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話實說#
2001年,香港九龍堂高尚住宅區,一套900平米大别墅出售,讓人直呼“怪事”。
這棟别墅此前估值1.2億,金融風暴後,賣家急需用錢,出價5200萬。
結果,買家主動加了400萬,以5600萬的價格買下别墅。
賣家的身份也很奇怪,上世紀八十年代,他曾是與李嘉誠齊名的人物,在香港富豪排名榜與李嘉誠不分伯仲。
隻不過,他和李嘉誠選擇了不一樣的路。李嘉誠讓自己的資本滾雪球般增長,而這名與李嘉誠齊名的富豪,最後落得82歲高齡,還得賣房的地步。
他是田家炳,他的故事,蕩氣回腸。
田家炳的生意經,和很多人不一樣。
1919年,田家炳出生在廣東大埔,家境原本不錯。然而随着父親早逝,田家炳16歲便辍了學,接手家裡的窯廠。
田家炳讀書不多,卻很肯用腦子。小小年紀接手窯廠後,他改良燒窯工藝,燒制出的瓦窯片,品質比别家好得多。
18歲那年,田家炳離開大埔老家去到越南,在那裡,興建了一座名為“泰安隆”的窯廠。
他把經自己改良過的燒窯工藝帶到越南,很快,“泰安隆”就打出了名氣,産品質優價廉出貨量還大,一下搶占了大部分市場佔有率。
換成其他人,恨不得繼續擴大市場,把同行擠掉,自己壟斷才好,田家炳不這麼想。他把另外四家窯廠的老闆叫到一起,攢了個局,商量着大家一起合夥把事情做大做好,自己的燒窯工藝也同大家一起分享。
那四家窯廠老闆一聽,樂得合不攏嘴,也打從心底裡佩服田家炳的胸襟。
利己的同時也利人,田家炳不僅很快成為越南最大的瓷土供應商,還赢得了很好的口碑。
可惜,安穩日子沒過多久,兩年後,戰争爆發了。田家炳把公司的存貨配置設定給廠家後,無業可營。
這時,義兄田家烈邀他到印尼,幫助侄子田滄先照料“義和号”生意。田家炳孤身輾轉來到印尼,還在熟悉義和号業務,義兄卻突然身染重病,短短幾個月後去世了。
田家炳不得不挑起照料“義和号”的重擔,同時還得撫養另外四個尚未成年的侄兒。
誰知三年後,日軍入侵印尼,要求一切外僑在一個月内通通遷出義和号所在的沿海地區。田家炳被迫離開,臨别時,他将所有的現金都留給了侄兒田滄先,好讓他重新做買賣。
田家炳的轉身,被族人田國章得知,向他伸出了橄榄枝。
田國章在雅加達有家五金公司,他深知田家炳的為人與能力,放心地把公司交到田家炳手中。這也是田家炳第一次真正吃人家的飯,打人家的工。
雖為公司管理者,但他從沒想過辛苦與否,不計個人得失,把公司當成自家的來經營。三年後的1945年,田家炳的命運迎來了大的轉機。
這一年,日本投降,印尼獨立,工商業前景廣闊,田家炳決定重建立立自己的事業。
田國章知道後,全力支援,還爽快地借了筆資金給田家炳。幾位在印尼的族人得知,也借錢給他,就連非大埔籍的華僑,也很願意支援田家炳的事業。
他的為人,他的能力,為他赢得了這一切。
1946年春,田家炳的超倫樹膠廠建成投産,從一開始,産品銷路就非常好。
短短五年時間,田家炳不僅還清了借款,還增創了南洋樹膠廠,譽滿印尼。
到了五十年代,新産品塑膠薄膜進入印尼市場,田家炳敏銳地察覺到這個産品對樹膠業的沖擊。他先是到日本等地參觀了十多家塑膠廠,然後果斷讓樹膠廠轉型。
他的果斷,不僅為企業搶得了先機,同時也讓他意識到,先進的科技是最大的推動力,而科技的進步,有賴于教育。
從這時開始,田家炳心裡已經有了一些念頭,未來,一定要通過教育回報社會。
從1957年開始,田家炳意識到,印尼華僑的境況每況愈下。他再度放棄在印尼已打下的基業,來到香港,尋找下一個發展機遇。
1959年,香港大街小巷,人們奔走相告:“有人在填海,拿自家錢填海。”那個年代,這樣的行為,實在太讓人覺得稀奇。
人人都好奇,這填海者,是哪路英雄。
直到次年年底,香港塑膠行業協會的聚會上,低調樸實的田家炳出現時,大家才得見這名填海造地神人的真顔。
