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中華中醫藥學會釋出兒童呼吸道感染中醫藥防治方案

作者:四川中醫藥

近期,呼吸道疾病高發,兒童可能出現多種病毒混合感染的情況。例如,流感病毒合并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導緻咳嗽、發熱、流涕等症狀的出現。

兒童呼吸道感染屬于中醫學“感冒”、“咳嗽”及“肺炎喘嗽”等範疇。為進一步規範大陸兒童呼吸道感染中醫藥防治,發揮中醫藥預防、治療與康複特色優勢,結合本輪兒童呼吸道感染發病的臨床特點,中華中醫藥學會兒科分會組織專家研究起草并下發了《全國兒童呼吸道感染中醫藥防治方案》。

《方案》指出,病因分外因和内因兩大類,外因責之于風、寒及熱邪等,内因責之于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病位主要在肺。在治法上,初期、極期祛邪為主,恢複期以扶正為要。據證選用辛溫發汗、辛涼解表、清熱宣肺、化痰止咳、通腑洩熱及益氣養陰之法。

《方案》從預防、治療、居家康複三個方面展開,除了中藥、中成藥和中醫特色療法,《方案》還給出了居家康複指導,針對出院或門診藥物治療結束仍偶有鼻塞流涕、咽幹咽癢、間斷輕咳、食欲不振、大便不調兒童,采用一些中醫藥方法居家康複治療,也有助于鞏固療效,病後防複。

全國兒童呼吸道感染中醫藥防治方案

兒童呼吸道感染屬于中醫學“感冒”、“咳嗽”及“肺炎喘嗽”等範疇。為進一步規範大陸兒童呼吸道感染中醫藥防治,發揮中醫藥預防、治療與康複特色優勢,結合本輪兒童呼吸道感染發病的臨床特點,制定本方案,供臨床參考使用。

第一部分 預防方案

一、一般預防

避寒保暖,适時增添衣物,切忌汗出當風;合理飲食,宜清淡,忌油膩,保證充足營養;作息規律,适當活動,減少聚集,勤開窗通風換氣。

二、食療預防

針對兒童不同體質,可在醫生指導下選用藥食同源的中藥輔助預防。

對于平素易于食積,有口氣,腹部脹滿,大便酸臭或便秘,或夾有食物殘渣的食滞質兒童,可以食用山楂、麥芽、陳皮、萊菔子等消食導滞;

對于體型偏胖,不喜活動,汗多而黏,大便不易成型的痰濕質兒童,可以食用陳皮、茯苓、生薏苡仁、赤小豆等化痰利濕;

對于平素容易感冒,面色萎黃,自汗便溏的氣虛質兒童,可以食用黃芪、黨參、山藥、大棗等健脾補氣;

對于形體偏瘦、急躁易怒、手腳心熱、盜汗便幹的陰虛質兒童,可以食用西洋參、玉竹、石斛、百合等養陰生津。

注:食療預防時間建議3~5天。

三、中醫特色療法預防

(一)小兒推拿

适應體質:氣虛質、痰濕質、食滞質。

推薦穴位:腹、足三裡、脊柱等。

功效:調和髒腑、健脾和胃。

操作方法:摩腹100~300次,揉足三裡30~50次,捏脊5~7遍。大便幹加清肺經、清大腸經;脘腹脹滿加揉闆門;汗多加補脾經。

(二)中藥足浴

适應體質:氣虛質、痰濕質。

推薦藥物:黃芪、炒白術、炒蒼術、防風、白芷、石菖蒲、藿香、桂枝、陳皮等。

功效:補氣固表,芳香化濕。

操作方法:加水适量浸泡30分鐘,煎煮,大火燒開10分鐘轉中小火30分鐘取湯2000毫升,置于專用足浴盆内,加涼水調節溫度為37℃~40℃,患兒取坐位,雙足浸泡藥液中,藥液以浸泡過足踝為度,每次浴足15~30分鐘,每日1次,以頭身微微發汗為度。可根據地域不同選取不同功效的藥物進行預防。

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用穴位貼敷、香佩療法、耳穴壓豆等中醫特色療法調理體質,未病先防。

