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作者:柏拉圖的訴說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一提起緬甸,大家腦海裡第一個浮現出來的城市名應該就是“仰光”了。

這座臨海的老城,有着悠久的曆史和繁華的都市風貌,也曾是英國殖民者在遠東的政治中心。

然而時移世易,如今的緬甸卻有了一個嶄新的首都——内比都。

2005年,緬甸軍政府突然宣布,要把首都從仰光遷移到内陸400公裡外一個叫“内比都”的新城。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這一激進的決定在當時引發了軒然大波,因為内比都當時不過是一個建成僅2年的新城,根本沒有任何民用設施,隻有政府大樓孤零零的立在田野之中。

一時間,各種議論紛紛。

為何緬甸政府要抛棄繁華的仰光,把首都遷到一個“鬼城”?緬甸人能接受内比都這個新的首都嗎?遷都後的内比都,前景又會如何?

如今時間已過去20年,我們不妨來盤點一下這座新首都的“成長史”,看看它為何從最初的“鬼城”,逐漸發展成一個令人眼前一亮的新興都市。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仰光:殖民者的繁華與緬族的記憶

說到仰光,第一印象就是“古老”和“繁華”。

這座曆史悠久的城市,位于伊洛瓦底江三角洲,正是緬甸最富裕的區域。

仰光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6世紀,當時這裡已經有人居住。

到了11世紀,緬族建立起的蒲甘王朝時期,仰光才真正發展成城市。

那個時代的仰光并不大,隻是一個由石頭圍成的小城,人口也就幾千人。

但是城中有一座建于公元前6世紀的大金塔,這為仰光赢得了“佛都”的美譽。

後來英國殖民者來到緬甸,仰光的命運就此改寫。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19世紀下半葉,英國通過兩次英緬戰争,将緬甸南部納入殖民統治,并定仰光為殖民地首府。

英國殖民政府大力扶持仰光港的建設,還規劃仰光為規整的棋盤式布局。

來自印度的移民也紛紛湧入,仰光的人口暴漲到40萬。

到了20世紀初,仰光已經完全蛻變成一個殖民地的通商口岸。

這裡彙集了緬甸26%的人口,是緬甸乃至整個東南亞最重要的稻米出口港。

可以說,仰光的繁榮是建立在殖民統治之上的。

它承載了緬甸百年的屈辱記憶,對緬族人來說,絕不僅僅是一座城市而已。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内比都:大緬族主義者的新選擇

緬甸在1948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實作獨立。

但剛獨立的緬甸面臨着嚴峻的民族分裂困局,緬甸是一個多民族國家,主要民族有緬族、撣族、克欽族等。

緬族人口約占65%,分布在中南部伊洛瓦底江流域的平原地區,其他少數民族則居住在環繞四周的山地。

這些少數民族擔心一旦獨立,以緬族為主的中央政府會采取高壓政策,剝奪他們的自治權利。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是以,緬族上司人昂山在獨立前就同意實行“聯邦制”,給予少數民族比較高度的自治權。

但這無法根本解決問題,各少數民族地區依然存在強烈的分離傾向。

獨立後數年,撣族、克倫族等在自己控制的領地成立實質上的獨立政權,與中央政府對抗。

為了維持國家的統一,緬甸中央不得不對這些地區發動軍事進攻,長期處于内戰狀态。

同時,緬甸軍隊在長期的内戰中逐漸壯大,軍人在國家權力結構中占有重要地位。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1960年代,以奈溫為代表的軍方勢力終于在1962年發動軍事政變,推翻民選政府,建立了持續至今的軍人政權。

對軍政府來說,仰光這座城市有着複雜的象征意義。

一方面,作為緬甸的經濟中心和最大城市,仰光代表着繁榮和發展。

但另一方面,它也是英國殖民者拓展的産物,承載了緬甸百年來的屈辱記憶。

更重要的是,仰光毗鄰印度洋,這給國家安全帶來隐患。

緬甸剛獨立時就爆發過一些覆滅運動,軍政府擔心外部勢力會從仰光港口入侵。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此外,仰光也離緬甸動蕩的北部邊境較遠,不利于統治。

基于種種考慮,軍政府決心要遷都。

他們希望能找到一個戰略位置優越、易于防守的新首都,以鞏固軍政府的統治。

經過秘密調研和比較,軍政府最後将目光鎖定在了内比都。

内比都位于緬甸中部偏北,正處在南北交通要道上,北鄰重要城市曼德勒。

這裡緊靠山地,又近北部少數民族地區,非常适合作為統領全國的政治中心。

從選址到正式宣布遷都,軍政府始終嚴格保密,以免計劃被外部勢力幹擾。

他們還在内比都附近修建了大量軍事設施,以應對各種突發情況。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2005年11月6日,軍政府迅速釋出遷都指令,要求所有政府部門在48小時内全部遷移到内比都。

