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條創作挑戰賽#
知乎上有個問題:“中年之後,最好的生活狀态是什麼樣的?”
高贊回答是“無病,有成”。
人至中年,有些人早已成家立業,而有些人的生活卻依然不盡如人意。
歸根結底,是個人的思維方式造就了如今的種種生活。
一旦你染上一些思維上的“病”,人生就會很容易走下坡路。
一個人隻有更新認知,真正看清自我,才能為自己祛病修身。
新的一年,若想從容穩健,千萬别染上這三種“病”。
窮忙病
知乎上曾有個“窮忙人生”的話題,網友@林冉分享說:
“我每天早上準時去上班,白天在工作上用盡全力,晚上拖着疲憊的身體回家,期待某一天能夠改變人生。
然而重複的繁忙,就像在一個圓圈裡無限循環,看似做了很多,卻感受不到任何改變。”
現實中,許多人也都陷入過類似“窮忙”的怪圈。
殊不知,低品質的勤奮,既積累不了能力和經驗,也無法改變迷茫的生活。
隻有學會深度思考,看清事物的本質,才能為自己增值,收獲蛻變式成長。
美國著名的推銷員喬·吉拉德,16歲就離開校園開始打工。
在做推銷員之前,他一直勤奮上進,卻始終沒什麼成績。
前20年,他做過鍋爐工、當過建築師,甚至開過賭場。
他和很多人一樣,凡是聽到哪個行業有錢賺,他就馬上跟着去做。
盡管吉拉德一直積極努力,但直到35歲,他還是沒有賺到什麼錢。
與此同時,他的身體也越來越差,還背上了6萬美元的債務。
此時,吉拉德才開始檢討自己的經曆。
他發現,原來自己一心隻想着賺錢,卻從來沒有思考過如何才能持續穩定地賺到錢。
來源:視覺中國
經過考慮後,他決定腳踏實地,從一家汽車經銷商店的實習生做起。
吉拉德不斷積累相關知識,練習自己的溝通能力,積攢銷售人脈。
三年之後,他如願成為店裡的全年最佳銷售。
在此後的連續十二年裡,他還打破了汽車銷售的吉尼斯世界紀錄。
雷軍曾說:“不要以戰術上的勤奮,掩蓋戰略上的懶惰。”
一個人若總是毫無計劃地努力,反複去做已經掌握了的低難度任務,那麼将永遠跳不出窮忙的循環。
畢竟,低效率的努力永遠換不來高水準的回報。
把時間和精力都用在刀刃上,才是真正的明智之舉。
當我們停止自我消耗,開始培養自己的稀缺性,生活終會在未來出現不期而遇的轉機。
黏附病
在心理學中,有個概念叫“黏附性認同”。
意思是,人們總是認為别人是對的,事事都習慣于聽從别人的建議。
這種方式,乍一看上去,好像既能避免選擇性失誤,又能根據過來人的閱曆得到最優路徑。
但實際上,它隻會讓我們被他人的觀點束縛,進而逐漸失去獨立判斷和思考的能力。
自媒體人@弗蘭克揚,分享過一段自己的經曆。
大學填志願時,他聽從長輩的建議學了化學,但始終感覺沒什麼興趣。
畢業後找工作,他發現化學專業很難就業,就想轉去做網際網路。
他去問學院教授,老師建議他考研留在本行。
于是,他又接着讀了幾年化學專業的研究所學生。
在讀研期間,從事網際網路工作的同學們都趕上了好時機,發了家。
而他又聽人建議,讀了博士。
從始至終,他都不喜歡化學,但是其間幾個轉行的機會,他都錯過了。
後來很長一段時間,他覺得自己的前途一片渺茫。
餘秋雨說:“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護你的,是你自己的人格選擇和文化選擇。”
來源:視覺中國
一味聽從别人的意見,終究掌控不好自己的方向。
隻有學會建立自己的價值體系,大膽做出決策,才能找到屬于自己的路。
作家張良計經常在一家店按摩,老闆就是按摩師傅。
張良計看到他生意這麼好,便好奇地問他為什麼不擴大規模。
師傅說,以前家人和朋友都建議他多收徒弟,多開分店。
但是他覺得,手藝是無法複制的,就算手法教給徒弟,力道也未必相同。
時間久了,反倒砸了自己的招牌。
後來,師傅堅持自己的想法,口碑越做越好,個人品牌也遠近聞名。
作家伯恩哈德說:“人的不幸在于他們不想走自己那條路,總想走别人的路。”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軌迹,一直複制别人的路徑,有時反而會繞了遠。
全盤接收的後果,就是畫虎類犬,得不償失。
對于外界的聲音,我們要學會過濾篩選,既不剛愎自用,也不盲目接受。
合理分析評估,勇敢做出判斷,我們才能活出自己的人生,創造出有底氣的生活。
來源:視覺中國
紅眼病
魯迅曾在書中寫道:“很多人都見不得别人過好日子,自己沒的,若别人有,自己就會心生恨意。”
格局越小的人,越喜歡嫉恨、毀謗别人。
他們為了達到目的,甯可自損一千,也要傷人八百。
這樣的人,往往等不到有所成就,就會被自己的行為反噬。
在電視劇《你是我的城池營壘》中,許妍珊和米佧是大學時的好朋友。
畢業後,兩人進入同一家醫院就職。
分科室時,她們又被分在了最好的神經外科。
米佧對此很高興,許妍珊卻不開心。
她認為自己無論是實力還是成績,都遠強于米佧,應該是醫院唯一被重點培養的人。
但醫院的導師更欣賞米佧身上的奉獻精神,于是經常讓她在一些大手術上觀摩學習。
許妍珊是以特别嫉妒,總是在背後給米佧使絆子。
來源:視覺中國
導師讓她給米佧分病人,她故意把最不好溝通的病人分給米佧。
科室裡要進行評優,許妍珊擔心自己競争不過,于是她在辦公室沒人時,偷偷删了米佧的資料,導緻米佧的論文中缺少了關鍵性資料的支撐。
結果,許妍珊如願獲得了科室的評優。
然而不久後,她删資料的事情被人發現,醫院裡傳得沸沸揚揚。
最終,許妍珊頂不住壓力,隻能選擇辭職。
斯賓諾莎曾說:“嫉妒是一種恨,這種恨,使人對他人的幸福感到痛苦,對他人的災殃感到快樂。”
嫉妒,就如同空手握刃去刺向别人,但最先受傷的其實是我們自己。
與其見不得人好,千方百計地拉低别人,不如認可他人的長處,靠近積極的磁場。
真正聰明的人,都懂得把心思用在提升自身實力上。
當我們開始欣賞别人的光芒,就會發現自己的生活也在熠熠生輝。
來源:視覺中國
周國平說:“健康的心理來自智慧的頭腦。現代人易患心理疾病,病根多半在想不明白人生的根本道理,于是就看不開生活中的小事。”
人到中年,責任越來越重,生活留給我們試錯的機會也越來越少。
若想在未來再上一個階梯,就要适時自省,時刻警惕這些病态思維。
祛除窮忙病,更新認知,付出自會事半功倍;
祛除黏附病,深度思考,人生方能行穩緻遠;
祛除紅眼病,良性競争,成長才會倍道兼進。
餘生,願我們都能更輕盈自在地生活,所思所想皆能如願以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