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曾國藩:成大事者,必有“三慢”

作者:藝境
曾國藩:成大事者,必有“三慢”

曾國藩生于一個家境一般,且從未出過秀才的普通家庭,資質也比較平庸,考試考了七次才中秀才。

但是七次過後,便仿若開竅了一般,次年,便中了舉人。

又過了四年,中了進士、被點翰林。

在官場中,也能如魚得水,深谙與人相處之道。

此後組建湘軍與太平天國對戰,從不求奇謀,不貪小利,穩紮穩打,最終功克了天京。

縱觀他的一生,一直信奉着慢就是快,以拙勝巧。

正是靠着這份慢功夫,奔手段,才位極人臣,官至封侯。

正如古人所雲:有才而性緩者,定屬大才。

能在這三個方面慢下來,你便能更好的經營自己,享受生活,并把生活過成你想要的樣子。

慢讀書

古人雲:“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無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如今的人,都自帶有一種躁急。

一味的急功近利,想一步登天。

但當你抱着急于求成的心态去做事情,最終往往會離真正的成功越來越遠。

所謂“慢工出細活”、“欲速則不達”,就是這樣的道理。

錢鐘書讀書時,常會一邊讀,一邊記筆記,寫感想。

有時候讀完一頁的書,甚至會有十頁的注解。

錢鐘書的慢讀書,慢在用心上。

也正是錢鐘書這樣的讀書态度,讓他創作出了自己上百萬字的成名作——《管錐篇》,自己也學貫中西,博覽古今。

曾國藩說:“一句不通,不看下句;今日不通,明日再讀”。

古人也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慢”是為了把書讀熟、讀牢、讀深。

慢讀書才能在閱讀的過程中有所吸收、有所思考、有所學習。

你一旦學會了慢讀書,便能擁有一份穩定的财富,并獲得更加深刻的成長。

曾國藩:成大事者,必有“三慢”

慢說話

生活中,許多人說話都随心所欲,不假思索,不顧結果。

古人雲: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

說話是一門學問。

說好了,是暖心的話;說不好,便與人交惡,甚至引來禍事。

諸葛亮舉兵伐魏時,司馬懿為避其鋒芒,選擇高挂免戰牌,堅守不出。

為了化解僵局,諸葛亮送了一件女人的衣服給司馬懿,諷刺他膽小如鼠。

司馬懿收到後,雖生氣,但還是不動聲色向使者詢問諸葛亮近況。

誰知使者不假思索道:“我們丞相勤于政事,事情不管大小都要親自過問,而且吃的東西很少。”

司馬懿聽罷,深知諸葛亮撐不了多久,更加對諸葛亮的諸多挑釁不予理會。

就這樣諸葛亮最後因勞累過度被拖垮,不得不班師回朝。

言多必失,說話太快的人往往會在不知覺的情況下洩露了自己的秘密,進而使自己功敗垂成。

與人相處,不瞎不啞不聾難以成事。

故而會說話的人,都懂得三思而後言。

知道的,慎重的說;一知半解的,不瞎說;把話說好、說對、說透。

如此便能于人留下口德,于己也留住福氣。

曾國藩:成大事者,必有“三慢”

慢做事

一天,一個道童向道長問道:“師父,憑借我現在的努力與資質需要多久才可以開悟?”

道長答道:“需要十年。”

道童很沮喪,随後又振奮道:“要是我從現在開始加倍苦修,那又需要多久呢?”

道長說:“那可能要二十年。”

道童開始疑惑了,于是又問:“如果我廢寝忘食,夜以繼日的修行呢?”

道長敲了敲道童的頭道:“那你可能永遠也開悟不了了。”

無論心智的曆練,還是知識的學習,都遠非一朝一夕的事情。

你越是急急忙忙,就越會手忙腳亂。

任何事情,慢下來才能腳踏實地,才不至于給自己留下歪歪扭扭的腳印,導緻自己跌倒。

《道德經》有雲:“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台,起于累土。”

再高的樹,都是慢慢生長的;再高的樓台,也是一層一層搭建起來的。

真正的慢生活,需要穩中思進、慢裡有為。

生活,也隻有有了充分的準備,才能事半功倍,人生也會越走越順。

許多人都告誡我們:“你要快一點,不能慢,慢就會輸人一大截。”

但是我們卻會發現,有時候,慢一點也沒關系的。

學會慢一點,能讓我們在生活中找到平衡,張弛有度、勞逸結合。

懂得慢一點,我們便能好好體驗與感受身邊的風景。

故而能成大事者,都懂的“慢”下來的智慧。

将自己的事情做好,把自己的生活過得幸福,也讓自己的人生更加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