第二部分 治療方案

一、病因病機

病因分外因和内因兩大類,外因責之于風、寒及熱邪等,内因責之于肺脾氣虛、衛外不固。病位主要在肺。主要病機為外邪侵襲、肺失宣肅。肺外合皮毛,邪氣外襲,則成邪犯肺衛證。外邪入裡,成風熱(寒)郁肺證或外寒内熱證。痰熱互結,熱壅血瘀,熱重蘊毒,成痰熱(毒)閉肺證或痰瘀閉肺證。病程遷延,耗氣傷陰,而見陰虛肺熱、肺脾氣虛等熱病後期諸證。

二、治則治法

初期、極期祛邪為主,恢複期以扶正為要。據證選用辛溫發汗、辛涼解表、清熱宣肺、化痰止咳、通腑洩熱及益氣養陰之法。據地域及季節不同,可因時因地治宜。

三、分期論治

(一)初期

1.風寒束表證

症見:發熱或未發熱,惡寒重,無汗,鼻塞,流清涕,頭身疼痛,口淡不渴,咳嗽氣急,痰稀色白,咽不紅,舌質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指紋浮紅。

治法:辛溫發汗。

推薦方藥:葛根湯、麻黃湯或荊防敗毒散。葛根湯常用藥:葛根12g,炙麻黃6g,桂枝6g,生姜9g,炒白芍6g,大棗9g,炙甘草6g。

加減:咳嗽重者加前胡、清半夏;痰多者加陳皮、清半夏;煩躁者加生石膏。

若出現氣急鼻煽等風寒郁肺證,可予華蓋散。

常用中成藥:三拗片、感冒清熱顆粒等。

2.外寒内熱證

症見:高熱,惡寒重,無汗,流清涕,頭痛,身痛,或咽痛,咳喘,煩躁,口渴,納差,心下疼,嘔吐,大便秘結,舌質紅,苔黃膩,脈浮緊或沉弦,指紋浮紅或紫滞。

治法:解表清裡。

推薦方藥:葛根湯合大柴胡湯或大青龍湯。葛根湯合大柴胡湯常用藥:葛根12g,炙麻黃6g,桂枝6g,生姜6~15g,炙甘草6g,炒白芍6g,大棗9g,柴胡12g,黃芩9g,半夏6g,枳實6g,生大黃3g。

加減:便溏者去生大黃;熱重者加生石膏。

常用中成藥:杏貝止咳顆粒、防風通聖丸等。

3.風熱襲表證

症見:發熱重,惡寒輕,汗出,咽痛,流黃涕,咳嗽,咽紅,舌質紅,苔薄黃,脈浮數,指紋浮紫。

治法:辛涼解表。

推薦方藥:銀翹散或桑菊飲。銀翹散常用藥:金銀花9g,連翹9g,竹葉9g,荊芥6g,淡豆豉6g,蘆根9g,薄荷6g,桔梗6g,牛蒡子9g,甘草6g。

加減:咽喉紅腫疼痛者加僵蠶、玄參;高熱加生石膏、栀子;咳甚痰黃加浙貝母。

若出現咳嗽氣急,鼻翼煽動等風熱閉肺證,可予銀翹散合麻杏石甘湯。

常用中成藥:熱炎甯合劑、連花清瘟顆粒、蒲地藍消炎口服液、清宣止咳顆粒、小兒肺熱咳喘顆粒(口服液)、小兒寶泰康顆粒、芩香清解口服液等。挾積滞者,予小兒豉翹清熱顆粒。

