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專家建議盡快調整退休年齡:目前中國退休年齡最年輕

作者:河南商報
專家建議盡快調整退休年齡:目前中國退休年齡最年輕

2022年中國人口減少85萬人,61年以來首次出現了負增長。除了出生率下降,中國也是世界上老齡化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資料顯示,截至2022 年底,全國60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8004萬人,占總人口的19.8%,其中65周歲及以上老年人口 20978 萬人,占總人口的 14.9%。老齡化趨勢逐漸加劇,會對養老保障體系産生哪些重大影響,如何應對目前及未來的養老金壓力,個人養老金制度一年來的成效如何?近期,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鄭秉文接受百度财經《有識》欄目“人口十問”系列訪談,他表示,目前中國退休年齡最年輕,男女平均退休年齡是55 歲,比發達國家退休年齡早12 年,應該盡快調整。實際上,中國最應該先調整這個參數,但面臨兩個難題,一是在就業、經濟下滑壓力大的情況下延遲退休,可操作空間越來越小。另外,延遲退休受一定生理極限限制,日本正在讨論70歲退休。為什麼要讨論?因為也面臨着生理極限問題,現在最高的退休年齡是67歲,還沒有哪個國家是70 歲退休。

為應對養老金壓力,美國、加拿大等幾個國家正在走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過渡。他認為,這是目前應對老齡化的最好模式,這個模式的本質是利用資本紅利,可以填補已經消失的人口紅利。此外,鄭秉文強調,要把個人養老金制度激活,首先得有一個活躍的資本市場,股市不好,就難以喚醒大家的積極性。

1、中國目前實行的是社會統籌制度,現在在職人員繳納的養老保險費用,主要用于支付現在已經退休人員的養老金。這種制度如今面臨着嚴峻的挑戰,因為中國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為14.9%,勞動年齡人口(16-59歲)為8.86億,占總人口比重為62.4%。除了目前議論的漸進式延遲退休,社保養老體系,還有哪些舉措可以應對老齡化少子化挑戰?延遲退休條件的成熟是否已經成熟?

鄭秉文:現收現付的意思是國家收上來的費用,馬上就支出去了,這是第一支柱裡最流行的模式,現在主流國家、發達國家都是采取現收現付制度。中國采取的是部分積累制,有個人賬戶,但實際個人賬戶是空賬。是以,總體來看,融資模式還是現收現付。這個制度本質上與發達國家的現收現付模式差不多,對所有國家形成的威脅也都一樣。老齡化導緻繳費人數越來越少,而領養老金的人數越來越多,所有發達國家都面臨這個問題,因為出生率越來越低,老齡化越來越高,退休人員壽命預期越來越長。而那些經濟水準不太高的國家,例如非洲就沒有這個問題,他們的勞動力依然年輕,也不存在人口老齡化的問題。是以,越是發達國家越不生孩子、越是人口老齡化,這是一個規律。

中國現在也出現了人口老齡化問題,這種挑戰比發達國家還要嚴峻,因為我們是“未富先老”。剛才說的一些應對舉措,發達國家普遍在使用,比如降低替代率,提高繳費率,提高或者延長退休年齡,有的國家都已經是67歲退休,還是不行,日本正在讨論 70歲退休行不行。目前中國退休年齡是最年輕的,男女平均退休年齡是55 歲,比發達國家退休年齡早12 年。本來中國最應該先調整這個參數,可調整起來面臨兩個問題,一是政治可操作空間能有多大?在就業壓力大、經濟下滑壓力大的情況下延遲退休,可操作空間事實上是越來越小。另外一個限制是延遲退休受一定的生理極限限制,日本正在讨論70歲退休,為什麼要讨論?因為也面臨着生理極限問題,現在最高的退休年齡是 67 歲,還沒有哪個國家是70 歲退休。這個退休的生理極限對中國55歲的退休年齡來講,差距還是比較大。

