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作者:崆峒融媒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01 崆峒山--以山之名

崆峒,“蓋聞星分金野,正當鬥極之垣;地近瑤池,直接昆侖之脈”——“崆峒山為道源聖地,取道教空空洞洞,清靜自然之意。”

崆峒山的地質地貌,是其獨一無二、精妙絕倫的一部分。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崆峒山的山峰經過長期的風雨侵蝕,流水切割,形成了各種奇特秀麗的丹霞地貌,崆峒山的丹霞地貌豐富多彩,具有頂平、身陡、麓緩的基本特征。

時代最古老的紫紅色岩層随着時間的沉澱,越發的古老、神秘。紫紅色岩石、風化地質景觀、觀賞性地質地貌……

你會明白,完成對崆峒山的奔赴,是一場浩大的征途。在小編的心裡,崆峒山不但是一個需要一去再去的地方,更需要在不同季節,用不同方式去打開它。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攝影:徐振華

02

@崆峒文化

Kongtong & Culture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崆峒山最早記載是戰國時代,《莊子·在宥》提到:“黃帝立為天子十九年,令行天下,聞廣成子在于空同之上,故往見之。”

周秦時期,黃帝登臨崆峒山向廣成子問道的故事廣為流傳,司馬遷《太史公自叙》說“黃帝至崆峒山,登雞頭山。”(雞頭山、千頭山、笄頭山為崆峒山之别稱)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秦漢時期,崆峒山是中西要道——雞頭道(崆峒山之别稱)的必經之地,東連關中,西接隴右,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許多曆史名人和封建帝王曾經此地,登崆峒,覽山河秀色。

《史記·秦始皇本紀》說:“前220年,始皇巡隴西、北地,出雞頭山,過回中焉”。司馬遷也曾言“餘嘗西登崆峒。”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道觀匾額

03

宗教信仰

道佛儒三教合一

崆峒山道佛儒三教和諧、融合、發展,這裡既有黃帝問道廣成子的道教起源地,也有根據佛教記載唐太宗李世民在山中劃撥禅院田地,元代安西王下令修建寶慶寺之溯源。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崆峒山地處西北,在儒學方面不比中原地區,但也出現了“皇甫谧、李夢陽、趙時春”等人在崆峒山潛心研讀,崆峒山為其提供了求學之所,他們則為崆峒山增添了些許文化氣息。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04

@崆峒國術

Kongtong & Martial Art

崆峒國術與少林、武當、峨嵋、昆侖并稱為大陸著名五大傳統國術流派,享譽海内外。

崆峒國術萌芽于崆峒山原始社會的生産勞動之中,在氏族部落戰争中已初見端倪。經過戰鬥時間和經驗總結,同時吸取了廣成子“抱神以靜”、“陰陽有藏”作為自己的理論基礎,形成了古時期崆峒國術。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崆峒國術在一千五百多年間,經過一代代僧人、道士的傳承、創新、廣撷精采,熔于一爐,自成一派,形成崆峒派。崆峒派國術特點是“奇兵”(兵器),它不屬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種各樣,小巧玲珑,攜帶友善,不易被對方發現,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勝。

崆峒派國術習練分八大門,從初級到進階依次為飛龍門、追魂門、奪命門、醉門、神拳門、花架門、奇兵門和玄空門。金庸先生曾為崆峒國術欣然題寫八個大字:崆峒國術,威峙西陲!

道源崆峒山,美景與文化的雙重盛宴

來源:崆峒山旅遊

編輯:王娜

責任編輯:牛棟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