雖然這個操作相當離譜,但在軍政府強大的壓力下,這場“閃電遷都”還是在混亂中完成了。

内比都雖然尚未完全建成,但已成為名副其實的新首都。

對軍政府來說,選擇内比都完全是出于戰略考量。

它緊鄰緬甸主要山脈,毗鄰北部核心區,既可防禦外部入侵,又可加強對全國的統治。

更重要的是,内比都距離北部少數民族自治縣較近,這有助于擴大中央對北部地區的影響力。

要知道,北部地區一直處于半獨立狀态,與中央政府對抗。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此外,内比都還靠近老牌重鎮曼德勒,這座古都擁有悠久的曆史,也是緬族圍繞其建立民族認同的核心所在。

可以說,無論從軍事防禦還是政治統治角度,内比都都是軍政府的最佳人選。

這正合乎緬族主義者希望恢複蒲甘王朝榮光的訴求,實作重返内陸核心區的夢想。

當然,仰光依然會保留重要經濟中心的地位。

但公權力的轉移已經注定,緬甸進入了雙核并存的新格局。

這既滿足了軍政府的戰略需求,也使其可以更牢固地控制這個多民族國家。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内比都:從空城到體育場

内比都最初修建之時,規模就非常巨大,城市面積達到6000多平方公裡,幾乎相當于新加坡的國土面積。

規劃者充滿夢想地在藍圖上描繪出寬闊的大街、高聳的寫字樓,試圖讓内比都直接成為一個世界級城市。

然而剛遷來的政府官員一下子生活不能自理,所有的生活用品都要從仰光運送過來,居住條件也很艱苦。

内比都在最初的幾年顯得十分荒涼,被人戲稱為“鬼城”。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好在随後幾年,緬甸政府持續投入資金,内比都的市容也日漸改觀。

到了2013年,内比都已經基本建成,成功舉辦了東南亞運動會的開幕式。

各國嘉賓看到内比都寬闊的街道和現代化的體育設施,對這個嶄新的首都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緬甸政府也許可以說,第一步的計劃已經實作了。

如今内比都已有了五星級酒店、高爾夫球場、動物園等各種功能設施。

它正在逐漸從最初的“空城”狀态,過渡到一個真正的現代化城市。

雖然這裡的人口和經濟總量還遠遠不及仰光,但從長遠來看,内比都是有機會逐漸發展壯大的。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内比都:民心的疏離與認同

然而我們也需要明白,一個城市要成為首都,光有宏偉的建築和先進的設施還不夠,更需要得到人民内心的認同。

這一點,内比都是缺失的。

它不是一個有機成長的城市,而更像軍政府強加給人民的産物。

普通的緬甸人認為,修建内比都浪費了國家太多資源,這些錢本可以用于改善民生。

而且這裡離他們的生活圈過于遙遠,缺乏認同感。

甚至今天,除了政府機構,内比都是不允許夜間通行的。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到了晚上六點,這座城市就會變成一座真正的“鬼城”,十分荒涼。

不過,情況也在慢慢變化,随着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多的緬甸年輕人開始湧入内比都就業、生活,他們或許可以逐漸接受這個城市,并賦予它新的活力。

另一方面,緬甸群眾也明白,國家需要一個穩定統一的政治樞紐。

仰光的地理位置确實偏南,而内比都無疑更适合這個角色。

是以,即便态度還有保留,但越來越多的緬甸人已經開始接受内比都,并把它當成自己國家的首都來看待,這是内比都赢得認同的重要進步。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内比都:傳奇都市的新篇章

内比都作為緬甸新的首都,其崛起充滿傳奇色彩,它既代表着緬族主義者對民族認同的追求,也是軍政府政治運作的産物。

它以驚人的速度從荒郊蛻變為新興城市,但依然需要民心的認同。

可以說,内比都是一座處于變革中的城市,它的曆史還遠未完成,傳奇的新篇章仍在續寫。

無論未來會發生什麼,内比都是不可能被抹殺的,它與仰光一道,将共同見證這個的國家的發展與變遷。

也許20年、30年後,當我們再次提起緬甸,腦海中浮現的已不僅僅是仰光一座城市,那時的緬甸,将是一個擁有雙核的強國。

而作為新興首都的内比都,必将綻放出它更加燦爛的輝煌。

緬甸首府内比都:蕭條如鬼城,緬甸人不待見,為何軍政府卻推崇?

參考資料

中國網,緬甸為何遷都·揭開緬甸新首都神秘面紗(組圖)

外交部,緬甸國家概況

光明網,世界各國遷都往事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