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臣……冤枉啊……”
内閣學士胡中藻,直到被處斬的前一刻都沒有想明白,為何一本詩集會成了殺死自己的利刃。
其實,他明不明白不打緊,對于乾隆皇帝而言,處死他這個結果更重要。
因為這一切,是乾隆皇帝親手布的一個局。
那麼胡中藻到底做了什麼,竟讓乾隆皇帝如此煞費苦心置他于死地呢?
1735年8月,乾隆皇帝正式坐上皇帝的寶座。
雖然從親爹手裡接過了整個江山,成為新主人,但是想真正想坐穩這張龍椅,把控住波雲詭谲的朝堂,僅憑目前羽翼未滿的自己還是有些牽強。
也正是如此,親爹留在朝中的兩大重臣鄂爾泰和張廷玉,便成了乾隆皇帝登基之後最大的“依靠”。
為了籠絡兩人,乾隆皇帝登基後的第5年,特意下了一道聖旨:強調鄂爾泰和張廷玉不僅是自己親爹委以重任的大臣,也是自己尊敬并倚重的老臣。
此旨一出,一時間,朝堂上,一場漢、滿之間的分派行動悄然而生。
都說鹬蚌相争漁翁得利,分派行動也給了乾隆鞏固皇權,坐穩皇位的機會。
畢竟任何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治下,出現結黨營私的現象。
但是對于此時的乾隆皇帝而言,眼下隻要兩派的明争暗鬥不影響到自己的皇權,還是可以讓其蹦跶蹦跶,自己也好從中尋找親信。
是以,一直在伺機而動的乾隆皇帝,選擇了暫時的沉默。暗地裡擴張自己的勢力,安插自己的心腹。
随着時間的推移,兩派之間暗地較量,逐漸蔓延到了朝堂之上,讓乾隆皇帝最不能忍受的皇權威脅已經在步步緊逼。
于是,早就有準備的乾隆皇帝,開始了他的“報複行動”。
為了敲山震虎,乾隆先對漢派為首的張廷玉下手,改組了軍機處,收割了張廷玉和派内牽扯官員的權利,安插親信進行管控,進而将實權收到自己手中。
除了收權,乾隆也将張廷玉一派相關人員進行了查辦、撤職、抄家等,打得對方毫無招架之力。
盡管一切還頗為順利,但是随着滿派這邊鄂爾泰的去世,一時間,乾隆還真沒了理由對一個死人下手,這讓他很是不爽。
于是,心有不甘的乾隆皇帝想到一個辦法:老的走了,還有小的。
自從鄂爾泰去世之後,作為他親侄子的鄂昌,俨然成為他的接班人,那麼想要清除殘餘,扳倒鄂昌便可。
但是如何扳倒鄂昌呢?
經過幾番思量之後,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一個人,誰呢?
此人就是鄂爾泰的得意門生胡中藻,他不僅和鄂昌交往密切,也是鄂派中的一員。更重要的是,此人算得上是張廷玉一派官員們視為仇敵的存在。
隻要胡中藻被治罪,不僅能扳倒鄂昌,還能震懾張廷玉一派官員,簡直是一箭雙雕。
就這樣,在乾隆精心的謀劃下,還在睡夢中的胡中藻被扣押,随即押到北京,等待處決。
眼見時機成熟,乾隆皇帝召集廷臣,拿着胡中藻所著的《堅磨生詩鈔》一書向他們解讀了自己的觀點:
“一把心腸論濁清……竟敢把濁字寫在國号前面,簡直大膽包天。”
“乾三爻不象龍……這是諷刺朕,說朕不是真龍天子嗎?”
“一世無日月……這是擺明了想要反清複明,對我大清心存怨念啊!”
“還有這個,你們聽聽……老佛如今無病病,朝門聞說不開開,朕日日勤政不懈怠,這亂臣賊子居然說朕朝門不開,此心當誅……”
言語之間的質問與憤怒不言而喻。
随後為了緩和氣氛,乾隆先是曉之以情告訴大家你們糊塗啊,胡中藻如此忤逆,你們居然沒人向朕檢舉。
說完之後又動之以理,告訴廷臣,你們這是知情不報啊!你們不管,那朕不能不管是吧!那朕怎麼管呢?那就效仿先帝處置查嗣庭案,來處置胡中藻吧。
此話一出,隻剩下衆臣低頭不語,豆大的汗珠往下滴了。
他們哪裡敢說話,話裡話外,皇帝已經明确告訴他們,他這是要用文字案處決胡中藻,他們知情不報,都有罪,就别說話了!
能站在皇帝面前的廷臣,哪一個也不是傻子,除了附議,就是死,他們斷然不會選擇後者。
事已至此,大臣們紛紛奏請依據清律對胡中藻進行淩遲處死,其家屬16歲以上男丁,皆斬立決。
始作俑者乾隆皇帝看了奏折後,或許是出于“歉意”,批旨時特意強調自己從來不會用文字治罪,為了表示對胡中藻的體恤,判處他和家人們全部斬首。
而胡中藻臨死前,蘸着自己鮮血寫下5個大大的“冤”字,但是無人問津。
在胡中藻被處斬後,乾隆随即下旨賜鄂昌自盡,之後又下旨将鄂爾泰得的屍骨撤出賢良祠,不得入祀!
經過胡中藻一案,不僅打擊了朝堂的“站隊”之風,也是在告誡群臣,不要勾結營私,試圖挑戰皇權,否則張廷玉、鄂爾泰等人的下場,便是你們的前車之鑒。
至此,乾隆皇帝也達到了自己的目的,将皇權牢牢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中。
是以,後世中每每提到此案,都會着重強調,此案在某種意義上來說,預示着乾隆時代的正式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