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僅僅一個月,藥明生物又讓市場看傻了 | 見智研究

作者:華爾街見聞

1月10日收盤後,藥明生物釋出了在JP Morgan醫藥大會上的一份PPT,引起市場一片嘩然。

藥明生物再次激起了投資者的憤怒:“耍我可以,注意次數”。

下調新增項目數僅僅一個月,又公布該資料大增,“扇貝歸去來”?

藥明生物在盤後悄悄釋出的這份PPT披露:2023年公司新增項目132個。并大幅上調2024年預期新增項目數30個,從80個到110個。

僅僅一個月,藥明生物又讓市場看傻了 | 見智研究

(2024年1月版本)

但令市場憤怒的是,僅僅一個月前,藥明生物才剛剛公告,公司無法完成此前公布的增長承諾。尤其是對“2023年120個新增項目目标顯然過于激進。”

僅僅一個月,藥明生物又讓市場看傻了 | 見智研究

(2023年12月版本)

藥明生物在12月的公告中指出,截至23年11月30日,公司全年新增項目數僅僅隻有91個。而在24年1月時公告,2023年全年新增132個項目,這意味着12月公司新增41個項目,單月增長數量已經超越23年此前每個季度的增長量(Q1 8個,Q2 38個,Q3 15個 )。

而132個新增項目,還戲劇性的超越120個新增項目數——這個此前公司在12月才剛剛說過過于激進的全年增長目标。

僅僅一個月,藥明生物又讓市場看傻了 | 見智研究

(2023年12月版本)

此前,就在12月公司放出下調全年預期的當天,藥明生物放量大跌超過23%,直接帶崩整個醫藥市場。

僅僅一個月,藥明生物又讓市場看傻了 | 見智研究

但這并不是藥明生物在2023年内第一次發生閃崩,6月20日,藥明生物也出現單日大跌17%。

僅僅一個月,藥明生物又讓市場看傻了 | 見智研究

當日,藥明生物CEO在投資者開放日上透露新簽項目數,大幅低于去年同期,導緻公司股價大跌,同時多家CXO跟跌。

為什麼僅僅一個月,業績就大變臉?

市場此次對于藥明生物的質疑集中在,為什麼短短一個月,新簽項目數就能大變臉?投資者已經對誠信上發出了極大的質疑。

華爾街見聞·見智研究曾在文章《藥明生物帶崩CXO,市場擔憂的是什麼?| 見智研究》中提到,公司認為原定的目标過于激進,且這一情況在3季度末之前就已明确,但公司選擇12月初才公告,當中考慮究竟是什麼?

藥明生物全年設定了120個新增分子的目标,但上半年僅完成46個新訂單,大幅低于預期。盡管下半年的訂單增長有所恢複,截至3季度末,隻有61個分子,到11月30日,總新簽訂單隻達到91個,遠未達到目标。

這個情況意味着:

  • 業績預期的調整應更早發生:藥明生物對D階段業務的下調指引本應在至少第三季度末就進行,但公司延遲了這一調整,可能導緻市場對公司透明度和及時性的質疑。
  • 市場對D階段業務下滑的預期:雖然市場對藥明生物D階段業務的下滑有預期,但公司對此資訊的處理方式可能影響了投資者對其未來業績預測的信心。

但公司在12月初出了不及預期,大幅下調全年展望後,在股價大幅下跌時宣布增持計劃。藥明生物在12月共進行了11次回購,合計回購3474.60萬股,累計回購金額10.05億港元。

當時市場上已有投資者發出公司打壓股價,低價回購賺差價的質疑聲音。

如今,僅僅一個月,公司又悄然釋出23年全年資料,僅僅12月内就新增41個分子,超過今年内任何一個季度的新增分子數。這種操作讓衆多投資者驚呼:“扇貝又遊回來了?!”

12月初公司才剛剛認為全年無法完成新增分子目标,不到一個月就新增41個分子,難道生物醫藥客戶們都是看到藥明生物的“艱難”後主動送溫暖嗎?

見智研究猜想公司12月的新分子訂單來源有可能是兩種,一種是藥明生物放行了很多品質較低的小單。另一種就是某一類分子需求大幅增加,這最可能的分子應該是ADC。臨近年底ADC的火熱交易讓更多廠商殺入ADC領域,ADC的CDMO需求增長導緻新單增加。

但兩種猜想也都有被質疑的空間。

對于前者,藥明生物已經在12月公告下調了增長預期,本身不存在主觀增加低品質訂單的動機。即使考慮到底部增持的10億港币,短期再調高分子增長數目的這個收益對于公司也太小。這一猜想的可能性有限。

對于後者,雖然ADC市場火熱是事實,但這并不是近期才開始的趨勢,公司不應該無法預料到訂單的增加。

對于市場的疑慮,藥明生物顯然需要對投資者做出更多的說明,回應市場的質疑。

見智研究也在此前文章中提到,對于上市公司來說,與市場坦誠溝通,及時更新業績預期,是赢得投資者信任的關鍵。

僅僅一個月,藥明生物又讓市場看傻了 | 見智研究

不過,這份PPT也顯示出了很多行業積極的因素,全球生物醫藥行業的情緒在12月出現巨大變化。藥明生物美國新簽項目占比55%,美國biotech明顯恢複;歐洲占比14%;中國占比25%,23上半年新簽項目數量下降最明顯的是中國,但下半年項目數量比上半年翻三倍。

從種種迹象來看,創新藥市場已經處于冬末春初。如果藥明生物能夠更加詳細解釋這些訂單來源,對于醫藥投資者來說,更重要的意義是,它将證明創新藥市場的複蘇。

本文來自華爾街見聞,歡迎下載下傳APP檢視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