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點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擁有 400 多年曆史的歐洲級國家宮廷愛樂樂團,竟是路人假冒的?

新年伊始,新年音樂會在各地開展,看着百花齊放的國内市場,卻又陷入了“水團”風波。

事情起源于去年底。12 月 22 日,河北石家莊大劇院,“比利時皇家愛樂樂團“正在上演新年音樂會。演出結束後,不少觀衆高喊“退票”,吐槽演出太“水”,引起了輿論熱議。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為何看似正經氣派的皇家宮廷樂團,會被質疑水團?

據現場觀衆反映,這是一場由“極差的演出體驗”開始的“身家起底”。

據觀衆曬出的票根顯示,該場演出票價并不低,分為 80 / 180 / 280 / 380 / 580 元五個檔↓↓↓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但高票價,卻并沒有換來高品質。

12 月 22 日當晚,原定 7 點半的演出,過了 20 分鐘才讓大家檢票進場,所有人在漏風的大廳裡等候,等到的原因是“樂團裝置樂器沒調試好”...

寒風中等待很久,本就已心生怨言的觀衆,沒想到更差的體驗還在後頭:據現場觀衆反映,整場演出曲目重複,演奏品質低下:“即便是業餘愛好者,也能聽出樂團的表演水準遠不如預期。”

“而本來說好的交響古典音樂會,真正的演奏者半天不登場,長達 50 分鐘,在台上的隻有一名男高音和豎琴樂手,直到八點半,演奏者才登台,演奏的樂曲直接跳過了好幾首”(@小紅書:美好媽媽周遊記)↓↓↓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在這種糟糕的演出體驗下,全場觀衆直呼退票;而随後場地方石家莊大劇院釋出道歉聲明,稱因為演員“身體抱恙”,是以帶來了品質不佳的演出,會進行全額退款,這個樂團在佛山的另一場音樂會也被取消↓↓↓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雖然歉是道了,但網友并不買賬,開始深扒這個演出效果讓人咋舌的樂團。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沒想到這一扒,真的不得了:原來,這是一場“徹頭徹尾的虛假宣傳”。

“比利時皇家愛樂樂團”的海報上,注明了真身 t Muziek Frascati“,經網友查詢後得知,他們是一支來自比利時魯汶,由預科生和業餘愛好者組成的音樂團體。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很明顯,400 年曆史,“皇家”都是子虛烏有,但官方資料卻以此來宣傳。

而樂團原名 Frascati Symphonic,即弗拉斯卡蒂交響樂團,也在翻譯中文版裡變成了“比利時皇家愛樂樂團”↓↓↓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就在這樣的中文文字遊戲裡,中國樂迷成了“歐洲水團”的韭菜。

1. “水團”橫行,觀衆避之不及

先科普一下現在對“水團”普遍的定義:水團是指,多注冊在海外,演出經曆匮乏,甚至由國外業餘人士臨時組建的,冠以一個“高大上或碰瓷名團”的名字後,配上虛假或誇大的宣傳語,實際上演出品質極差,貨不對闆的樂團(@小紅書:反派古典)。

說得通俗一點,水團,并不等同于不知名樂團和非專業樂團,而是實際上沒什麼水準,還要用金字招牌來欺詐消費者的樂團。

而這次把事情鬧大的比利時樂團,并不是個例。

早在小紅書部落客@反派古典 的文章裡,就已曝光國内的新年音樂會現場“水團橫行”的現象。

早前,一支名叫“柏林德意志交響樂團”的團體來到上海演出,但網友卻通過調查資料發現,這支樂團跟宣傳資料的各種高大上智語,其實毫無幹系↓↓↓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比如主辦方宣傳女高音是被稱“歐洲歌劇女神”的 Marika,說她在 Scala 劇院,紐約大都會歌劇院,西班牙巴塞羅那皇家歌劇院等世界著名劇院登台演出過↓↓↓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但經網友調查發現,實際上她畢業于意大利 Bari 音樂學院的室内樂和場地專業,從未去美國大都會或者巴塞羅那大劇院唱過,而最值得一提的履曆是在羅馬歌劇院的《蝴蝶夫人》制作裡當過合唱團員...

