“高级”的书法,为何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很“丑陋”

就拿书法欣赏来说,有人喜欢王羲之《兰亭集序》、赵子昂《洛神赋》之类的“秀美”型书法,有人偏爱魏碑、颜真卿《颜勤礼碑》之类的“壮美”型书法,也有人心仪黄庭坚《松风阁诗》之类的“奇美”类型的书法,还有人热衷诸如徐渭、王铎、傅山、郑板桥等人的“拙美”书风。

当然,书法美的类型不止以上四种,有些书法往往曲高和寡,只有极少数人才能欣赏得了。这类书法在圈子里通常被看作是“高级”的书法,但在普通人眼里,觉得很“丑陋”,对其艺术价值持怀疑态度。

对书法“小白”来说,好书法有某些共性,比如说,字体规范端正,笔画匀称平直,章法自然流畅,形态美观得体,整体观之,给人漂亮秀丽,中规中矩,容易辨认的感受。当然,这也是书法里传统的审美观念,大多数人对其有认同感。

那些“高级”的书法,为何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很“丑陋”

如果以这样的审美共性来评价书法的好坏,那么,只有“秀美”类型的书法,明清时期流行的馆阁体,乃至当代以田英章为代表的“印刷体”书法,能入书法“小白”的法眼,其它类型的书法,在他们眼里完全就是一文不值的异类。

书法小白之所有这样的审美观念,跟他们的眼界或者说鉴赏能力有很大关系,而鉴赏能力主要依靠文化修养和生活阅历来支持。

禅宗里提出,参禅有三种境界:参禅之初,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禅有所悟,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彻悟之后,看山只是山,看水只是水。

如果把参禅的三种境界用到书法欣赏上,同样能说明问题。

那些“高级”的书法,为何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很“丑陋”

普通书法爱好者刚接触书法,见过的书法碑帖并不多,能接触到的书法名家也不多,读过的书法著作也屈指可数,甚至连怎样执笔和运笔都做不好,对书法的认知基本上停留在表层的“辨识层面”,就是说,仅仅能根据字形分清“五大书体”的特征,能看懂常见的繁体字,评价一幅书法的好坏时,往往只看重字体是否漂亮美观,字形是否容易辨认,章法布局是否顺眼。

毕竟,刚接触书法的人,跟容易看懂的楷书、行楷、馆阁体、印刷体等字体打交道多,在某种程度上已经形成了“固化思维”,认为好书法就是这种中规中矩的样子。如果见到的书法稍微有些变化,字体形态稍微超出了自己的接受程度和认知能力,就会否定它们。

这就是欣赏书法的第一种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

那些“高级”的书法,为何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很“丑陋”

随着普通书法爱好者的“辨识能力”逐渐提升,眼界逐渐开阔,见识到古往今来一些名家的书法,对书法的好坏,具备了一定的判断能力之后,就觉得自己了不起。甚至会对自己有一种盲目的自信,认为不符合自己品位的东西,就是错的。

用民间流行的一句俗语来说,这类人是“一瓶子不想,半瓶子咣当”。

真正有学问和本事的人,走到哪里都非常谦虚,不显山露水,还经常不耻下问,向别人虚心学习。而那些一知半解,有点小成就的人往往沾沾自喜,走到哪里都喜欢炫耀自己。

那些“高级”的书法,为何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很“丑陋”

这类人说白了依然是书法小白,依然停留在主观的审美嗜好和审美阶段上,只看重书法外在的美丽形式,而忽视了书法内在的艺术气息和情感诉求,认为优雅秀丽,妍媚端庄,潇洒俊逸的书法才是好书法。

正因为有这样的观念,他们对书法的认知也走向了偏颇和狭隘,往往将拙朴高古,奇崛野逸,凝重滞涩的书法,看作是上不了台面的“下等作品”。

这类人经常对名家的作品评头论足,对号称“天下第二行书”的颜真卿《祭侄文稿》的评价是“凌乱滞涩,满纸狼藉”,对徐渭书法的评价是“潦草奇异,放荡狂野”,对郑板桥书法的评价是“歪歪扭扭,乱石铺街”。

一些人甚至给《祭侄文稿》贴上了“丑书鼻祖”的标签。

那些“高级”的书法,为何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很“丑陋”

《祭侄文稿》全名叫《祭侄赠赞善大夫季明文》,是颜真卿于758年写给侄子的一篇情真意切的悼文,全文共计234字,用行书夹杂草书来写,使用了许多“篆籀笔法”,行笔转折处流畅圆润,不露锋芒,整体观之,气韵浑然天成,在书法线条里把个人情绪展现得淋漓尽致,是中国书法史上“神采美”作品的代表作。

颜真卿创作《祭侄文稿》时,情到深处难以自持,完全由情感意识主导着毛笔去书写,对结字、章法、笔法、布局等外在形式完全不在意,即使笔上的墨用完了,他也是下意识地写下去,无意间制造了“枯笔”效果,跟整体形成了浓淡、轻重、虚实、缓急的对比关系,个人的情绪起伏跟线条的韵律节奏合二为一,可以说,《祭侄文稿》是一幅自然天成的作品,艺术价值极高,书法小白根本欣赏不了。

同样,徐渭和郑板桥的书法也都极具个性,用笔肆意夸张,不讲究约定俗成的笔法,在气势和冲击力上都很突出,给人狂野张扬之感。

那些“高级”的书法,为何在普通人眼里,看起来很“丑陋”

他们几人的书法作品,在美学境界上实在太高,给人阳春白雪的感受,普通人的美学修养和审美能力根本达不到那个层次,根本看不出魅力所在。再者,他们几人的作品跟传统的书法审美观念相差太大,也是导致不被接受的重要原因。

当一个普通书法爱好者见识到太多的人事,进入终极境界“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时,才发现书法这潭水深不见底,它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即使同一件书法作品,用不同心境也能解读出不同之美,何况是那些千人千面的作品。

一个人只有在经历了浮华之后,才能看破浮华的本质。一个只练过几天字的书法小白,又岂能对那些高山仰止般的书法臻品说三道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