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父母,兄弟姐妹就是最好的緣分。
當父母健在的時候,我們會礙于情面,和兄弟姐妹常常小聚,一起贍養父母。
可是父母走了,或者父母很老了,管不了大家庭了,沖突就湧現出來了。
最悲劇的是,兄弟姐妹互相傷害,讓活着的父母,痛不欲生,卻也愛莫能助。
如何才能化解仇恨呢?要均衡家庭的财産,要父母一點都不偏心,還讓大家都幫助你,顯然是不可取的。
唐朝詩人王維,寫了很多關于家庭的詩,選擇其中的三首詩,認真讀一讀,内心很快就會通透起來,人情冷暖,皆在自己。
關鍵是,我們要看人長處,容人短處,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
01
遠行時,有人牽挂。
《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獨在異鄉為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的老家在蒲州,華山的東面。
幾歲時,父親過世了,他作為家裡的長子,和母親一起操勞,管理家業。
十五歲時,他就去了長安,讀書,考取功名。
一晃兩年過去了,功名還沒有拿到,人卻顯得格外孤單。又是一年重陽節,看周圍的人,都和家人團聚,他想到家人的樣子,寫下詩文,表達當時的心情。
有人如此形容王維的這首詩:“不說我想他,卻說他想我,加一倍的凄涼。”
是的,當我們走很遠的路,在遙遠的地方安家,雖然結交了朋友,還是會孤獨。尤其是在人生不順的時候、十字路口,朋友是要走散的。
唯有親人的牽挂,我們永遠都走不出去。你遠離地球,也斬不斷這份情愫。
在“南方都市報”網絡平台上,湖南邵東的黃女士,拿起手機看小視訊,偶爾發現一個流浪漢,和自己的哥哥很像。就在佛山的南海大瀝桂江橋附近。
于是乎,黃女士尋求民警幫助,希望能見到流浪漢本人。
繞了一個圈,找了好多天,黃女士和哥哥重逢了。
原來,哥哥在五年前,去深圳打工,然後和家人失去了聯系,生活也陷入了困頓。
我們看過無數尋親的故事,哪一次不是淚流滿面?這份情,足以說明,兄弟姐妹的情分,是來自骨子裡的,是無法割舍的。
歲月讓我們白發蒼蒼,沖突讓我們心存芥蒂,但對于血脈來說,又算得了什麼呢?
02
成功時,有人分享。
《偶然作·日夕見太行》:“日夕見太行,沉吟未能去。問君何以然,世網嬰我故。小妹日成長,兄弟未有娶。家貧祿既薄,儲蓄非有素。幾回欲奮飛,踟蹰複相顧。”
王維二十一歲,中了進士,任職太樂丞。雖然官職不高,但也有一份工資,能夠讓一家人不再窮困。
官場上,多次波折,讓王維很難受,但是他仍舊堅持住了,畢竟他是家裡的頂梁柱,不能隻為自己而活。
做官的時候,他還考慮到,小妹長大了,兄弟沒有成家立業。而自己的積蓄太少了,不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
生活的點點滴滴,都通過詩句,送到了老家。
當家人讀到信件的時候,一定為王維高興,也感激他的這份關愛。
人生有喜樂,但是在外人面前,隻能喜而不語,樂而不揚。對于家人,那就不一樣了,可以放心說,還能把自己得到東西,分享給家人。
通常,一個家庭裡,最厲害的那個人,就是“大家長”。這是權威,也是沉甸甸的責任。
你過得很好的時候,主動去幫助兄弟姐妹,就會發現,所有的苦,都是值得的。
很多人結仇,其根本是自己太自私了,也喜歡翻舊賬,還惦記着大家庭裡的一畝三分地。
想一想,你都打拼出了天地,有萬貫家财了,還老想着父母的幾兩碎銀,兄弟姐妹占有了一間房,真的太沒意思了。
學會分享,那是随喜,有舍有得。
03
落難時,有人幫助。
《别弟缙後登青龍寺望藍田山》:“陌上新離别,蒼茫四郊晦。登高不見君,故山複雲外。遠樹蔽行人,長天隐秋塞。心悲宦遊子,何處飛征蓋。”
就在王維的人生慢慢崛起時,安史之亂爆發了。
他被迫做了安祿山的下屬。
當安史之亂被平定後,他成為了階下囚。而此時的弟弟王缙,卻在李光弼将軍手下工作,鎮守太原有功,提拔為刑部侍郎。
看到哥哥落難,弟弟王缙上書,請求削掉自己的官位,換王維一生平安。
因而,王維被放出牢籠,王缙被安排到蜀州做刺史。
目送王缙離開長安,王維百感交集,都是一把年紀的人了,沒想到還要長久地分别。
再往後,王維穩住了自己,再上書請求,辭去官職,讓弟弟回京,不能老死在異鄉。
俗話說:“樹倒猢狲散。”
當一個人遇到災禍的時候,大部分的親戚朋友都會躲起來,怕招惹是非。而兄弟姐妹,卻會站出來,承擔是非。
在農村,有多少兄弟,平常吵吵鬧鬧,一旦有外人來欺負,又馬上會并肩作戰。到底,親人是親人,外人是外人,不能一樣。
04
《唐詩廣選》裡,如此評價王維:“在兄弟處想來,便遠。”
從長遠考慮,兄弟姐妹的情,是細水長流的,是源源不斷的。
當我們老了,父母也走了,想一想人生的路,就會發現,小時候和兄弟姐妹圍着一張桌子吃飯,長大後互相幫助,一起圍在父母身邊,吃團圓飯。
逢年過節,大家互相串門,送出祝福;晚輩也得到了大家的關愛,多一些煙火氣。
若是有一天,帶着仇恨離開,真的太愚昧了;把仇恨告訴子女,當成傳家寶,就更可悲了。
把自己的小家庭,放在大家庭裡考慮;把自己的得失,放在家業的更替裡,真的算不了什麼。
紛紛擾擾,悲喜共存,聚散無常,恨什麼呢?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