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隻此青綠》以典雅色調呈現《千裡江山圖》的曼妙意境。 (康文署文化節目組)
由中國東方演藝集團創演的舞蹈詩劇《隻此青綠》自首演以來口碑載道,已巡演超過400場。這個周末,為人熱議的“青綠腰”終于呈現于香港舞台。舞作由“舞壇雙子星”韓真和周莉亞擔任總編導,其靈感來自于宋代名畫《千裡江山圖》,以舞蹈呈現宋風雅韻。
現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的《千裡江山圖》是北宋畫家王希孟唯一傳世的作品。王希孟18歲時作就此圖,全圖長約12米,高約5米,在令人驚歎的尺幅中,山巒起伏,江河浩瀚,房舍屋宇點綴其間。畫作在設色和用筆上繼承了傳統的“青綠法”,以石青、石綠等礦物質為主要顔料,被認為是北宋青綠山水畫中的傑作。
“美啊!震撼!”韓真如此形容看到畫作時的感受,“我們雖然不是美術專業,但欣賞的時候真的感受到無數首詩湧到面前。層巒疊嶂,層次感如此清晰,用色十分雅緻,那一瞬的震撼很難忘記。”而王希孟在18歲的年紀就完成此巨作,背後的故事也讓兩位主創好奇。 “18歲的少年如何曆練到這種程度?他一定是把自己的所有都給了這幅畫。”韓真說。
舞劇盡顯中國美學意境。 (康文署文化節目組)
在觀衆心中作一首詩
于是,當二人着手從《千裡江山圖》出發編創舞作《隻此青綠》時,為作品建構出時空交錯的叙事結構。随着展卷人,也就是當代文博工作者的視角,觀衆翻開畫卷,也走入畫家希孟的内心,陪伴其經曆繪制《千裡江山圖》的寶貴時光。藉由展卷人、希孟和如同畫靈一般存在的“青綠”三個角色三重視角,不僅欣賞到畫中的千裡江山,亦與畫作流傳900餘年來的人與事相遇。 “這是從當代視角回望文物曆史的曆程。”周莉亞如此說道。
韓真回憶道,當時創作時,亦曾擔心舞作的藝術呈現與叙事結構是否能被觀衆接受。 “既有信心卻又忐忑,”她說,“有信心,是因為從創作之初,我們就用了自己覺得非常藝術的方式,并沒有迎合,而是希望超越觀衆以往欣賞的慣性,希望作品給予審美的享受和引導而非追随。忐忑則是因為我們采取了一個不那麼正常的叙事方式。”在她看來,《隻此青綠》比起具體的叙事,更為着重意象的營造與展現,舞作将中國繪畫中的“留白”表達在方方面面。 “營造出來的享受是要在觀衆的心中作一首詩,而不是一篇議論文或者小說。但這樣一來它的危險性也就産生了,這個時候其實是觀衆給了我們自信。隻要你把藝術的水準非常真誠地表達,觀衆就能感受到對話的誠意。”
《隻此青綠》采用時空交錯式的叙事結構。 (康文署文化節目組)
“青綠腰”實則是“險峰”
《隻此青綠》的舞蹈編排在古典舞的基礎上融彙現代舞與當代舞的元素,讓人一見難忘。韓真介紹道,劇中的三個主要人物在舞蹈設計上都有不同的特性。展卷人是當代人,其肢體動作更為生活化;希孟則更多古典氣息,“飾演希孟的張翰不僅學習古典舞,也學習很多民間舞,用很多方式去尋找韻律。他的動作,既有現代的語彙特點,又有傳統古典舞的氣息方式。比如身韻,欲左先右,很多裡面都有一種點線面都在氣息中的方式。”
至于女舞者扮演的“青綠”,則在古典意象中再創新。 “馮雙白老師對我們的評價是說,以往古典舞的形象多是正面姿态,‘青綠’這個角色,是第一次用側面的古典舞姿态。從側面,發髻、身體到衣服的拖尾,形成了一個非常具有宋代美學特征的、微微含胸垂目的特點。我們取青綠之意,取山石之形,是以運動方式也借鑒了現代舞的運動方式,去更好地表達山石的棱角和塊狀的感覺,呈現錯落美感。包括女孩子非常瘦削的宋代體态,和現代的舞铿锵有力相結合,會産生非常奇妙的對沖感,這也是『青綠』的舞蹈比較有意思的地方。”
《隻此青綠》展現宋風雅韻之美。 (康文署文化節目組)
女舞者的很多動作都融入了山石的形象意境,例如雙手合在胸前,聚攏的袖子形成小山形狀;又例如舞者上半身後仰,角度平至幾乎與地面平行,這一高難度動作被網友稱為“青綠腰”,實則在編創中,它的名字是“險峰”。
周莉亞介紹道,在北京舞蹈學院學習時,會發現宋代的舞段很少見,這次創作,為了尋找宋代的韻律以及當時人的氣質姿态,她們找來許多古畫與古代雕塑作參考。 “‘青綠’也借鑒了晉祠中的一些塑像,比如雙手搭住、腳微開的一種狀态。”韓真補充道。
整個舞作充滿了宋代文化韻味,簡約舞台、雅緻色調,公演以來受到觀衆的熱烈喜愛。而對主創來說,能夠以嶄新的方式将文物意蘊展現在觀衆眼前,如同也成為了《千裡江山圖》的遞藏者,将傳統文化的偉岸與深幽不斷傳遞。
層次不一的“綠”成為舞劇标志之一。 (康文署文化節目組)
《隻此青綠》
日期:1月6日、7日 下午2點30分、晚上7點30分
地點:香港文化中心大劇院
韓真(左)和周莉亞。 (香港文彙報記者尉玮攝)
(來源:香港文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