(二)極期

1.痰熱壅肺證

症見:高熱,咳嗽喘促,喉間痰鳴,痰稠色黃,鼻翼煽動,面赤唇紅,口幹渴,小便短赤,舌質紅,苔黃膩,脈滑數,指紋紫滞。

治法:清熱滌痰,瀉肺止咳。

推薦方藥:麻杏石甘湯合小陷胸湯。常用藥:炙麻黃6g,苦杏仁9g,生石膏15~30g,全瓜蒌10g,黃連3g,清半夏6g,葶苈子10g,大棗6g,甘草6g。

加減:口幹渴者加天花粉;痰黏稠者加川貝母;便秘、嘔吐者加生大黃、竹茹。

若出現煩躁,壯熱難退,鼻孔幹燥,涕淚俱無,為熱甚蘊毒之熱毒閉肺證,可合黃連解毒湯;若出現咳嗽陣陣,目紅面赤,兼見肝火犯肺證,可合黛蛤散。

常用中成藥:金振口服液、小兒宣肺止咳顆粒等。

2.痰瘀閉肺證

症見:高熱不退,咳聲劇烈,或咳血,鼻翼煽動,胸高脅滿,張口擡肩,或口唇發绀,煩躁不甯,胸痛,便秘,嘔吐,心下疼,舌質暗紅有瘀點瘀斑,舌苔黃厚膩,脈弦澀,指紋紫滞。

治法:清熱化瘀,開肺通腑。

推薦方藥:千金葦莖湯、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常用藥:蘆根15g,薏苡仁9g,冬瓜仁15g,桃仁9g,柴胡9~15g,黃芩9g,赤白芍各9g,清半夏6g,生姜6~15g,炒枳實6g,大棗9g,大黃3g,桂枝9~12g,茯苓9g,丹皮6g,甘草6g。

加減:痰黏稠者加川貝母;熱重者加生石膏;高熱、神昏谵語、四肢抽搐者加安宮牛黃丸或小兒牛黃清心散。面白肢厥、呼吸不利可加獨參湯或至寶丹鼻飼或灌腸。

常用中成藥:連花清咳片、小兒肺熱清顆粒等。

(三)恢複期

1.陰虛肺熱證

症見:低熱,盜汗,幹咳少痰或無痰,口幹口渴,便幹,納差,面色潮紅,舌質紅,苔少或花剝,脈細數,指紋紫。

治法:養陰清熱,潤肺化痰。

推薦方藥:沙參麥冬湯。常用藥:沙參9g,麥冬9g,玉竹9g,天花粉9g,桑葉9g,炒白扁豆9g,炙甘草6g。

加減:低熱纏綿者加青蒿、地骨皮;久咳者加百部、炙紫菀;食少納差加焦山楂、炒麥芽;汗多者加浮小麥、煅牡蛎。

常用中成藥:養陰清肺口服液等。

2.肺脾氣虛證

症見:久咳無力,動則益甚,低熱起伏,面色少華,納差,便溏,神疲乏力,自汗,舌質淡,苔薄白,脈細弱無力,指紋淡紅。

治法:補脾益肺,化痰止咳。

推薦方藥:人參五味子湯。常用藥:黨參(人參)6-12g,炒白術9g,茯苓9g,五味子6g,麥冬9g,陳皮6g,姜半夏6g,紫菀9g,炙甘草6g。

加減:納差加厚樸、炒麥芽;汗多加炙黃芪、煅牡蛎;便溏加炒山藥、炒白扁豆。

若後期複查肺部影像學顯示實變面積仍較大,證屬氣虛血瘀者可合桂枝茯苓丸;若氣虛、陰虛皆備,可予竹葉石膏湯。

常用中成藥:黃龍止咳顆粒等。

注:要密切關注患兒體溫、脈搏、呼吸、血壓等生命體征變化,謹防邪陷正脫等變證出現。上述中藥劑量為4~7歲患兒正常用量,臨床可根據病情、體質、地域及不同年齡段酌情加減。中成藥劑量參照說明書,無兒童用法用量者可據成人用量酌情應用。對藥物特殊煎服法請遵醫囑。

四、中醫特色療法

(一)穴位貼敷

1.散寒止咳貼劑

适應症:風寒束表證。

推薦藥物:麻黃、炒白果仁、細辛、五味子、炒白芥子等,用醋(姜汁醋)等賦形劑調勻。

推薦貼敷穴位:大椎、雙肺俞等。

功效:辛溫解表,宣肺止咳。

2.清熱止咳貼劑

适應症:風熱郁肺證、痰熱壅肺證、熱毒閉肺證。

推薦藥物:桑白皮、地骨皮、杏仁、膽南星等,用醋等賦形劑調勻。

推薦貼敷穴位:天突、膻中、雙肺俞等。

功效:清熱宣肺,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取藥貼于相應穴位。6月齡至1歲,貼敷1~2小時;1歲至4歲,貼敷2~4小時;4歲以上(包含4歲)貼敷4~6小時。若出現局部皮膚發紅、瘙癢,即刻終止貼敷,必要時局部處理。