在發達國家當中,很多已經實施 67 歲退休,但仍面臨較大的壓力。是以,他們在探索一種新的模式,這個新模式已經在四五個國家實施了,并且效果不錯,就是從現收現付制向部分積累制過渡。所謂部分積累制,就是待遇确定型的現收現付制,這是一個全新的模式,最初誕生于1990 年的美國,試行到現在效果不錯。加拿大覺得這個模式很好,也在1997 年按照這個方向進行改革,改革的方向比美國還激進,進行市場化的投資運作。美國還是保持傳統的國債投資模式,加拿大則是激進的市場化模式,資産實行全球配置,并且加入了另類投資,是以收益率目前來看非常不錯,加拿大的實踐又推動了日本、南韓采取這個模式。我認為這是目前應對老齡化的最好模式,這個模式本質是借助資本紅利,填補了已經消失的人口紅利。現收現付模式依賴的就是人口紅利,但如果青年人占比少,老年人占比多,人口紅利沒了,這個模式就沒戲了。非洲國家目前就沒這個問題,以前 3 個人養1個,現在 4 個人養1個,生的孩子越多越好。對于發達經濟體,同時又是人口老齡化的國家,傳統模式就不行了,是以新模式引發了很多關注。

這個模式對中國來講還是比較好,是适合中國國情的,因為中國建立的資産型制度替代負債型制度的外部條件越來越好了。這個外部條件就是生物回報率越來越低了,生物收益率就是人口增長率與工資增長率之和,這個條件越來越具備了。以前出生率高,現在出生率低了,社會平均工資增長率也低了,這兩個加在一起就更低了,就使生物收益率越來越低。生物收益率降低後,就是建立資産型制度的好時機,資産的回報率、潛在回報率與生物收益率就會非常接近,一緻起來,甚至高于生物回報率的時候,建立資産型的制度就優于以前的負債型制度,發揮資本紅利的優勢,就要比以前發揮人口紅利的優勢更明顯。過去不具備發揮資本紅利的條件,因為工資高速增長,人口增長率也一直很高,這時如果想建成資産型的制度,回報率受限制,如果不能達到甚至超越生物收益率,這個制度就建立不起來,投資者沒有積極性,即使建立起來了,最終也會退回去,或形同虛設。現在,中國的時機逐漸到來。第二,決策層抓住了最好的曆史性機遇,在 2019 年出台了國家積極應對老齡化的中長期規劃,提出了五大措施。第一大措施就是夯實應對人口老齡化社會财富儲備,這主要是指金融形态的财富,而不是樓房或吃穿用等其他實體形态的财富,因為實體性财富的沒法長期儲存,更不能進行代際間的儲存轉換。是以,中央提出的第一條措施就是夯實社會财富儲備,這種政策上的支援、導向,也是一種紅利,可以轉換成剛才說的制度紅利,就是從人口紅利型制度向資本紅利型制度轉變,從負債型制度向資産型制度轉變。這幾個轉變在2019年出台的檔案中說得很清楚,未來相當長時間内是中國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綱領性檔案和指南,并且還設定了量化的目标:2022 年完成制度搭建,2035 年要達到中等發達國家水準。

2023年國家社科基金準許了我領銜的一個課題,課題的名稱是《2035年大陸多層次多支柱養老保險體系發展目标與現實路徑研究》。這幾年我們要集中精力完成這個課題,這個課題研究的指導思想就是國家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中長期規劃。

2、之前中國經濟高速增長時代,很多資産都有不錯的回報率,現在正在進入中低速時代,投資的回報率可能沒有以前那麼高,很多項目可能不一定賺錢,以後養老金的投資回報率面臨哪些問題?

鄭秉文:社會保險基金、養老基金的投資主要在證券市場,當然證券市場的基礎資産和根本在一級市場,在經濟發展的宏觀面和基礎面。但就二級證券市場來講,首先市場應該要好起來,這兩年确實不太好,有國際大背景因素,也有中國自身的因素。

最高上司層已經看到這個問題,覺得确實影響了老百姓的生活,老百姓的資産性收入面臨着威脅。是以,2023年 7 月份中央政治局會議就提出來要活躍資本市場,提振投資者信心,下半年又三番五次提出這個問題,有關部門也出台了很多政策。中央金融工作會議提出養老金融的概念,都是針對如何提高投資回報率。我們要做資産型的制度,資産的規模越大,回報率如果越不好,福利損失就越大;要是資産規模越小,福利損失越小,要是沒有資産,就沒有損失,這是二者的悖論。

