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共和國軍隊
10. 中非共和國:多年内戰嚴重削弱軍事力量
中非共和國長期動蕩不穩的政治環境,導緻其軍事力量被嚴重削弱。該國2012年爆發内戰,政府軍與叛軍組織“穆斯林叛軍聯盟”展開激烈交火。2015年簽署和平協定後,戰局趨于平緩,但該國軍事組織仍然松散混亂。
中非共和國的軍事力量包括中非共和國武裝力量(FACA)、總統衛隊和警察部隊。其中FACA是中非的正規軍,人數約為7500人至8000人。武器裝備主要來自前蘇聯國家和中國,大多已經過時老舊。主要裝備有T-55坦克約10輛、BMP-1步兵戰車約8輛、BM-21火箭炮約8輛等。空軍僅有極少數運輸直升機,空防能力欠缺。海軍僅有一支小型巡邏艇隊,難以有效控制邊境地區。
中非武裝部隊的整體素質較差,存在逃兵與腐敗現象。士兵的訓練不足、裝備供應不良都大大制約了戰鬥力。叛軍與政府軍時有發生零星沖突,國内仍時常出現武裝搶劫和綁架案件,政府對全國大部分地區的控制力度有限。正是由于中非軍隊的弱小與不專業,不得不長期依賴聯合國維和部隊來保衛本國的和平與穩定。
查德軍隊
9. 查德:最近加強陸軍建設,但總體仍較弱
查德是非洲中部的内陸國家,長年政局動蕩,邊境領土糾紛頻繁。近年來查德加大了對國防力量的投入,但從總體國力來看,其軍事實力仍比較薄弱。
查德武裝部隊主要包括查德國民軍和總統衛隊。其中查德國民軍是主要的正規軍,人數約為30,000人至35,000人。武器裝備大多來源于前蘇聯和法國,部分已經過時。主要裝備有T-55坦克約100輛、BMP-1步兵戰車約60輛、BM-21火箭炮約18輛,以及MiG-29戰鬥機、Mi-24攻擊直升機各2架等。2015年起,查德開始從中國進口槍械、軍用車輛、輕型飛機等用于現代化改造。空軍和裝甲部隊實力較弱,是一個需要加強的方面。
查德武裝力量在與周邊國家的沖突中曾遭受損失,不少士兵裝備落入叛軍之手。部隊紀律渙散、政變頻發也嚴重影響戰鬥力。新上台的德比政府希望通過加大軍費開支、嚴明軍紀來提高軍隊素質,但各項改革仍然任重道遠。同時,查德四面環敵的地緣位置使其面臨巨大的國防壓力,這也是制約軍力發展的主要因素。
幾內亞·比索軍隊
8. 幾內亞·比索:海空軍幾近不存在,陸軍裝備有限
幾內亞·比索位于非洲西部,是葡語國家中軍事力量指數最低的國家。數十年的獨裁統治與政治動蕩嚴重削弱了軍力。該國缺乏海空軍,陸軍裝備也極為有限。
幾內亞·比索武裝力量約有陸軍4500人、内政部隊3000人。陸軍裝備老舊,主要是槍械、通信裝置、幾十輛裝甲運兵車及幾門加農炮。空軍僅有1架運輸直升機,幾乎不存在。海軍僅有一小支巡邏艇隊,難以有效巡視海域。該國的軍工基礎也非常薄弱。
幾比軍隊的整體素質較差,政變頻發更影響部隊穩定性。而獨裁者維埃拉去世後,幾比正處于複雜的政治轉型期。軍費開支亦長期不足,很難支援軍隊的發展。幾比目前主要依賴葡萄牙和巴西的軍事援助進行基礎設施和裝備建設。
甘比亞軍隊
7. 甘比亞:軍隊人數很少,裝備大多過時
甘比亞是非洲内陸小國,也是世界軍事實力最弱小的國家之一。該國獨立50多年來,因地域狹小、經濟貧瘠,國防力量極為薄弱。
甘比亞武裝力量約有陸軍800人、海軍100人、空軍30人。其中海空軍規模極小,僅有幾艘巡邏快艇和無武裝運輸機,起到的作用極為有限。陸軍也面臨極大的裝備短缺,90年代英軍撤出後就幾乎沒有過軍援,損失的武器難以替換。目前僅有槍支、輕型武器約2000件,車輛不足100輛。火炮僅有幾門85毫米加農炮及迫擊炮。
甘比亞士兵的平均受訓時間很短,大多僅有基礎射擊及體能訓練,專業技能不足。駐軍規模過小也難以保障邊界安全。而軍隊的服務條件差、後勤保障不足,也嚴重影響軍心士氣。該國現軍費開支不到500萬美元,幾乎沒有軍工産業,難以自行生産和保養軍用裝備。
吉布地軍隊
6. 吉布地:除駐吉布地法國部隊外,本國部隊裝備貧乏
吉布地位于非洲之角,國土面積小,也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國家之一。其國防力量長期依賴法國駐軍,自身國防建設起步極晚,軍事實力較為薄弱。
吉布地國民軍成立于1977年,目前兵力約1.3萬人。但除駐吉法國部隊外,吉布地本國軍隊的武器裝備非常缺乏。輕型武器約有AK步槍1500支、機槍幾百挺,重武器僅有82毫米迫擊炮數十門及BM21型多管火箭炮4輛。海空軍可用裝備幾近零。軍費開支也很低,隻有約1千萬美元左右,難以滿足基本需求。
