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文化中國行 | 講好大禹故事 傳播黃河文化——在大禹文化園追溯曆史、感悟精神

作者:今日吳忠

GUIDE

開欄語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與魂!在新時代,讓她更加璀璨奪目,我們義不容辭。即日起,推出“文化中國行”欄目,聚焦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圍繞文物古迹發現、古村古樹保護、文化旅遊融合發展、非遺保護傳承等方面,持續推出新聞報道,讓中華文脈綿延赓續、文明薪火代代相傳,為建設現代化美麗新吳忠提供價值引領和精神支撐。

黃河

是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精神的象征

自古以來

一部艱辛的治黃史

濃縮出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奮鬥史、治國史

文化中國行 | 講好大禹故事 傳播黃河文化——在大禹文化園追溯曆史、感悟精神

黃河安瀾、海晏河清,是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大禹治水,展現出一種堅韌不屈的奮鬥精神,大禹精神在中華民族創造人類文明程序中譜寫了光輝的篇章。5月8日,在導遊丁嘉靜的帶領下,我們走進國家5A級景區青銅峽黃河大峽谷旅遊區大禹文化園,追溯曆史、感悟大禹精神。

文化中國行 | 講好大禹故事 傳播黃河文化——在大禹文化園追溯曆史、感悟精神

大禹文化園坐落在黃河大峽谷中段,依山而建,建築風格為仿漢代建築,從黃河上空俯瞰,整體建築依山勢而逐漸升高,形成了大氣磅礴的建築群體,整體布局分為“一核”“一軸”“兩翼”。其中,“一核”為水路交通轉換核;“一軸”為建築景觀中軸線,這一軸線上建有碼頭、廣場、牌樓、入口大門、鐘樓、鼓樓、明堂、大殿;“兩翼”作為主軸上建築與文化延伸及視覺延伸,建有河圖洛書、九州苑、大禹雕像。  

文化中國行 | 講好大禹故事 傳播黃河文化——在大禹文化園追溯曆史、感悟精神

步入大禹文化園,廣場北首為36米高青銅色大禹立像。大禹左手執長柄耒耜,右手指向前方黃河,腳下一條長龍盤繞,象征其治水之功。“因清代康熙《朔方廣武志》記載:‘神禹洞在青銅峽中,大禹治水曾宿此洞。’是以,選此處建立了大禹文化園,打造出了一座屬于中華民族的豐碑與精神家園。”丁嘉靜說。

認識利用自然規律并用雙手建設家園,安居生息,是中華民族五千年文脈所系。“堯舜時代,洪水泛濫,人民深受其害,禹受命治水,八年于外,三過家門而不入,勞心勞身,曆盡艱辛,終于治平洪水,繼而大會諸侯于會稽,記功封賞。”曆史的記載道出了大禹治水的艱辛。相傳,禹治理黃河有功,受舜禅讓而繼承帝位。

大禹

是華夏民族奠基立國的偉大先祖

永遠受到華夏子孫的稱頌

大禹刻苦耐勞的精神

也會為炎黃後裔所傳承

丁嘉靜說:“大禹治水的故事,不僅僅是一段曆史,更是一種精神。它告訴我們,隻要有決心和智慧,就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大禹為天下黎民公而忘私的博大胸懷也激勵着後人不斷前行,不斷奮鬥。”

文脈悠遠,弦歌不辍。昔日大禹治水傳千古,今朝群英引黃造萬福。悠久厚重的引黃灌溉治水實踐,演繹、承載着吳忠曆史發展的程序。文明血脈,曆久彌新。黃河水利,也于今日發揮到極緻。人民安居,百業繁興。吳忠人民将持續講好大禹治水的故事,傳承黃河文化,赓續民族血脈。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