(二)小兒推拿

1.風寒束表證

推薦穴位:天門、坎宮、太陽、耳背高骨、内八卦、三關、膻中、肺俞。

功效:散寒解表,化痰止咳。

操作方法:推開天門、推坎宮、揉太陽、掐揉耳背高骨即頭面四大手法20~30次,順運内八卦50~100次,推三關100~200次,揉膻中、肺俞30~50次。

2.痰熱壅肺證、熱毒閉肺證。

推薦穴位:肺經、大腸經、六腑、天河水、掌小橫紋。

功效:清熱解毒,滌痰開閉。

操作方法:清肺經200~300次,清大腸經、退六腑各100~120次,清天河水300次、推掌小橫紋50~100次。

(三)針刺

适應症:風熱郁肺證、痰熱壅肺證、熱毒閉肺證等發熱、咳嗽痰多者。

推薦穴位:雙側魚際穴、尺澤穴。

功效:疏風清熱,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魚際穴針刺方向及深度:取1寸毫針向掌心勞宮穴方向刺入,3~6歲兒童針刺0.5寸,6歲以上兒童針刺1寸。尺澤穴針刺方向及深度:直刺進針,針0.3~0.5寸。留針時間及補瀉手法:留針5~10分鐘即可,中間行針1次,适度撚轉提插,平補平瀉;患齡小或配合度不好者可采用快刺不留針的方法。

(四)中藥足浴

适應症:風熱郁肺證,痰熱壅肺證、熱毒閉肺證。

推薦藥物:北柴胡、黃芩、生石膏、大青葉、闆藍根、葛根、連翹、貫衆、蒲公英等。

功效:清熱解毒,解肌退熱。

操作方法:同預防部分足浴操作方法。

(五)拔罐

适應症:風熱郁肺證、痰熱壅肺證、熱毒閉肺證等發熱、咳嗽痰多者。

穴位:大椎、肺俞、脾俞。

功效:清熱宣肺,止咳化痰。

操作方法:每次8~10分鐘,隔天一次,如患兒依從性差、不宜使用火罐者,可選用橡膠罐或抽氣罐。

注:中藥、中成藥和中醫特色療法應在醫生指導下使用。也可根據實際情況在醫生指導下選用中藥塌漬、中藥灌腸、刮痧療法等中醫特色療法輔助治療。

第三部分 居家康複

針對出院或門診藥物治療結束仍偶有鼻塞流涕、咽幹咽癢、間斷輕咳、食欲不振、大便不調兒童,可采用中醫藥方法居家康複治療,有助于鞏固療效,病後防複。

一、膳食指導

飲食均衡,食物多樣。有食欲不振、腹脹等症狀,推薦生姜、山楂、雞内金、白蘿蔔等;有便秘等症狀的,推薦蜂蜜、香蕉、火龍果、芹菜等。

二、穴位按摩

病後遺留鼻塞、流涕、嗅覺不敏感兒童,可以按揉迎香穴、鼻通穴;咳嗽、咽癢者,可以按揉少商、天突穴;腹痛腹脹、納食不佳者,可以順時針摩腹、按揉闆門穴,每次1~3分鐘。

三、其他方法

可以采用五行音樂療法,通過聆聽五音與五髒、五志配合的樂曲,鼓動氣血、調暢情志。也可以采用吹氣球、吹喇叭、腹式呼吸等呼吸療法,增強肺功能。學齡期兒童,可以學做呼吸體操、五禽戲、八段錦,每日一次,每次30分鐘。

附錄

全國兒童呼吸道感染中醫藥防治方案

編寫審定專家組

顧 問:丁 櫻 劉清泉 張忠德

組 長:任獻青 闫永彬

成 員:任獻青 闫永彬 孫曉旭 李付根 于素平 李華偉

執 筆:闫永彬 孫曉旭

來源:中國中醫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