而男高音 Talamo,宣傳裡說“卡雷拉斯多明戈說他有帕瓦羅蒂”的影子更是虛假宣傳,該男高音自 2019 年以來,幾乎沒有工作。

而被稱為世界指揮大師的 S.Michael.Johannesz 也很搞笑,完全查無此人↓↓↓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水團”也根本不是古典音樂會專屬現象,芭蕾舞劇界也比比皆是。

比如之前在國内跳“科目三”爆火的“俄羅斯皇家芭蕾舞團”,也是讓人啼笑皆非 —— 畢竟俄羅斯根本沒有皇室!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而其實,早在這一回被石家莊樂迷怒喊退票前,全國各地觀衆已“苦于水團久矣”,各種踩雷帖,分享經驗帖絡繹不絕。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就是一個草台班子”;

“一定記得繞道走,能救一個是一個”;

“在中國吹海外名團,在海外按旅行團湊人” —— 來華圈錢,這底氣哪來的?

2. 來華圈錢,誰給的生存土壤?

為什麼“水團”會頻頻聚集?直接原因一定是“演出商無德”。

“上世紀 90 年代開始,國内就有演出商在做‘水團’的生意,他們利用了中國觀衆對外國樂團的向往,認為隻要是外國來的就好。就這樣,一大堆冒名頂替,亂改名字和履歷的國外樂團就跑到中國圈錢。”

劍走偏鋒,以假亂真,是很多不成熟的演出商的現狀。

而這樣的演出商有可乘之機,正是利用了中國尚未成熟的古典音樂市場。

在很多二三線城市,有大量喜歡古典樂但又沒有欣賞經驗的觀衆。限于劇場空間,資源配置設定,他們很難接觸到真正登堂入室的樂團,隻能退而求其次。

而同時,就古典音樂普及的現狀而言,很多觀衆也很難聽懂一些過于艱澀難懂的曲目。比如就有網友評論說:聽個熱鬧,雖然很水,但是很開心↓↓↓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這種觀衆需求和資源緊缺之間的沖突,就給了演出商趁虛而入的機會。

而雖然國外也有水團,比如在柏林和維也納,也經常能看到戴着假發套發傳單,招攬遊客的樂手 —— 但相對來說,中國觀衆亟待成長的古典音樂素養,給了“水團”更大的生存土壤。

二是國内劇院的經營模式。

因為很多劇院,音樂廳都是以租場的形式做演出,劇院會對演出的内容失去發言權,變成一個沒有靈魂的載體,尤其到了新年音樂會期間,場租會相應提高,能掙很多錢,自然對内容更談不上審查了。

本質上,還是虛假繁榮的市場裡,為逐利不惜一切。

3. 如何鑒别水團?

“如果做足了功課,想受騙是很難的。”

怎樣不當韭菜?網友也在社交平台上給出了各種經驗帖。

一是要留個心眼:比如看見“皇家”“愛樂““宮廷”這種字眼,就要分外警惕,而看見“新年音樂會”這種字眼,也要有清晰的意識,大部分的歐洲名團會選擇在自己的國家舉辦新年音樂會;

但這種要求對入門者而言,顯然是過高了:經驗都不夠多,不太可能每次都辨識。

怎樣有效地甄别?網絡上有不少部落客提供了科學的方法,最實用的還是善用搜尋引擎:看到一支樂團時,可以輸入英文名搜尋,如果發現無任何檢索結果,那麼它是“水團”的幾率,就很大了↓↓↓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普通聽衆願意接觸藝術的心态,并不可怕,其實是值得被鼓勵的,也正因為如此,“水團”需要被重視。

“滿懷期待結果買了假貨,聽過了之後感覺不過如此”的體驗,對于整個文化産業而言,是一種惡性循環。

而值得一提的是,“打假水團”,并不是說一棍子打死所有的業餘樂團,隻要票價合理,宣傳真實,這樣的交流并不是會被完全抵制。

歐洲“水團”來華圈錢,誰給的底氣?

虛假宣傳,貨不對闆,才該被好好整治。

而“水團紮堆來華圈錢”的現狀,絕不僅僅是靠觀衆慧眼識亂象能改變的。

你有踩雷“水團”的經曆,或者鑒别“水團”的經驗嗎?歡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