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70%的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下巴掉了”……

作者:生命時報
70%的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下巴掉了”……

在大快朵頤、張嘴打哈欠、哈哈大笑時,有的人可能會突然出現張不開嘴的現象,即大家常說的“下巴掉了”。

事實上,這是一類口腔關節疾病——颞下颌關節紊亂,除了引發關節彈響,還會導緻周圍肌肉疼痛,甚至照相時出現“大小臉”。

70%的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下巴掉了”……

《生命時報》采訪專家,告訴你颞下颌關節為什麼會紊亂,并教你如何避免它出故障。

受訪專家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康複醫學科主管實體治療師 李耀春

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第二醫院口腔外科主治醫生 蔡卓莺

70%的人都經曆過“下巴掉了”

「颞下颌關節紊亂」全稱叫做Temporomandibular disorders,縮寫為TMD,它并非單一的病,而是一類疾病的總稱。

颞下颌關節紊亂病好發于20~40歲中青年女性,青少年患者也不少見。據統計,約70%的人一生中至少出現過一次颞下颌關節紊亂病相關症狀或體征。

70%的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下巴掉了”……

颞下颌關節位于耳屏前方約1厘米的位置。用手從耳屏往前稍向下一點點的方向觸摸,同時做張口閉口的動作,當摸到一個可以活動的關節時,就是颞下颌關節所在位置,這個關節也是我們頭面部唯一能活動的部分。

咀嚼、吞咽、說話及做表情等所有日常需要用到下巴的活動,都和颞下颌關節有關。

70%的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下巴掉了”……

當患颞下颌關節紊亂病時,可能出現多種局部症狀:

  • 肩頸部位:可能出現活動不便或僵硬、疼痛、酸脹、疲勞感等與頸椎病相關的症狀;
  • 頭部:主要表現為頭痛,如前額、太陽穴、頭皮部位疼痛,也有偏頭痛、反射痛等症狀;
  • 口腔:可能出現壓痛、牙關緊閉、磨牙、牙齒松動等;
  • 耳朵:可出現耳朵疼痛、耳鳴、耳塞等症狀;眼睛可能表現為眼後疼痛、視物模糊等;
  • 咽喉:會有吞咽障礙、說話聲音變化、嗓子不适等。

除了以上常見症狀,還可能出現眩暈、睡眠障礙、焦慮、抑郁、歪下巴、大小臉等。

好好的下巴,為什麼突然卡了?

正常情況下,人們張大嘴的開口度大約在35~55毫米,而颞下颌關節紊亂病患者的開口度通常<25毫米,主動活動和被動拉伸時還常常伴有疼痛。

該病的病因目前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多種因素有關:

咀嚼肌紊亂

外傷、精神緊張、寒冷刺激、夜磨牙等會導緻咀嚼肌直接受損。

吃飯張口過大或牙科治療等需要長時間大張口的情況,也可導緻咀嚼肌過度活動。

關節結構紊亂

常與異常應力有關,如咬硬物、突然過大張口、外傷等導緻髁突快速或過度移動,産生關節盤移位。

70%的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下巴掉了”……

關節炎

損傷、關節鄰近組織的發炎、關節盤移位等導緻颞下颌關節滑膜炎。

骨關節病

損傷、發炎、關節盤移位、關節持續承受異常壓力、咬硬物、外傷等因素,可導緻關節表面軟骨受到破壞,出現骨關節病。

除了關節本身,颞下颌關節還與身體其他疾病密切相關。頸椎病、脊柱側彎,甚至下肢某些疾病,也可能繼發颞下颌關節功能紊亂。

生活中,可通過5步來粗略判斷是否存在颞下颌關節功能紊亂:

  • 痛:疼痛是否涉及頭面部,尤其是耳朵前方、太陽穴、腮幫子等位置。
  • 聽:說話或吃飯等張口或閉口的動作中出現彈響等。
  • 摸:将食指、中指指尖放在兩側颞下颌關節的位置,同時做張閉口的動作,檢查是否摸到兩側關節的不對稱活動(活動幅度不對稱、關節突出等)或突然彈跳。
  • 塞:嘗試将食、中、環三指并排塞進張開的牙齒之間,如不能将3指放入,提示張口受限。
  • 看:對照鏡子觀察下巴在張口的過程中,是否存在往一側偏歪的情況,或者先向一側歪斜,再拐向另外一側。

以上任意一種情況的出現,都提示可能患有颞下颌關節紊亂。

做到8點預防颞下颌關節故障

為避免發生颞下颌關節紊亂病,生活中做到以下幾點預防:

1.避免進食需要過量張大嘴巴咀嚼的食物,如不大張口咬蘋果、包子、漢堡、雞腿、西瓜等。

2.避免進食過硬的食物,如避免咬核桃、花生、瓜子殼等;少咬甘蔗;不吃未煮爛的瘦肉、生硬的米飯等。

3.避免進食過量有韌性的食物,如牛肉、牛筋、牛肚、鴨胗、面筋等。

70%的人,一生至少有一次“下巴掉了”……

4.避免進食需要反複咀嚼的食物,如口香糖、QQ糖、糯米糕點等。

5.避免長時間張大嘴巴,比如在接受牙科口腔治療時,若治療時間較長,期間可閉口休息一段時間;減少張大口唱歌的時間;打哈欠時舌頭要抵住上腭,避免大張口。

6.避免單側咀嚼,盡量雙側進行交替咀嚼。

7.局部熱敷,避免單指按壓關節,夜磨牙嚴重時建議神經内科就診。

8.如有牙列不齊、牙缺失,盡快修複缺失牙,在關節症狀不明顯、咬合基本穩定時進行正畸排齊牙列,改善咬合關系。

颞下颌關節紊亂的治療強調兩個原則——多學科綜合治療和梯度治療。所涉及的學科有口腔科、心理精神科、疼痛科、神經科以及康複科等相關專業。

  • 第一梯度是保守治療(理療、手法、運動、咬合闆治療、關節腔注射);
  • 第二梯度是微創手術治療,即關節鏡手術;
  • 第三梯度是開放手術治療(如關節盤錨固術、關節置換術等)。

通常建議先行保守治療,無效再考慮手術治療。▲

本期編輯:張宇

版權聲明:本文為《生命時報》原創,未經授權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