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此青绿》以典雅色调呈现《千里江山图》的曼妙意境。 (康文署文化节目组)
由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创演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自首演以来口碑载道,已巡演超过400场。这个周末,为人热议的“青绿腰”终于呈现于香港舞台。舞作由“舞坛双子星”韩真和周莉亚担任总编导,其灵感来自于宋代名画《千里江山图》,以舞蹈呈现宋风雅韵。
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的《千里江山图》是北宋画家王希孟唯一传世的作品。王希孟18岁时作就此图,全图长约12米,高约5米,在令人惊叹的尺幅中,山峦起伏,江河浩瀚,房舍屋宇点缀其间。画作在设色和用笔上继承了传统的“青绿法”,以石青、石绿等矿物质为主要颜料,被认为是北宋青绿山水画中的杰作。
“美啊!震撼!”韩真如此形容看到画作时的感受,“我们虽然不是美术专业,但欣赏的时候真的感受到无数首诗涌到面前。层峦叠嶂,层次感如此清晰,用色十分雅致,那一瞬的震撼很难忘记。”而王希孟在18岁的年纪就完成此巨作,背后的故事也让两位主创好奇。 “18岁的少年如何历练到这种程度?他一定是把自己的所有都给了这幅画。”韩真说。
舞剧尽显中国美学意境。 (康文署文化节目组)
在观众心中作一首诗
于是,当二人着手从《千里江山图》出发编创舞作《只此青绿》时,为作品建构出时空交错的叙事结构。随着展卷人,也就是当代文博工作者的视角,观众翻开画卷,也走入画家希孟的内心,陪伴其经历绘制《千里江山图》的宝贵时光。藉由展卷人、希孟和如同画灵一般存在的“青绿”三个角色三重视角,不仅欣赏到画中的千里江山,亦与画作流传900余年来的人与事相遇。 “这是从当代视角回望文物历史的历程。”周莉亚如此说道。
韩真回忆道,当时创作时,亦曾担心舞作的艺术呈现与叙事结构是否能被观众接受。 “既有信心却又忐忑,”她说,“有信心,是因为从创作之初,我们就用了自己觉得非常艺术的方式,并没有迎合,而是希望超越观众以往欣赏的惯性,希望作品给予审美的享受和引导而非追随。忐忑则是因为我们采取了一个不那么常规的叙事方式。”在她看来,《只此青绿》比起具体的叙事,更为着重意象的营造与展现,舞作将中国绘画中的“留白”表达在方方面面。 “营造出来的享受是要在观众的心中作一首诗,而不是一篇议论文或者小说。但这样一来它的危险性也就产生了,这个时候其实是观众给了我们自信。只要你把艺术的水平非常真诚地表达,观众就能感受到对话的诚意。”
《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 (康文署文化节目组)
“青绿腰”实则是“险峰”
《只此青绿》的舞蹈编排在古典舞的基础上融汇现代舞与当代舞的元素,让人一见难忘。韩真介绍道,剧中的三个主要人物在舞蹈设计上都有不同的特性。展卷人是当代人,其肢体动作更为生活化;希孟则更多古典气息,“饰演希孟的张翰不仅学习古典舞,也学习很多民间舞,用很多方式去寻找韵律。他的动作,既有现代的语汇特点,又有传统古典舞的气息方式。比如身韵,欲左先右,很多里面都有一种点线面都在气息中的方式。”
至于女舞者扮演的“青绿”,则在古典意象中再创新。 “冯双白老师对我们的评价是说,以往古典舞的形象多是正面姿态,‘青绿’这个角色,是第一次用侧面的古典舞姿态。从侧面,发髻、身体到衣服的拖尾,形成了一个非常具有宋代美学特征的、微微含胸垂目的特点。我们取青绿之意,取山石之形,所以运动方式也借鉴了现代舞的运动方式,去更好地表达山石的棱角和块状的感觉,呈现错落美感。包括女孩子非常瘦削的宋代体态,和现代的舞铿锵有力相结合,会产生非常奇妙的对冲感,这也是『青绿』的舞蹈比较有意思的地方。”
《只此青绿》展现宋风雅韵之美。 (康文署文化节目组)
女舞者的很多动作都融入了山石的形象意境,例如双手合在胸前,聚拢的袖子形成小山形状;又例如舞者上半身后仰,角度平至几乎与地面平行,这一高难度动作被网友称为“青绿腰”,实则在编创中,它的名字是“险峰”。
周莉亚介绍道,在北京舞蹈学院学习时,会发现宋代的舞段很少见,这次创作,为了寻找宋代的韵律以及当时人的气质姿态,她们找来许多古画与古代雕塑作参考。 “‘青绿’也借鉴了晋祠中的一些塑像,比如双手搭住、脚微开的一种状态。”韩真补充道。
整个舞作充满了宋代文化韵味,简约舞台、雅致色调,公演以来受到观众的热烈喜爱。而对主创来说,能够以崭新的方式将文物意蕴展现在观众眼前,如同也成为了《千里江山图》的递藏者,将传统文化的伟岸与深幽不断传递。
层次不一的“绿”成为舞剧标志之一。 (康文署文化节目组)
《只此青绿》
日期:1月6日、7日 下午2点30分、晚上7点30分
地点:香港文化中心大剧院
韩真(左)和周莉亚。 (香港文汇报记者尉玮摄)
(来源:香港文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