駐吉法軍約有1500人。其武器裝備精良,有直升機、戰車、魚雷快艇等。但法軍主要負責保護在吉布地的法國公民及關鍵設施,很少介入吉布地本國的沖突。吉布地軍隊除進行邊防巡邏外,主要任務是維穩反恐。其武器裝備老舊,難以在與鄰國發生沖突時保衛國家。
布隆迪軍隊
5. 布隆迪:經費不足導緻訓練和裝備的限制
布隆迪位于非洲中部内陸,是世界上最貧困和人口最稠密的國家之一。長期的内戰與财政短缺嚴重削弱了布隆迪的軍事力量。
布隆迪國防部隊約有3萬人,包括陸軍、動員部隊及總統衛隊。除少量來自中國的裝備外,大部分都是前蘇聯時期遺留下的武器,主要有T-55坦克幾十輛,BTR-60裝甲運兵車約60輛,BMP-1步兵戰車約16輛,122毫米加農炮及BM-21火箭炮各幾門,高炮及迫擊炮約50門。另有MiG-21戰機2架,運輸直升機4架。海軍僅有巡邏快艇4艘。許多裝備已損壞報廢。
布隆迪的年度國防開支一般不足8000萬美元,僅占GDP的1.5%左右。長期經費緊張嚴重制約了軍隊裝備的更新換代與後勤保障,也導緻士兵的待遇偏低,影響士氣。而頻繁的政變動蕩也影響部隊的穩定性。
盧旺達軍隊
4. 盧旺達:近年國防投入增加,但總體仍較弱
盧旺達是非洲中部内陸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種族大屠殺嚴重摧毀了國家經濟與軍事力量。近年來盧旺達加大國防建設投入,但總體軍力仍較為薄弱。
盧旺達國防軍現有人數約3.2萬至3.5萬人,其中陸軍約占三分之二。武器裝備以從前蘇聯及東歐國家購入的為主,包括T-55坦克約30輛,BTR-60裝甲運兵車、MT-LB坦克各約90輛,BM-21火箭炮約16台,高炮及迫擊炮約60門。另有Mi-17運輸直升機8架,米格及蘇系戰鬥機各1架。海軍僅有巡邏快艇若幹艘。
在美國的支援下,盧旺達逐漸添置了先進裝備以減少對前蘇聯武器的依賴,如中韓制造的輕型攻擊直升機及巴西反坦克飛彈等。但各種裝備補充仍有限。盧旺達憲兵的紀律與部隊士氣平均亦不高。國防開支約占GDP的1.1%,達2.5億美元,但仍難以快速實作全面現代化。
剛果民主共和國軍隊
3. 剛果民主共和國:内戰造成軍隊組織混亂,裝備短缺
剛果民主共和國是非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全球最不穩定的地區之一。多年來,該國軍隊組織混亂,裝備老舊,戰鬥力較弱。
剛果武裝部隊包括剛果共和國武裝力量(FARDC)、共和國衛隊及警察部隊,總人數約10萬。其中FARDC約8.5萬人,主要使用前蘇聯及中國裝備,包括T-55坦克約100輛、裝甲運兵車200餘輛、122毫米加農炮幾十門及BM-21型火箭炮約30門,另有米系戰鬥機及運輸直升機若幹架。海軍僅有幾艘巡邏快艇。
但剛果軍隊整體裝備老舊,供應和維護不足,作戰部署也比較混亂。駐紮密度較低,難以有效控制邊境地區。軍費預算長期不足,士兵生活所需依賴掠奪,嚴重影響軍紀和戰鬥力。各武裝集團之間也經常發生沖突。
茅利塔尼亞軍隊
2. 茅利塔尼亞:幾乎沒有海軍,空軍和裝甲部隊,陸軍裝備簡陋
茅利塔尼亞是非洲西北部的内陸國家,獨立至今,國防力量建設落後,軍事實力極為薄弱。
茅利塔尼亞軍隊包括陸軍、國民警衛隊和國家警察,總兵力約1.5萬人。其中陸軍現役約1萬人,武器裝備主要為輕武器,如自動步槍約1.2萬支、機槍約200挺,無坦克裝甲車輛。空軍和海軍基本不存在。空防力量僅有架雲式高射炮幾門及便攜式防空飛彈幾套。
茅利塔尼亞幾乎沒有自己的國防工業體系,大部分武器來源于進口。由于國内經濟極為貧困,年度國防開支一直很低,僅為6000萬美元左右,長期難以滿足基本需求。這導緻毛國武裝力量訓練與裝備都面臨巨大困難。駐軍主要依靠對周邊地區的巡邏來確定邊境安全。
賴索托軍隊
1. 賴索托:軍費開支很低,裝備老舊,軍隊規模小
賴索托是非洲内陸小國,也是最不發達國家之一。長期以來,其軍事力量建設嚴重缺乏投入,整體國防實力極為薄弱。
賴索托國防軍現役約2000人,後備役約14000人。武器裝備以輕武器為主,主要包括自動步槍約3000支、通信裝置約1000台、迫擊炮約24門。其他重武器如坦克、裝甲車、火炮等幾乎沒有。海空軍基本不存在。軍隊的訓練與運作大多依靠西方私營軍事公司的協助。
萊國國防開支長期很低,2020年僅有1600萬美元左右,約占GDP的1.8%。缺乏足夠經費支援部隊的日常運轉和裝備更新,也嚴重制約了國防力量的發展。其邊防部隊主要通過正常巡邏來確定邊境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