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看点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拥有 400 多年历史的欧洲级国家宫廷爱乐乐团,竟是路人假冒的?

新年伊始,新年音乐会在各地开展,看着百花齐放的国内市场,却又陷入了“水团”风波。

事情起源于去年底。12 月 22 日,河北石家庄大剧院,“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正在上演新年音乐会。演出结束后,不少观众高喊“退票”,吐槽演出太“水”,引起了舆论热议。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为何看似正经气派的皇家宫廷乐团,会被质疑水团?

据现场观众反映,这是一场由“极差的演出体验”开始的“身家起底”。

据观众晒出的票根显示,该场演出票价并不低,分为 80 / 180 / 280 / 380 / 580 元五个档↓↓↓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但高票价,却并没有换来高质量。

12 月 22 日当晚,原定 7 点半的演出,过了 20 分钟才让大家检票进场,所有人在漏风的大厅里等候,等到的原因是“乐团设备乐器没调试好”...

寒风中等待很久,本就已心生怨言的观众,没想到更差的体验还在后头:据现场观众反映,整场演出曲目重复,演奏质量低下:“即便是业余爱好者,也能听出乐团的表演水平远不如预期。”

“而本来说好的交响古典音乐会,真正的演奏者半天不登场,长达 50 分钟,在台上的只有一名男高音和竖琴乐手,直到八点半,演奏者才登台,演奏的乐曲直接跳过了好几首”(@小红书:美好妈妈周游记)↓↓↓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在这种糟糕的演出体验下,全场观众直呼退票;而随后场地方石家庄大剧院发布道歉声明,称因为演员“身体抱恙”,所以带来了质量不佳的演出,会进行全额退款,这个乐团在佛山的另一场音乐会也被取消↓↓↓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虽然歉是道了,但网友并不买账,开始深扒这个演出效果让人咋舌的乐团。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没想到这一扒,真的不得了:原来,这是一场“彻头彻尾的虚假宣传”。

“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的海报上,注明了真身 t Muziek Frascati“,经网友查询后得知,他们是一支来自比利时鲁汶,由预科生和业余爱好者组成的音乐团体。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很明显,400 年历史,“皇家”都是子虚乌有,但官方资料却以此来宣传。

而乐团原名 Frascati Symphonic,即弗拉斯卡蒂交响乐团,也在翻译中文版里变成了“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就在这样的中文文字游戏里,中国乐迷成了“欧洲水团”的韭菜。

1. “水团”横行,观众避之不及

先科普一下现在对“水团”普遍的定义:水团是指,多注册在海外,演出经历匮乏,甚至由国外业余人士临时组建的,冠以一个“高大上或碰瓷名团”的名字后,配上虚假或夸大的宣传语,实际上演出质量极差,货不对板的乐团(@小红书:反派古典)。

说得通俗一点,水团,并不等同于不知名乐团和非专业乐团,而是实际上没什么水平,还要用金字招牌来欺诈消费者的乐团。

而这次把事情闹大的比利时乐团,并不是个例。

早在小红书博主@反派古典 的帖子里,就已曝光国内的新年音乐会现场“水团横行”的现象。

早前,一支名叫“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团体来到上海演出,但网友却通过调查资料发现,这支乐团跟宣传资料的各种高大上标语,其实毫无干系↓↓↓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比如主办方宣传女高音是被称“欧洲歌剧女神”的 Marika,说她在 Scala 剧院,纽约大都会歌剧院,西班牙巴塞罗那皇家歌剧院等世界著名剧院登台演出过↓↓↓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但经网友调查发现,实际上她毕业于意大利 Bari 音乐学院的室内乐和场地专业,从未去美国大都会或者巴塞罗那大剧院唱过,而最值得一提的履历是在罗马歌剧院的《蝴蝶夫人》制作里当过合唱团员...