當時,香港新界的土地全部被當機,田家炳想到一個辦法,在屯門海邊填海造陸。田氏塑膠廠,也就建在這片造出來的陸地上。
田氏塑膠廠為香港帶來的,不僅是塑膠行業的發展,更是帶動了整個化工業。田家炳早知,塑膠行業利潤微薄,但經此,能夠推動下遊加工業的發展,還能打開國際市場。而這些,才是他真正的意圖。
與當年隻身闖蕩越南一樣,再次紮穩根基的田家炳,深知合作共赢和扶持鄉親族人的重要性。很多同鄉受到了他的照顧,從他那學到本事後,也開始自己創業。
十多年的時間,田氏化工廠成為東南亞最大的人造革制造廠之一,田家炳也被人們稱為“人造革大王”“化工大王”。
1970年,田家炳看到地産業未來的前景,廉價買入工業地,前後興建了四棟工業大廈。田家炳的财富迅速增長的同時,他已經開始把目光投向了祖國内地。
和他一樣同為巨富的李嘉誠,目光投向内地,是為财富增長。田家炳不同,他在1979年就為廣東佛山塑膠二廠進行了無償捐贈:全套最先進的人造革生産裝置。
除了送裝置,田家炳同時還為國内許多企業提供觀摩、教育訓練等支援,為大陸人造革行業培養造就了一大批人才。
俗話說“同行生意便是賊”,田家炳也清楚,這樣一來,自己的利益會受損。但他說,“我自己的利益受點損失,但國家的利益可以增長幾十倍。自己的事是小事,國家的事才是大事。”
“田氏是中國人造革行業的搖籃”,這是業界的共識。
讓所有人都沒料到的是,田家炳緊接下來讓出的“利”,會讓人想起來淚目。
1982年,田家炳将自己的四棟工業大廈全部捐出,将每年的幾千萬租金收入用于公益,成立了純公益性質的田家炳基金會。
兩年後,田家炳幹脆将工廠交給孩子們經營打理,自己則成為了職業慈善家。經過一番深思熟慮,他決定把這些錢,全用在教育事業上。
在他的捐助下,内地一所所田家炳中國小建了起來,一棟棟田家炳樓拔地而起。
他的捐助,不僅是錢到,更重要的是,人到,心也到。
他總會盡力參加每一棟樓的落成典禮,也會仔細察看每一棟樓的規劃設計是否合理。但他自己卻從不鋪張,兒女婚嫁也是一切從簡,自己的八十壽辰,連桌酒席也不擺。
他沒有專車,隻坐地鐵公交,一雙皮鞋穿十年,襪子補了又補。幾十年來,他總共隻有四套西裝,一塊電子表戴了十多年,不想别人過于關注,他把電子表揣口袋裡,要看時間再拿出來。在香港那種高物價的地方,田家炳每月生活開銷,不超過3000元。
一次,田家炳和妻子在一所學校參加活動,臨到離開會議室時,他突然發現妻子茶杯裡還有半杯茶沒喝完,立刻讓妻子把剩下的半杯茶水喝掉。
最“離譜”的是,他為了捐助,竟然要賣房。
1997年金融風暴後,田家炳的生意也受到很大影響,一時間拿不出足夠的資金,兌付之前承諾過的捐款。
他思來想去,竟把自己住了近四十年的900平米大别墅賣掉。這是田家炳在60年代買的,全家20多口人在這棟别墅裡有着許多回憶。
金融風暴前,這棟房子估值1個億,而到了2001年,急于出售的話,這棟别墅隻能賣5000多萬。
這時,向來支援他的家人也勸道:“您都這麼大年紀了,賣了的話,連個安身之所也沒有。”
田家炳不這麼認為:“我答應了别人的承諾,就要做到。況且,我們兩個老人,住那麼大的房子也是浪費,每月還要花錢請人打理。捐助學校的話,每間學校按250萬來算,可以捐二十多所學校。”
就這樣,田家炳和買家商量好,5200萬,賣出自己的别墅。買家得知田家炳賣房是為了助學做公益,深受感動,主動提出加400萬。
别墅賣掉後,田家炳帶着老伴租住在不遠處一套130平的較高價的電梯大廈,每天推開窗,就能看到曾經别墅裡的泳池,想起過去那些歡樂的歲月。
這些年裡,田家炳一共捐助建了93所大學,166所中學,44所國小,20多所幼稚園以及專業學校,另外還有1800多間鄉村學校圖書室。
2018年,99歲的田家炳走完了自己這一生。
與他同時代成為巨富的李嘉誠,把香港變成了“李家的城”,田家炳的城,在每一位學子的心中。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