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以來,人口首次出現了負增長,但是想要扭轉這種局面,幾乎不可能。這個殘酷的事實,來得太過突兀,卻又在情理之中。
中國人口負增長
2022年末全國總人口14.12億人,較去年年底減少85萬。全年有956萬人出生,出生率為6.77。死亡人數為1041萬,死亡率為7.37%;人口的自然增長率為-0.6%。
雖然自2013年實施“單獨二胎”以來,國家一直在逐漸放寬生育政策,但整體來看,人口增長速度仍在持續下滑。
“單獨二胎”政策剛一開放,一些人口專家就非常樂觀地預測了我們國家将來的人口增長率。一些專家更是誇下海口,說這樣的政策會極大地促進出生意願,使我們的人口“暴增5000萬”。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近十年來,并沒有如專家們所預料的那樣,人口的快速增長并沒有發生,而是在61年内首次出現負增長。
雖然0.6%看似不多,但85萬人也不容小觑。而且,從目前的情況來看,我們國家的人口還會繼續減少,到了2023年,這個數字很有可能會超過85萬。
與之相伴的,還有人口紅利的消退、養老壓力的增加、消費市場的萎縮等一系列經濟和社會問題。
這次出現人口負增長和過去的情形進行對比,也可以給我們一些啟示。上一次中國的人口負增長要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1960年,大陸的人口增長速度達到了-4.60‰,呈現出比較明顯的下滑趨勢。
然而,那是由于三年之苦,内有天災人禍,外有美蘇兩國的敵對與封鎖,正是在這樣艱難的形勢下,才有了人口減少的現象。
當然,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會有所下降也是一種自然的發展趨勢,更是一種常态,但是我們也應該警惕起來。
在結婚人數不斷減少,平均結婚年齡不斷上升,單身人口不斷增多的今天,已不僅僅是一個人的生命問題,而是一個關系到整個社會和經濟的問題。
為什麼人們不願結婚生育
伴随着社會的進步,中國的婚姻狀況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結婚率的下降,離婚率的上升,首次結婚年齡的延遲。
不管在2016年開放二胎之後,還是在家長的催促以及在政府的号召下,年輕人都非常排斥結婚,尤其是夫妻丁克的人數急劇上升。那麼,到底是什麼導緻現在的年輕人不喜歡生孩呢?
首先,新的時代具有開放的思維,獨立的經濟,以及社會的包容性。
随着大陸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現在年輕人在經濟上和思想上都更加獨立。
特别是現代女性,她們不再像之前封建社會下的女性一樣,一生隻能依附于男性被束縛在家庭裡面,反而是有了更多的機會去選擇自己想要的生活以及實作自己的人生價值。
一個多元的社會,對每個人的選擇權都給予了尊重,其中就包括結婚、生育的權利。現代社會對女性的束縛或者是剝削都大大降低,不會因為女性不結婚就嗤之以鼻或是人人喊打。
當然除了社會的包容以及女性思想的解放之外,還有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生活成本上升,工作壓力山大和養育孩子精力有限。
要結婚生子就意味着要有所謂的彩禮,房子,車子,這幾樣東西缺了一樣都不能順利結婚。
而且在大城市裡面,一棟房子動辄上百萬,有的可能甚至上千萬。
孩子的教育成本也是極其昂貴的,尤其是現在“雞娃”的現象,家長們所付出的努力也是從前的百倍,這也讓一些年輕人望而卻步。
随着人口的下降,自然會引起社會的關注,而如何解決這個問題,也成為了當代國人的重中之重。
怎麼提升人口
生育率不斷下滑,并非中國所特有。事實上,這種現象在一些比較發達的國家,如歐洲,美國,日本,南韓,都已成為一種流行的“潮流”。
那麼,為何出生率出現了下滑?主要有三個原因:一是身體原因導緻的不孕;二是由于經濟原因造成的“不願生育”;三是生理性排斥。
除了以上的原因之外,還有一點也非常重要,就是社會和政府對于生育的态度。
總之,國家應加大對生育政策的調整力度,提高生育政策的包容度,系統性地營造有利于生育的政策環境。
當然,單一的政策措施,并不能決定生育率的提高,唯有建立一套覆寫婚姻、生育、教育、住房、養老、社保等一系列家庭扶持方案,通過對公共服務與公共資源的合理配置設定,才能保障家庭的全面發展,促進家庭的生育意願。
考慮到各區域經濟發展程度的不同,國家應逐漸擴大免費義務教育的範圍,并在經濟較發達的地區率先達到學前教育、高中教育經費的全覆寫。
促進婦女在家庭、職業與自我發展之間取得平衡,是提高生育意願的一項關鍵措施,具體措施有:保護婦女勞動權利,延長職業婦女育兒假,幫助婦女産後傳回工作崗位,并為她們提供育兒服務。
從整體上講,大陸的計劃生育制度建設,尚處于初級階段,存在着較大的政策空間。人口生育決策受多種因素的影響,需要制定一套家庭福利的配套政策,這還需要我們的共同努力。