而男高音 Talamo,宣传里说“卡雷拉斯多明戈说他有帕瓦罗蒂”的影子更是虚假宣传,该男高音自 2019 年以来,几乎没有工作。

而被称为世界指挥大师的 S.Michael.Johannesz 也很搞笑,完全查无此人↓↓↓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水团”也根本不是古典音乐会专属现象,芭蕾舞剧界也比比皆是。

比如之前在国内跳“科目三”爆火的“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团”,也是让人啼笑皆非 —— 毕竟俄罗斯根本没有皇室!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而其实,早在这一回被石家庄乐迷怒喊退票前,全国各地观众已“苦于水团久矣”,各种踩雷帖,分享经验帖络绎不绝。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就是一个草台班子”;

“一定记得绕道走,能救一个是一个”;

“在中国吹海外名团,在海外按旅行团凑人” —— 来华圈钱,这底气哪来的?

2. 来华圈钱,谁给的生存土壤?

为什么“水团”会频频聚集?直接原因一定是“演出商无德”。

“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国内就有演出商在做‘水团’的生意,他们利用了中国观众对外国乐团的向往,认为只要是外国来的就好。就这样,一大堆冒名顶替,乱改名字和简历的国外乐团就跑到中国圈钱。”

剑走偏锋,以假乱真,是很多不成熟的演出商的现状。

而这样的演出商有可乘之机,正是利用了中国尚未成熟的古典音乐市场。

在很多二三线城市,有大量喜欢古典乐但又没有欣赏经验的观众。限于剧场空间,资源分配,他们很难接触到真正登堂入室的乐团,只能退而求其次。

而同时,就古典音乐普及的现状而言,很多观众也很难听懂一些过于艰涩难懂的曲目。比如就有网友评论说:听个热闹,虽然很水,但是很开心↓↓↓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这种观众需求和资源紧缺之间的冲突,就给了演出商趁虚而入的机会。

而虽然国外也有水团,比如在柏林和维也纳,也经常能看到戴着假发套发传单,招揽游客的乐手 —— 但相对来说,中国观众亟待成长的古典音乐素养,给了“水团”更大的生存土壤。

二是国内剧院的经营模式。

因为很多剧院,音乐厅都是以租场的形式做演出,剧院会对演出的内容失去发言权,变成一个没有灵魂的载体,尤其到了新年音乐会期间,场租会相应提高,能挣很多钱,自然对内容更谈不上审查了。

本质上,还是虚假繁荣的市场里,为逐利不惜一切。

3. 如何鉴别水团?

“如果做足了功课,想受骗是很难的。”

怎样不当韭菜?网友也在社交平台上给出了各种经验帖。

一是要留个心眼:比如看见“皇家”“爱乐““宫廷”这种字眼,就要分外警惕,而看见“新年音乐会”这种字眼,也要有清晰的意识,大部分的欧洲名团会选择在自己的国家举办新年音乐会;

但这种要求对入门者而言,显然是过高了:经验都不够多,不太可能每次都辨别。

怎样有效地甄别?网络上有不少博主提供了科学的方法,最实用的还是善用搜索引擎:看到一支乐团时,可以输入英文名搜索,如果发现无任何检索结果,那么它是“水团”的几率,就很大了↓↓↓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普通听众愿意接触艺术的心态,并不可怕,其实是值得被鼓励的,也正因为如此,“水团”需要被重视。

“满怀期待结果买了假货,听过了之后感觉不过如此”的体验,对于整个文化产业而言,是一种恶性循环。

而值得一提的是,“打假水团”,并不是说一棍子打死所有的业余乐团,只要票价合理,宣传真实,这样的交流并不是会被完全抵制。

欧洲“水团”来华圈钱,谁给的底气?

虚假宣传,货不对板,才该被好好整治。

而“水团扎堆来华圈钱”的现状,绝不仅仅是靠观众慧眼识乱象能改变的。

你有踩雷“水团”的经历,或者鉴别“水团”的经验吗?欢迎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