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一群美國人,為何想把美國流浪漢送中國來養老?

作者:詩意懸浮生

最近,複旦大學美國校友會發現了一位在美國街頭流浪16年的華裔博士孫東衛,他表示想結束流浪生活,回中國養老。于是,複旦美國校友會發起了一個200多人的群,商讨如何幫助孫博士實作心願。

一群美國人,為何想把美國流浪漢送中國來養老?

這一行為引發了中國網民的熱議,因為這似乎預示着一個假設——一旦在美國獲得成功後,老了可以回中國享受福利。

孫東衛的遭遇并非個案。1990年,懷揣美國夢的劉玉生抛妻棄女來到美國,卻淪落街頭。2022年,上海同鄉會将70多歲的劉玉生接回中國,他獲得了低保和養老院的照顧。劉玉生感慨“中國真好”。類似案例不勝枚舉,這些人離開家鄉闖蕩多年,老去時卻想回中國安度晚年。

究其原因,一是因為中國的福利體系。中國實行城鄉低保制度,保障困難群衆的基本生活。同時,中國正在加快發展養老服務業,各地養老院完善,提供廉價養老服務。相比之下,美國的社會福利相對薄弱,一旦失業和患病,很容易淪為露宿街頭者。二是情感歸屬。

一群美國人,為何想把美國流浪漢送中國來養老?

雖然他們離開多年,但骨子裡仍視中國為家。三是預設“成功者”的榜樣作用。他們希望通過自己的“成功”示範,鼓勵更多人去美國闖蕩,并告訴大家,一旦失敗也可以回中國。

但是,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把中國作為自己的“兜底計劃”是不負責任的。第一,這種預設“失敗者可以回國”的思維模式可能會扭曲人們的價值追求。為了所謂“成功”,不惜抛妻棄子;而一旦失敗,卻想回國享福利。這種“成功主義”缺乏人文關懷,可能導緻道德滑坡。

一群美國人,為何想把美國流浪漢送中國來養老?

第二,這會給中國的社會保障制度增加不合理的負擔。中國的福利制度本就是以困難群衆為先,如果大量“失敗者”湧入,會擠占本就稀缺的資源。第三,一個人的成功或失敗,與出生地無關,與個人奮鬥有關。不應預設“國外失敗,回國成功”的思路,這既不公平,也不負責任。

那我們該如何看待孫東衛回國養老的事?筆者認為,首先,我們不能對所有回國者一棍子打死。确有人因為戰亂等原因被迫離開,回國是應該予以同情幫助的。其次,對于那些主動離開的人,我們應該采取差別對待。

一群美國人,為何想把美國流浪漢送中國來養老?

如果是年輕時出國,老後回國生活,可以了解;但如果是半道出家,老去時要占用福利資源,則應該慎重考慮。再次,我們要完善相關制度,避免此類事件影響國内社會保障公平。比如可以考慮設定最低繳納年限等門檻,以及适當提高回國人員的養老保險費率等。

孫東衛回國養老一事折射出一些中美之間情感和制度的差異。但是,我們不能也不應預設“失敗者回流”的模式,這既不符合社會公平,也容易被某些人利用。具體到孫東衛個案,如果其境況屬實,可以給予适當幫助。

一群美國人,為何想把美國流浪漢送中國來養老?

但對于類似事件,我們需要從更宏觀的角度考量,制定科學合理的政策,而不是情感性的回應。隻有這樣,才能在發展中維護社會的公平正義。

歡迎評論區留言讨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