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20歲的她,沒學曆沒經驗連話都說不清,幾年後成總監靠的是它

作者:彌小木

文|彌小木

有一位女孩,20歲的年齡,個子小小的。安靜的時候,很安靜。鬧騰的時候,像極了天真無邪的小女孩。

但,隻要她一站上講台,幾句話,就能讓場下沸騰。

路上偶遇,可能都不太會注意到的女孩,站在講台上,卻是全場最耀眼的一個。

她是誰?

她是我畢業後,工作的第一家公司的總監。

初到杭州,沒有學曆,沒有經驗,沒有容貌,連一句國語都說不利索的女孩,卻在幾年後,成了一家公司的總監。

十幾年前她給我們做内訓時的場景,現在依然能想起一些。當時不太明白的那些技巧,在《教學的技術》裡解密了。

當然,《教學的技術》不是她寫的書,隻不過書中提到的有些方法,是當時她有在用的。那些技巧,她大概摸索了很久吧。如果遇到《教學的技術》的作者,她大概能成長地更迅速吧。

《教學的技術》,是給知名企業做内訓的著名講師王永福,分享的有關“教學的技術”。

20歲的她,沒學曆沒經驗連話都說不清,幾年後成總監靠的是它

從具體到理論

《教學的技術》對于教學的分享很真誠。

真誠在手把手地教閱讀者,如何成為一名更好的講師。書中有很詳細技巧指導,這些“詳細”的内容,讓人無限感慨,這些看似“瑣碎”的内容,實則是決定成敗的關鍵因素。隻不過,這些“瑣碎”的内容,被大部分忽視了,也有可能是大咖們不願意分享。

《教學的技術》中有技巧的分享,也有理論的分享。

從書的内容的布局上來看,王永福都花了心思吧。要是一上來就是理論,這本書多半是看不下去。先看閱讀者需要的“幹貨”,再上不可少的理論,這樣的政策,也是很為閱讀者考慮了。

20歲的她,沒學曆沒經驗連話都說不清,幾年後成總監靠的是它

實戰中的教學遊戲化

《教學的技術》裡有一章節的内容,在講具體的“教學遊戲化”。

什麼是“教學遊戲化”?書中給的定義是:所謂“教學遊戲化”,當然就是把遊戲化的元素應用在教學環境上面。

想把“教學遊戲化”用好,離不開三個關鍵點:

• 積分

• 獎勵

• 排行榜

看這部分内容時,想起兩孩子在學校的日常。老二上一年級,剛入學時,老師就發了一個獎章存折。

孩子們可以通過不同的表現獲得獎章,集滿多少換禮品。老二換過一次,作為班級裡第一個集滿的人,這樣的集章活動他很受用。

除了集獎章,還有各科老師在書本上敲章。能獲得章的理由,無非是上課認真、主動答題、答對等等。當然,敲在課本上的章,夠一定數量,最終也是為了去老師那換小禮品。

上國中的老大,班級裡也有各種集章、集積分的活動。隻不過老大的更複雜點,除了各科的、個人的,還有分小組的積分競賽。

一直覺得老師這樣的方法,能讓一年級的孩子更快地适應校園新生活。但對于已經上國中的老大,這樣的集章活動,總覺得有點小孩子氣。

但事實上呢?不管是他們,還是他們的同學,都很熱衷于這樣的集章、集積分的活動。兌換到的小禮品,大多是零食。(孩子們天天帶零食回來,有時候還會分老母親一點)

這樣的集章、積極分活動,真正的意義到底在哪裡?

在《教學的技術》裡,王永福給了一個很容易讓人接受的解答:

獎勵隻是給學員一個參與的理由。

“一個參與的理由”,講得太好了。如此想想,學校的老師們,絕對是内訓講師們學習的對象。

20歲的她,沒學曆沒經驗連話都說不清,幾年後成總監靠的是它

示範的力量

如果說“教學遊戲化”是教學者必備的講課方式,那麼演練法,則是每一個人都需要的技能。

王永福将演練法總結成了pesos口訣,具體來說5個步驟:

• 學習前準備

• 說給你聽

• 做給你看

• 讓你做做看

• 成效追蹤

這樣的演練法,本質上可以總結成兩個字:示範。

不管你要教的對象是誰,是教孩子一道題,還是教會老人适用智能産品,演練法的5個步驟都是最佳的範本。

但在生活中,大多數的我們,隻做了“說給你聽、讓你做做看”這兩個步驟。

“學習前準備”是很少有的,“做給你看”基本上也隻是在怎麼都教不會的場景下,被迫“做給你看”,“成效追蹤”更是偏負面。怎麼個負面法?“說那麼多遍,你怎麼還不會?”“你真的有點笨啊!”

想教會别人一樣内容,不管是什麼,如果遵照演練法的5步驟,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每一步都重要,每一步都需要學習。

這裡值得一說的是,“成效追蹤”中的“三明治回報法”,感謝王永福做了百分百的示範。

什麼是“三明治回報法”?簡單來說,就是先說“優點”,再說“改進點”,最後用“優點”做總結。

尤其要注意習慣性用的“但是”,想說的“但是”,換一些詞,不僅能讓聽者舒心,還能讓他們聽得進去。

牢記這幾句替代“但是”的話:

• 如果可以的話

• 下一次如果有機會

• 當然我們也看到

具體如何應用?emm,看王永福的表述吧,《教學的技術》中有近乎保姆級的示範。

掌握演練法,并且應用到生活中,不僅身邊的人掌握的技能越來越多,連人際關系都變得和諧很多。

寫在結尾的話

在第一家公司上班時,看到台上閃閃發光的她,曾經還萌發過做個内訓講師的想法。終究,停留在了想法上。

但對能站在講台上,講得特别好的人,心中總是懷着一份敬佩。由着這份敬佩,打開了這本《教學的技術》。

看完這本《教學的技術》,了解了孩子們學校生活的日常,也學到了演練法的精髓。當然,想要真正掌握,還得多多練習。

對了,昨天把演練法中的“三明治回報法”,在與老二的溝通過程中實踐了一遍,效果真的好。用好了“三明治回報法”,會少了人與人之間很多的情緒對抗。

感謝《教學的技術》的真誠分享。

Hi~我是彌小木

家有兩娃,一兒一女(國小生+國中生)

佛系養娃的滬漂老母親~

孩子們不同的年齡階段,有不同的挑戰課題。

老母親一邊學習怎樣當媽,一邊保持自我的成長。

分享女孩&男孩養育幹貨。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