是以,一方面要做大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社會養老儲備,同時還要做好資本市場這個基礎性制度,讓資本市場在經濟上能夠成為國民經濟的血脈,在養老金制度上成為一個重要的支撐制度和投資場所。否則,第三支柱就要由一個非常好的補充性制度,變成有名無實的怠惰制度。如果資本市場不活躍,整天下跌,大家就會不交錢,交錢投資都是虧的,最終就有可能會放棄這個制度。2023年半年時間個人養老金就有4000萬人參加,全年資料估計起碼再增加一兩千萬是沒問題的。而且這隻是36 個試點城市,要是全國都鋪開了,一年估計得有八九千萬。這麼多人參加進來之後發現投資虧損,就會消極面對,這個制度就會處于怠惰的很低效狀态。是以,要把個人養老金制度激活,首先得有一個活躍的資本市場,要喚醒這些人參加,喚醒參加的人去交錢,但如果資本市場不好,就難以喚醒,沒有積極性。

3、人口老齡化與少子化、高齡化、空巢化、失能化疊加,給中國式現代化的高品質發展帶來更大挑戰。2027年前後大陸老年撫養比将超過少兒撫養比,中國将從“撫幼”社會演變為“贍老”社會,老齡化将使整個社會的養老、醫療、照料等方面的費用支出大幅增長,會對養老保障體系産生哪些重大影響?

鄭秉文:中國目前養老基金的儲存餘額僅占 GDP的12%-13%,低于世界平均水準(世界平均水準是60%)。還是那句話,老齡化、空巢化最大的威脅是這個制度的财務可持續性。所謂的财務可持續性,就是從純粹的技術角度來說,這個制度經過精算後,能夠支撐多少年,我們現在沒有這樣的測算和預測。

如果進行預測的話,資料肯定差于發達國家,因為他們的養老基金儲備水準很高,退休年齡很高,而我們正相反,人家是“兩高”,我們是“兩低”,怎麼比較?想提高又很難,提高退休年齡這事已經提了很多年,我們比國際上低 12 歲,不可能一次性到位。但提高退休年齡的效果立竿見影,可減少當期年齡組的退休人口,同時還可增加這個年齡組的繳費人口,一增一減效果特别好。還有一點,就是養老财富儲備不夠高,這個也很難提高,因為它跟資本市場緊密相連。個人養老金落地一年的情況,告訴我們,不活躍的資本市場對它是有反作用的。個人養老金制度本身設計得很好,但還得有配套性制度,資本市場是一個重要的配套性制度。第“一高”延遲退休,需要全社會的氣氛營造,還有國際大氣候,2022年因為法國提高退休年齡失敗,也給我們帶來了一些不利影響。國内也面臨這個環境,比如資本市場的情況不理想,個人養老金隻是這個大環境中的一個分支,這個分支面對的大環境壓力這麼大,不利于制度落地,就會遭遇怠惰性。如何應對這種怠惰性,第一高、第二高都面臨這個問題。

4、個人養老金制度實施一周年,最新資料顯示,半年賬戶開立數超4000萬人、總繳費金額200億元,其中隻有900多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實際繳費人數僅為參加人數的31%;人均儲存僅2022元,與1.2萬元繳納上限差距明顯。怎麼看過去一年的資料情況,養老保障第三支柱建設還有哪些難點,國際上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鄭秉文:最近兩年我一直在研究國外的第三支柱業績表現如何。正好這一兩年國際上資本市場表現都不好,波動很大,是以總體來看國際上主要國家的第三支柱收益率也不好,甚至美國也都非常差。美國個人賬戶 2021 年是 13.9萬億美元,2022 年降到11.5萬億美元,縮水了2.4萬億美元,表現得非常不好。

國際市場對中國也有一些波及,我們推出個人養老金制度,正好國内市場也不太好,導緻本來很活躍的參加人變得怠惰起來,是以資料不太理想。整體看,參保人數、開立賬戶的人數還算可以,但開戶以後隻有900 萬人完成了資金儲存,相對4000萬開戶者來說,隻占比22%,也就是隻有五分之一多的人交錢了。而且,交錢的人也都是象征性的,錢很少,或幹脆把錢放在賬戶裡不進行投資,都沉澱成了銀行的活期存款;好不容易投資的這些人還有相當一部分遭遇了虧損,收益也不行。

總體來說,從全球來看第三支柱的收益率都不如第二支柱,國内的第三支柱收益率估計也不會好于第二支柱。2023年全年的資料還沒出來,出來以後可能會得到印證。是以,從經驗和教訓上來講,投資收益率是第一個問題,弄好了是個很好的激勵,弄不好就是個很大的負激勵,導緻大家積極性不高。

來源:百度财經

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